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唤醒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感恩的概念
   国内最早对于感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而“感恩”一词最早见于晋朝陈寿著《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皆感恩载义,怀欲报之心”一句中。在《牛津字典》中,将“感恩(Gratitude)”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其词根“gratia”,本义是人应该感谢上帝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面包和水,解释为恩惠、令人愉快的。可见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中都倡导着人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如此才会有更理想的未来。
   二.和谐社会对感恩的内在要求
   当代中国面临着国外复杂的局势与自身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提出并完善了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以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方针。其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每一位中国公民在个人层面上提出的价值准则。爱国,是要对国家存在敬畏之心,感恩国家提供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敬业,是要求人们忠于且热爱自己的职业,感恩工作为我们提供的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工作,自己的吃穿住行就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诚信,是要求人们相互诚实守信,感恩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因为,人无信则不立。友善,是要求人们之间相互帮助,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善举。因为没有友善,人与人之间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可见,感恩是连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桥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感恩国家,感恩工作,感恩信任,感恩身边与自己相处的每一位朋友,才能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促进和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许多关于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相违背,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所以对于感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通过查阅知网关于感恩的期刊、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
   华东师范大学魏延秋通过对522份感恩量表的统计得出有79%的同学表示“对生活、对他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素萍通过对300名大学进行调查得出:有99%的受调查者认为,怀有感恩之心是大学生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同感大学生感恩意识是整体上得分比较高,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仍有一部分同学感恩意识不强。例如,有同学认为父母对学业的支持是理所应当,是作父母应尽的责任,没有必要去感谢。有些同学在学校中对学校、对教师都是满满的抱怨之情,蔑视各种制度,认为自己已经支付了学费,教师教书是应尽的责任,至于自己学与不学,那是自己的自由。
   感恩意识的强烈并不能真的反映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用一种切实的行动去践行感恩意识。虽然经过统计得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但他们在现实中的表现却与在感恩量表中自我陈述的不一致,更多的是让人大跌眼镜。不管是在班级里、课堂上,家庭里、社会中,总是能找到很多例子。两千多年的师道尊严、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已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感恩意识与行为如此缺失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一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自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定向起到不良影响。
   四、原因分析
   1.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吸入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价值理念,它们把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冠以“普世价值”之名,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大肆渲染人权,崇尚个人主义,倡导人们要秉持个人自由的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进行攻击。同时,我国近三十年来将建设重点都放在经济的发展之上,忽视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让西方国家有机可乘。受此影响,在国内出现了一些腐朽的极端的功利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发展的迷茫期,在各种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在西方国家的强力鼓吹下,很容易走偏方向,与和谐社会发展背道而驰。
   2.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一方面父母自我感恩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父母缺乏对子女感恩意识的灌输。现代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多以溺爱或权威方式为主,缺少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与子女进行感恩教育。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往往给予子女过多的命令,子女永远都是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过于严厉的管教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绝对的服从,要么非常得叛逆,几乎没有感恩教育。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将他们所有的事情全部包办。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慢慢地就会对父母的付出当成了习惯,再后来就觉得那是理所应当。而当他们进行到大学生活环境中,远离了父母,缺少了本有的支撑系统,同时又没有主动去帮助别人的意识,从而使自己非常尴尬的境地。
   3.学校系统感恩教育的不足
   感恩教育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失衡。在这种唯智育至上的氛围中,各级学校也将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各种学科的教学中。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也纯粹是一种应试教育,只要会背诵,考试时能写出答案即可。与此相比,感恩教育没有考核标准,与分数成绩都没有关系,索性就被压缩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甚至根本就没有人去理会。当考入一所相对自由的大学,离开了班主任的监督,没有了家长的呵护,新生代大学生突然不太适应这样的生活。高校的住宿生活给他们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与小团体整合的考验。心存感恩,心存无畏之心的学生往往才能更好的融入班级,适应高校生活。而在高校中,并没有与感恩教育相配套的教材与教学课时。    同时,在高等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单一,在教育方式上靠的是单纯的片面的涂鸦式的说教,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我们当前的这种道德教育是“一种枯燥单调的思想说教,忽视了人的情感性需求。”
   五、当代大学感恩意识的唤醒
   1.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德育课程。高校的德育阵地上不能留下感恩教育的空白。高校的教育目标是育人,是培育一位德智健全的人,要将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的地位上来。只有学校高度重视,思政教师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感恩教育已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而一种实实在在的课程。感恩教育不只是要教知识,要理解、相信、情感上加以认同,还要将感恩的各种实用规范内化到学生人格的每个部分,并付诸实践。因此,可以通过恰当地布置感恩作业,促进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对生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参与感恩,促进他们良好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感恩实践之中,让他们通过这些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中,使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深化,使他们的思想、情怀和行为能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2.在家庭氛围中唤醒子女的感恩意识
   家庭是感恩意识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能有效弥补学校感恩教育的不足,通过血缘亲情关系的纽带进行沟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生活情境化,尤其是能够较为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特点。家庭教育解决的是向谁学感恩的问题,所以应侧重日常品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首先,家庭教育要去功利化色彩,摒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分数、唯结果、重知识轻德育等应试功利消极影响。其次,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亲密、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摒弃溺爱式、简单粗暴型或是放任自流型教育方式,多利用赏识教育、平等宽容,肯定孩子日常爱护动物、尊老爱幼、感恩父母和朋友等具体行为;最后,以身示范,用感恩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道德上的典范。
   3.在传统文化中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老夫子的“仁爱 ”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敬孝、亲仁”等传统美德是感恩的具体内容。古往今来,流传在世间的各个饱含感恩情愫的故事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中大力宣传传统感恩文化教育,使得当代大学生从意识到行为上都有一个很好的顺承,而且对社会上出现的不知感恩、忘恩负义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批判,并将正确的感恩意识和规范作为日常行为的圭臬。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舆论之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构建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新模式,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继电保护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内容摘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新课改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中美术教学发展下去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分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法,希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美术 审美能力的培养 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美术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随着基础教育中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表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运用上似乎都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但教学事实表明“教为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初中英语运用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实施情感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注重师生情
现如今,随着绿色教育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出现绿色理念、绿色行为、绿色标志、绿色环境、平安校园等多种不同的关于绿色大学的宣传,从多个方面展开行动,构建绿色大学。民办本科院校构建绿色大学,推动绿色教育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阶段绿色大学发展的现状,从而针对性的采取对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推动民办本科院校的绿色校园的构建和发展。   一、绿色校园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1) 将绿色校园等同于绿色大
内容摘要:小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知识的讲授,尤其是在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核心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几何图形 教学 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本文以小学数学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提出核心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核心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核心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中心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提出的众多问题里
素有“中国吉普赛人”称号的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  笔者所在的学校,瑶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家住偏远的山弄里,交通非常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加上语言、民族风俗的差异,瑶族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显得很自卑。在学习中,他们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极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不太理想
期刊
砼强度只有在正温养护条件下,才能持续不断增长,随着温度的增高而使其增长的速度加快,负温使砼遭受冻结,其强度停止增长。砼的这种特性是由其材料性质决定的。  如果砼遭受冻结时具备抵抗胀应力的强度,其内部结构就不致于被破坏,我们称这时的强度为砼的临界强度。我国现行施工规范规定,当砼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其临界强度为砼设计强度的30%,当采用矿渣硅酸水泥配制砼时,其临界强度为砼设计强度的40%。齐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