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面教学效果。目标的导向功能制约着教学方向,有助于预期教学结果的达成,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学目标优化设计 全面性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一个优秀的水军将领带领着不谙水情的陆军战士怎么去打水战?再精心设计的课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认识有偏差,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存在误区。二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和教辅用书,较少考虑学生实际。三是教师对教材、学生的研究缺乏深度,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相对薄弱。四是教师能够准确、合理描述教学目标缺乏技术的支撑。
二、优化设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正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最基础性、最具体的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一种最基本的标准,学生跳一跳,能够当堂达到的标准。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2.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导向。一是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领会和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在联系,结合教材将单元教学目标划分为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地分解为课时教
学目标并保证其实现。二是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学段、本课程中的体系和作用,了解前后、左右的联系,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目标的范围要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涵盖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上述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当然,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全面性的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范围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达到。这既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教学,基本上是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如此,甚至直接从“教参”上抄“教学目标”。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也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关注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正确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一般认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的主体、行为过程、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经历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的过程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理解(行为过程)多项式乘法法则(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或产生多种解释。
6.关注目标达成,设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反馈卡。教师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涉及到目标的预设、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目标的评价问题,为了进一步诠释课时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可利用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反馈卡,尝试定量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检测的操作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等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优化设计 全面性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一个优秀的水军将领带领着不谙水情的陆军战士怎么去打水战?再精心设计的课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认识有偏差,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存在误区。二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和教辅用书,较少考虑学生实际。三是教师对教材、学生的研究缺乏深度,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相对薄弱。四是教师能够准确、合理描述教学目标缺乏技术的支撑。
二、优化设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正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最基础性、最具体的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一种最基本的标准,学生跳一跳,能够当堂达到的标准。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
2.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导向。一是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数学课程标准》,认真领会和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规定,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在联系,结合教材将单元教学目标划分为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地分解为课时教
学目标并保证其实现。二是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学段、本课程中的体系和作用,了解前后、左右的联系,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目标的范围要考虑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涵盖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上述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当然,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全面性的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目标设计的对象范围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达到。这既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教学,基本上是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如此,甚至直接从“教参”上抄“教学目标”。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也是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关注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正确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一般认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的主体、行为过程、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经历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的过程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理解(行为过程)多项式乘法法则(表现程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或产生多种解释。
6.关注目标达成,设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反馈卡。教师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涉及到目标的预设、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目标的评价问题,为了进一步诠释课时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可利用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反馈卡,尝试定量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检测的操作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等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