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人教育” 做有生命的德育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始终坚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的核心理念,把我校德育主题特色定位在“育全人,做现代中华少年君子”。所谓“全人”,是指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现代中华少年”是指既带有明显中华印记又具有现代人文气质的少年儿童。
  实施“全人”教育,我们提出做“五种人”:做身心健康、文明礼貌的人;做遵纪守法、自理自立的人;做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人;做勤学好问、勇于创新的人;做乐观自信、服务社会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践。
  探索“全人”教育 实践育人新模式
  1.运行有效的执行操作系统
  我们的德育执行操作系统包括:决策指挥系统、执行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督导评价系统、主要实施系统、协调配合系统、社会实践系统和环境影响系统等八个子系统。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准确,也保障了执行指挥系统的畅通运行,使工作中的问题得以及时反馈和调整,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2.科研先导,德育工作与科研相结合
  我们把德育的科研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参与陶文中教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已经结题;是全国“青少年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课题组中心组成员;“家校合作开展传统文化礼仪教育研究”子课题成为2012年国家级项目;“小学高年级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中小学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以及“图书馆课程”等课题成为区级科研课题。教师在研究中转变,在实践中成长,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助力。
  构建“全人”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1.实现德育主题课程化
  我校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大课表,努力构建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使德育工作课程化。比如,我校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通过规范升旗仪式、严格升旗程序、唱响国歌等让学生明确升旗仪式的礼仪,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我们还把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班主任明确学校总体德育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细化的班会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班会内容、形式,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使班会走上系列化、规范化的道路。把心理健康辅导纳入心理健康课程。把学生法制教育纳入到公民法纪课程等。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主题渗透
  我们要求教师对整册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设读书、习字专题,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内在素养。通过篆刻、剪纸、诵古诗文等校本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中感受民族智慧。通过读古诗、讲中华传统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单单是学校德育部门的职责,广大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投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去,结合自己的学科,有机地贯穿民族精神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发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
  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坚持以民族文化感染学生,以礼仪教育规范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现代观念武装学生,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不断创造贴近学校实际、贴近社会需要、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内容,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德育氛围,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国学经典为依托的传统美德类校本课程
  我校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结合办学理念开发“国学诵读”校本课程,每天坚持开展20分钟国文诵读活动。通过广泛大量的诵读经典,让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古诗文诵读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配画比赛、古诗文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活动和“我最喜爱的名句”评选活动。评选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校园名句,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喜爱的座右铭,激励引导自己健康成长。
  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家长提供阅读的范围,指导家长制定家庭阅读方案,亲子书房已在各个家庭中悄然诞生了。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每学期学校组织一到两次全校性诵读展示活动,为师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学校先后开展了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经典浸润心灵,书香伴我成长”等为主题的综合性诵读展示活动。
  2.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
  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学校不失时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节庆文化所负载的文化理念,接受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洗礼和熏陶。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通过美术、手工、剪纸、语文、思品、音乐等课,同学们话起源,讲传说,写春联,画年画,包饺子,编中国结,给长辈说一句祝福的话,体味浓浓的民族情怀。清明节,开展“祭奠英烈”扫墓活动,并结合每年组织五年级学生进行军训,开展国防教育,培养不怕困难、能吃苦、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中秋节,开展“中秋赏月赛诗会”、“中秋知识我知道”比赛,充分品味节庆文化中强调的家国意识。重阳节,开展温馨爱老活动,同学们与老人一起赏菊登高。
  3.以现代节日为依托的主题教育类校本课程
  我校给现代节日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三八”节开展“悠悠寸草心”体验教育活动;雷锋纪念日开展“高擎雷锋火炬,做新时代雷锋传人”结对互帮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温暖、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倡议、宣传、绘画等活动;国庆节期间开展全校性的“我爱五星红旗,同唱爱国歌”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主题
  我校非常重视社会大课堂工作,积极与社会资源单位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如:与八大处公园建立共建关系,带领书法、篆刻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八大处中华精印谷,了解中华汉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利用家长资源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聘请学历较高的家长为中华传统文化辅导员等。
  每年春季、秋季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游览中华民族园、颐和园等,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的民族精神;组织学生到“比如世界”开展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职业理想。
  以艺术节为舞台,为学生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展现新时代儿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华少年风采。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市、区级艺术节、合唱节,并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近几年来,我校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与课程结合、与活动结合、与实践结合,真正成为学校育人之魂。学校德育工作凸现了三个变化:变说教为体验、变零散为系统、变单一为多样。我们努力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全人”教育塑造社会有用之材的目标。■
  □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 PSC)为下一代医学提供了激动人心的光明前景。自从2006年京都大学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诱导出这种细胞,京都大学i PS细胞研究和应用中心(Ci RA)就一直在推
期刊
证明了C4k+1∪ C4k+2的优美性,得到了Cm-1 ∪ Cm为优美图的充要条件.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高等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样也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和谐发展,增强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向研究型大学迈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我校高度重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方法.这一方法是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与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的双边合作研究中得以实现的.该方法的识别结果与天气图人工判别结果相比较
在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立体的书”的研究背景下,我校主题研究课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主题的确立我们之所以会想到“校园”这
期刊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实施“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北京邮电大学制定了《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了学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目的、意义,提出了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以及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措施,同时出台政策、制定规划、投入专项经费,通过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有利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2007年,学校毕业生读研率达36.1%,就业率
主题的提出学校主题研究课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研究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切的、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
目前,北京科技大学正处在由“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爬坡的阶段。“质量工程”的启动,不仅为学校完成新阶段的建设任务提供了助力,更为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此,学校不仅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而且提出5年内将集中1亿元的财力支持“质量工程”,更将置于大学文化建设背景之下的开展研究性教
北京工商大学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从服务面向、服务领域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主动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重点建设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应用学科专业的同时,较早地提出了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初步探索出一条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与因材施教重点扶持相结合,学期、年度实践任务与假期、毕业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新途径,
2010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同意我校由“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着重解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外籍人士与海归人士的子女就读问题。  2010年,学校与北京十一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十一学校全面开放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考核评价体系;开放优质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资源,以观摩听课、教学研讨等形式分批分层对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教师进行培训;选派执行校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