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接纳承诺疗法,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北(来访者),女,高一开学一周后想转学,每次去上学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在学校感到很痛苦。在家,这些症状都会消失。来访者对于现在就读的学校很排斥,恐惧去上学。心理教师运用接纳承诺疗法鼓励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及不适的感觉,与惧学想法和平共处,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引导其朝着自己的价值方向去努力和行动。
  〔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恐惧上学;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45-04
  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强调个体的心理灵活性。ACT提升心理灵活性的六边形模型分别包含:接触当下、接纳放下、认知解离、以己为景、承诺行动、明确价值。这六个方面主要是协助个体觉察当下、打破僵化、选择行动,让个体以平静之心接纳不可改变的因果,以無畏的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缘分。ACT主张不去消除症状、想法和情绪,而是鼓励个体与症状、想法、情绪和平共处,鼓励个体带着症状、情绪和想法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ACT强调个体看重什么、要什么,所以除了强调接纳、觉察,同时也注重指向未来与行动。
  一、案例描述
  小北(化名),女,17岁,高一学生,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还在读小学。父母在家里开了一家便利店,父亲看店赚钱,母亲全职带两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她很宠爱,什么都听她的。小北性格比较内向、安静;而妹妹很活泼开朗,是家里的开心果;妈妈比较强势,平时说话嗓门比较大,脾气有点急躁。小北在初中时成绩还不错。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小北开学第一周回家就哭着说不要去上学,第一周住在学校里,晚上基本都睡不着。第二周父母强行送她去学校,以后每次去学校她都肚子痛、恶心想吐。因她身体不舒服,妈妈曾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身体无器质性问题。对此全家人都很着急,想带她去杭州看心理医生。后来,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小北来到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
  小北最好的两个闺蜜在职高读书,她到了高中之后,突然发现学业压力很大,自己虽然很努力,但是学得非常吃力,加上在新的学校没有朋友,也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就萌生了转学的念头。开学第一周小北就提出来想转学,但妈妈坚决反对,觉得她只要坚持一下是能适应高中生活的。在小北妈妈的心目中,如果去职高读书,那就考不上好大学了。为此,妈妈试过和她好好说,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小北也不肯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劝说无效,妈妈也骂过她、打过她,感到很生气。在来学校心理辅导室之前,小北已经一周没来学校上学了。爷爷奶奶也来家里劝说小北,后来,爷爷奶奶因为心疼孙女,就说转去职高也没关系。
  在小北的心目中,只要妈妈能同意她转学去职高,到职高后她会很认真读书的,但是妈妈不同意,她觉得很难过。如果转学不成,她就不想读书了,因为去现在的学校读书太痛苦了。一到学校她就感觉各种不舒服,连呼吸都有点困难。家里谁来劝她回学校上课,她要么就是独自哭泣说不想去,要么就一言不发。家人劝说无效,后来,妈妈请了小北最好的两个闺蜜来劝说她。没想到适得其反,小北和闺蜜聊了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转学的想法。妈妈感到后悔万分,于是迫切地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为女儿曾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
  二、案例分析
  来访者小北步入高中新环境,由于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的不适应,产生了转学的想法,表现出恐惧去学校,并伴随肚子痛、恶心等生理反应,同时连续在学校失眠,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使她迫切想逃离这所学校。另外,由于妈妈用很强硬的态度反对她转学,她和妈妈的关系陷入了僵局,转学的希望也很渺茫。一周没去学校上学,小北和家人都感到非常痛苦。总结起来,小北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获得妈妈的支持与理解,希望能和妈妈沟通,让自己顺利转学;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上学。而前者想转学背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回避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所以本案例的咨询重点是如何帮助来访者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使其能够在学校正常上学,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三、辅导过程
  运用接纳承诺疗法,每周两次心理辅导,每次一个小时,共进行了四次。
  (一)第一次咨询: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发掘来访者的资源,明确咨询目标
  第一次咨询,心理教师先和小北妈妈进行了沟通,了解小北的成长历程、家庭情况及在校学习情况。小北从小比较内向,朋友较少,在学校的适应能力比别人弱,父母曾经努力把她送到城区的小学读书,但读了一年仍不适应,经常失眠、哭泣,也看了心理医生,后来就从城区转学回到乡下的学校读书;初中时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本来希望送她到城区的私立初中去读书,但是开学一个月后她仍适应不了,后来又回到了乡下的初中读书。现在上高中了,她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竟然为了两个闺蜜要去职高读书,妈妈真的很生气,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小北妈妈感叹自己都是为了女儿好,到头来反而好像是个恶人。在大女儿刚读小学的时候,她生了二女儿,当时对大的有些疏忽,就想着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去,后来读了一年不适应,只能接回身边来读书。妈妈希望女儿能够在现在的高中好好读书,对此,心理教师表示,咨询的目标要和来访者小北一起共同商量决定。
  第一次见到小北,甜美文静、内向腼腆的她一个人坐在沙发的一角,低着头,讲话的声音有点低。心理教师慢慢地和小北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并澄清咨询的谈话内容都是保密的,肯定她主动来咨询的动机,鼓励她把积压心中已久的难过、痛苦等情绪慢慢宣泄出来,同时咨询师也收集了小北的信息。刚开始,小北提出的咨询目标是希望成功转学去职高读书。因为在现在的学校她很痛苦,她很恐惧去现在的学校上学。后来,经过引导和协商,心理教师与小北一起商量确定了咨询目标:一是获得妈妈的理解与支持;二是缓解恐惧上学带来的不适感,并能正常去上学。   (二)第二次咨询:了解来访者的生命故事,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
  通过和小北的对话,心理教师对小北的惧学程度做了评估,并让小北了解到创造性无望的感觉,好像之前全部的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也通过创造性无望让小北意识到,自己之前想消除惧学想法的方法似乎都无效,从而激发她改变。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小北:只要妈妈同意我转学,我在职高会很努力学习的。在现在的学校,我太痛苦了。
  师:嗯,我听到你内心是渴望上学的。由于在这里上学感到恐惧、痛苦,所以你想转学,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
  小北:我就是希望妈妈能理解我的处境。爷爷奶奶看我哭得这么伤心,他们都同意我转学了。
  师:嗯,爷爷奶奶很心疼你。除了用转学这个方法来解决惧学这件事,你还试过其他方法吗?
  小北:没有。我害怕去学校,到了学校我就恶心、肚子痛。我在学校一刻也待不下去,所以想转学。
  师:在心理辅导室,我可能不能左右你能否成功转学,但是你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我可以帮助你一起来探讨处理。
  (小北低头沉默)
  师:在我们刚才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你非常渴望能够和初中时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但现在好像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我可以邀请你一起来画一画你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吗?
  小北:嗯。
  于是,小北跟随心理教师的指令拿起画笔进行描绘。如果痛苦指数0~10分,最低0分,最高10分,目前在高中读书就是痛苦指数10分,如果在职高的话就是2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座“五指山”阻碍了她的愿望,那就是她的妈妈。代表小北妈妈的五指山上写着强势、命令、控制、压力,只在一个小指头上写着妈妈对她的好,包含衣食住行。在吃零食、买衣服、旅行、生活日常等这些方面,妈妈对她都非常好。在来咨询之前,小北把问题聚焦在妈妈身上,觉得这个痛苦是妈妈造成的,是因为妈妈不同意她转学,只要妈妈同意了,她恐惧上学的想法自然会消失。
  小北之所以和妈妈对抗是为了转学,而转学是为了缓解惧学带来的不适感。经过沟通,心理教师发现小北是在采用回避模式来应对惧学想法,她觉得只要离开这个环境,惧学想法带来的不适就会消失。可是这个回避模式遭到了妈妈的反对,为此她感到更加痛苦。通过创造性无望激发来访者改变,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师:如果这座五指山被你移开了,你觉得自己就能顺利转到职高吗?
  小北:嗯,只要妈妈不反对就可以。
  师:如果妈妈告诉你,她同意你转学,也理解你的痛苦,愿意帮你缓解害怕上学带来的痛苦,给你提供支持,你感觉会怎么样?
  小北:我会感到很开心。
  师:可是我发现,在你作品里五指山的背后好像还有一座比五指山更大的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那座山是你想去的学校。学校都是按照志愿和规定来招生的,中途接收别的学校的学生,这个事情好像不是妈妈说了算哦。可能现在能转学,可能要下学期才能转学,也有可能一直都不能转学。
  小北:(小北听了,脸一下子耷拉下来,感到很难受,觉得想哭)那我就不想上学了。
  师:我感受到你此刻很难过,当听到还要在现在的学校里继续痛苦地学习与生活,连不想上学的念头都出来了。
  小北:嗯。
  师:如果心理辅导能够帮助你减少恐惧上学带来的痛苦,你愿意试一试吗?
  (三)第三次咨询:改变来访者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使其接纳惧学想法
  在第二次咨询回去之后,小北妈妈也做了调整,不是一味就转学的问题进行对抗。因为根源是恐惧上学,如果在现在的学校生活与学习没有感到不适,那小北就不会有转学的想法了。所以,小北妈妈开始耐心地和小北沟通,表示愿意一起努力来帮助她缓解痛苦,也愿意帮她一起来想办法。后来小北妈妈也去做了了解和努力,按照规定,小北目前无法转学,只能在现在的学校先学习。
  当小北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支持之后,和妈妈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并答应这周四、周五去上学,但是不住校,由妈妈早晚接送上下学。据小北妈妈反馈,这周两天上学期间,小北给妈妈打过很多电话,一会儿说自己肚子痛,一会儿说想哭,一会儿又想早点回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不佳。好不容易熬过两天,周末在家的时候,小北又开始担心了。她很担心下周一妈妈送她去上学的时候,她又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怕自己又会恐惧上学,无法在学校里学习。
  在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想法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比如,你对自己说“我是香蕉”,这是头脑里的一个想法,来访者也不相信这个想法,不会认为自己是香蕉。而来访者对自己说“我恐惧上学,我害怕去学校”,这也是一个想法,但是来访者相信这个想法,认为这就是事实,觉得自己無法去上学。心理教师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这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想法,不等于事实。只有当一个人将一个想法当真,并和这个想法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把想法当成事实。
  接着,心理教师运用文件夹的隐喻,邀请来访者体验。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师:有一个技术可以让你来体验一下怎么和害怕上学这个想法相处,你愿意试试看吗?
  小北:(欣然答应)嗯。
  心理教师拿出一张纸,让小北把对学校的恐惧、担心等想法写下来,然后统统装入一个文件夹。小北平时想消除这些想法和不适的感觉是选择回避,想办法让这些想法消失,就好比用手将文件夹推开。小北用手将文件夹推出去,而心理教师则用手将文件夹推回来,小北越用力,心理教师也越用力。在两人互相推文件夹的过程中,时间过去了好几分钟。
  师:在刚才的体验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在哪里?
  小北:都在手上的文件夹里。
  师:那你还能做其他事情吗?
  小北:不能。
  师:如果把这个文件夹放在你的眼睛前面,那你还能看见我吗?   小北:不能。哦,我明白了。我们推文件夹的过程就是我和我的想法斗争的过程。
  师:你悟性真好!那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这个文件夹呢?
  小北:我可以把它放在兜里,也可以放在腿上,这样我的眼睛和手就解放出来了。
  师:是的。当我们很恐惧去学校的时候,就好比是把这个文件夹放在我们的眼睛前面,别的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害怕上学,只看到痛苦,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和这个惧学的想法融合在了一起。实际上,它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想法。
  小北:是啊。当我把这个想法放腿上或者放兜里,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我的手和眼睛都解放出来了。
  师:这个体验对你接下来应对惧学想法有什么启发吗?
  小北慢慢地开始领悟到,当头脑里再次出现不想去上学、恐惧上学这个想法时,不要像以前那么紧张和着急,不要像以前那么迫切地想要消除它,因为这只是头脑里的一个想法。头脑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想法,把一个想法放兜里,不影响自己做手头要紧的事情,每日沉浸在与想法的斗争中,反而影响了自己。通过这次咨询,引导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以及不适症状,在接纳的基础上,不再用回避模式来应对,而是让自己试着和这个想法拉开距离,对这个想法进行解离。当不再那么相信这个想法的时候,她的视野就更宽阔了,好像去上学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这次咨询回去之后,小北开始了住校生活,不再让妈妈每天接送,虽然也有不适,但是基本能在学校正常上课了。
  (四)第四次咨询: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迈出行动的一小步
  小北在目前的学校,与宿舍同学的关系还可以,同学们对她也挺友好的。她的内心是很渴望以后考一个好大学的。尤其在这个过程中,她有时候会跳出来看待惧学这件事,当恐惧上学这个想法出来的时候,她不再选择回避和消除,而是试着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待。比如自己读大学了,再回头来看当下的自己,可能觉得这点事也不算什么。小北从原来坚决不想来学校,到想转学,然后到断断续续来上学,再到在妈妈每天接送住家里的情况下能坚持一周来上学,最后到能住校上学,这个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北在痛苦中收获了成长,因为她接纳了痛苦,迈出了适应高中生活的一大步,并在妈妈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及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步入了良性循环。
  在第四次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不断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的价值方向,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痛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最后,把焦点放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上,探讨可以行动的一小步。每当迈出一小步,就是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了一大步。
  四、辅导效果
  经过四次心理辅导之后,小北已经能正常去上学了,而且上课和做作业都很认真,住校也没有问题。妈妈对她的关心和陪伴也渐入佳境。小北上学的日子充实地去学校学习,国庆假期除了晚上认真写作业,还和家人一起去旅行了。她觉得之前恐惧上学的事情,好像是做了一场梦。
  五、辅导感悟
  ACT不关注症状的减轻,一个原因是这样做可能会强化经验性回避,激起大多数的临床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尝试消除症状会导致症状反弹。所以,ACT的根本目标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鼓励来访者接纳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朝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方向去努力。对于小北的惧学想法,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去消除它,而是接纳它并带着它去生活。
  此案例中,咨询师运用了“文件夹”这个隐喻,让小北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惧学想法。“文件夹”的体验会让来访者跳出来看到自己的问题,对于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很有帮助的。再通过改变来访者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来重新看待惧学想法。其中内部语境是让来访者自己学会与惧学的想法进行解离,比如说,我头脑中有一个恐惧上學的想法,但是这只是一个想法,而不是事实。外部语境是妈妈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不再对抗,而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支持,来缓解来访者不适应高中生活及恐惧上学带来的痛苦,从而让来访者的内心变得更灵活。在ACT的咨询关系中,我们相信来访者和我们很像,都有被问题卡住的时候,相信来访者是有能力和潜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因此激发来访者的价值方向,从而承诺行动。
  参考文献
  [1]罗斯·哈里斯. 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M].祝卓宏,张婍,曹慧,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马明胜.不想上学的男孩——接纳承诺疗法对上学恐惧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41-43.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中学,温岭,317525)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成;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77-02  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也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父母的抱怨却越来越多,有的说孩子总是听不进去父母的管教,有的抱怨孩子越来越不懂事,怎么说都不听,有的说现在和孩子好好说句话怎么这么难。专家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0%的家庭教育方式
〔关键词〕压力;自残;初中生;个案辅导  小楠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一天接到同事姜老师的电话,说他的侄子小楠在我市某初中读初二,不好好学习,现在嚷着要转校,否则就不念书了,家里人问为什么也不说,反正就是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了。家里人没有办法,请我帮忙和孩子聊聊。我告诉他我这里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保证孩子是自愿过来的,否则辅导将不会产生效果。  第二天下午,小楠在父母和叔叔的陪同下来到了辅导室。小楠穿了一
〔摘要〕保密是心理咨询中十分重要的伦理问题。但是对于中小学心理教师而言,因为双重身份掺杂其中,保密问题成为长久困扰他们的一个主要问题。重度抑郁症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自伤、自杀的念头与行为,有时需要突破保密原则。而抑郁症的人在治疗与咨询过程中自杀风险较低时,咨询师需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本文以一例重度抑郁学生的心理干预为例,分析了遵守保密原则与突破保密原则的不同处理方法。  〔关键词〕保密原则;抑郁;心理
〔摘要〕高考考生在考前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本文运用愿景训练技术,有目的、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进行个案辅导,缓解学生的考前焦虑等不良情绪,调整考生的考前心理,让考生以更好的状态应对高考。  〔关键词〕考试焦虑;愿景训练技术;高考考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50-04一、高考考试焦虑及常用调节技术  高考考试焦虑是指应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只有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提起作文,教师“放羊”,学生挠腮,作文教学无法可循,学生的作文无从下手,作文水平无法提高。针对以上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第一步:美文朗诵,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几篇美文或优美片段,要
〔摘要〕来访者是一位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女生,父母长期高压的教育方式,使她形成了追求完美的个性,在高考压力下,她的焦虑情绪不断循环放大,导致了学习低效,引发成绩的下滑。辅导老师采用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技术(SFBT),把学生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采取“解决—建构”的方法,通过“目标设定”“寻找例外,发展正向资源”“正向回馈”“家庭作业”等步骤,激发学生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缓解焦虑,正视压力,以平
〔关键词〕高中生;死亡焦虑;死亡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44-03  【活动理念】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对即将到来的或终将到来的死亡这一事实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体验过明显的死亡恐惧与焦虑,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件可以诱发死亡焦虑,如丧失挚爱的亲人
【编者按】2012年12月1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随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了这一消息。新修订的《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修订的《纲要》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了领会新
〔摘要〕本文是一例哀伤辅导的案例报告。来访者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一年前左右自从父亲因事故身亡后,他开始敏感多疑,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极大。咨询师使用沙盘疗法,配合空椅技术处理居丧危机,对来访者压抑许久的哀伤情绪进行疏导。通过五次咨询,来访者的行为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压抑的哀伤情绪得到了疏导,能更好地接纳逝者的离去,调整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哀伤;辅导;居丧危机;沙盘疗法  〔中图分类号〕G4
〔关键词〕自我概念偏差;单亲家庭;辅导案例  一、来访者情况  小唐,男,13岁,初一某班学生,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性格细腻敏感,平时住校,每周五回家。小唐是家里的独子,来自离异家庭,母亲一人带着他生活。母亲是某事业单位的清洁工,家庭生活清贫,人际交往简单。当事人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也很少提及自己的父亲。当事人也不敢提问太多关于父亲的信息。  二、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当事人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