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实行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为严重,文章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银行视角和政府视角对缓减当前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2009年以来,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对盐城地区某商业银行2008年一季度信贷投放的调查时我们发现,该行新增贷款34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贷款仅1.5亿元,不足新增贷款的1/20。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金融危机不仅将中小企业推向困境,也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放大。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一)客户方面
作为融资的当事人,中小企业要有较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目前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同时,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都经营一些来料加工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然不可能成为引导市场消费的创新产品,这使得它们生存能力较弱。
(二)银行方面
除企业自身“先天不足”外,金融机构改革滞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首先,银行偏爱“傍大款”,呈现大银行紧盯大企业、小企业难觅小银行的格局。一方面,盐城地区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有着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客户资源,它们不愿从事风险大、成本高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许多网点从县域撤出,以县域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找大银行更难。另一方面,盐城地区小银行较少,其竞争力也无法与大银行相抗衡。其次,银行对企业采取的风险识别手段不适应中小企业。在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识别上,主要以客户的财务资料反映的数据为依据,而中小企业一般都还处于成长初期,资产总额不大,经营规模偏小,信息披露不畅,银行对其真实情况把握的难度较大,银行客户经理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和掌握,只能停留在企业报表的分析和对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了解上,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表现缺乏专业的判断。再次,银行信用评级的方式不适合中小企业。目前,银行实行统一的评级标准和信贷准入规则,没有根据地域、行业和客户的特点与差异进行细分,因此难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更没有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和信贷准入规则,使得一些优质的民营中小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
(三)政策方面
第一,长期以GDP增长率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将精力大都放在大项目、大客户上,为吸引外地企业投资,他们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向大客户倾斜。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认为中小企业对当地政府的税收贡献有限,几十家中小企业尚不及一家大企业贡献的税收多。就连一些本属于中小企业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被大企业所挤占。第二,在税收政策上,政府没有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支持,主要是对微利企业减按18%或7%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虽然随后也针对部分特殊行业和产业的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税收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但总体来看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的程度较低。第三,中小企业界定范围过于宽泛。政府出台的优惠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第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门槛较高,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破解中小企业信贷中几个难题
(一)增加担保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
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借款人必须提供相应的抵押和担保物,现在应向多元化转变,包括多户联保、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审核中小企业贷款时,银行不能过分强调抵押品和担保物,要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重,牢牢抓住中小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因为企业现金流量的计算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很难粉饰。比如,虚假的合同能签出利润,但签不出现金流量;以关联交易操作利润时,也会在现金流量方面暴露出来。而那些利用虚似资产调节利润、利用长期投资调整负债率等指标、操纵收入确认、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等手段均不能影响现金流量表。所以说现金流量表是“测谎仪”,可以揭开企业真正的面纱。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违约率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对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广简式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贷款“评级授信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金不足、补偿制度缺乏等带来的评级授信难题,银行要将免评级、免授信的简式贷款作为主打产品来推广,不能用大企业的标准甚至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尽量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三)创新融资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推广可循环信用、季节性收购贷款、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小企业仓单质押等贷款产品,灵活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和需求。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贷款用途上也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灵活制订相关政策。如企业贷款用途,不但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购买原材料,还可以用于设备购置、房产装修,只要不是国家明令政策法规限制或禁止的,在贷款用途上不必限制。不能因为企业要购设备,就将其当作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操作。
(四)做好贷前工作,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息,如赠阅银行内部报刊,让中小企业了解银行的政策及工作动态。另一方面,银行客户经理应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动态了解和掌握客户经营和资信状况,并注重收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有:查互联网,确认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查纳税凭证,确认企业是否有较好的销售状况;查企业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企业是否正常生产;查银行账户,确认企业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确认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状况是否良好;查企业经营要件,确认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资质;查企业财务和实物,确认入账是否合理、账实是否相符、应收应付账款是否真实;查企业生产设备,确认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并有产权证明;查企业生产现场,确认企业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情况,客户经理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准确的贷款调查意见。
三、加快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一,各级政府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增强发展中小企业的责任意识。中小企业不但为全国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群体。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这也与国家提出的“保民生”目标格格不入。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将发展中小企业摆正议事日程,工作中不仅要有重点项目推进会,还要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台政策,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的操作细则等。
第二,财政应改贴息为基金,扩大银行信贷资金的覆盖面。盐城政府通过财政贴息,帮助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然而,贴息只能帮助已经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而无法扩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范围。若将有限的贴息改为担保基金,则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例如,同样是1000万元的资金,政府每年选一些企业贴息,也仅是帮助这一批企业降低了部分融资成本。如果将1000万元设成担保基金,那么按照放大10倍的效应来计算,就可以解决1个亿的贷款,杠杆效应十分明显。而这1个亿的贷款又可以推动企业销售增长3个亿,可增加利税1000多万元和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而且,由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是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主,担保门槛肯定比商业担保公司低,这也有利于更多企业受惠。
第三,搭建信用平台,完善企业、政府和银行的信息共享机制。中小企业信贷推进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银企、政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只能通过查询人行的征信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贷款信息,但其他信息的获得成本则相当高。例如,银行要了解企业的税务情况,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税务报表进行判断,却无法共享税务部门的税务报表来查实。所以,政府应牵头,将海关、工商、税务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使银行能够通过客观的信息数据判断企业风险。另外,企业与政府间也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使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扶持政府时,中小企业不至于坐失良机。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筹资的创造条件。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对一些经营良好、产品市场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可以地方政府信用作担保,发行联合债券。
第五,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中小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如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可以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直接支持即政府可以直接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率,或提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比率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支持是指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部分进行税收减免,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增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
(作者简介:李琦,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2009年以来,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对盐城地区某商业银行2008年一季度信贷投放的调查时我们发现,该行新增贷款34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贷款仅1.5亿元,不足新增贷款的1/20。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金融危机不仅将中小企业推向困境,也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放大。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一)客户方面
作为融资的当事人,中小企业要有较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目前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企业破产。同时,盐城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都经营一些来料加工等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当然不可能成为引导市场消费的创新产品,这使得它们生存能力较弱。
(二)银行方面
除企业自身“先天不足”外,金融机构改革滞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首先,银行偏爱“傍大款”,呈现大银行紧盯大企业、小企业难觅小银行的格局。一方面,盐城地区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有着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客户资源,它们不愿从事风险大、成本高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许多网点从县域撤出,以县域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找大银行更难。另一方面,盐城地区小银行较少,其竞争力也无法与大银行相抗衡。其次,银行对企业采取的风险识别手段不适应中小企业。在对贷款客户的风险识别上,主要以客户的财务资料反映的数据为依据,而中小企业一般都还处于成长初期,资产总额不大,经营规模偏小,信息披露不畅,银行对其真实情况把握的难度较大,银行客户经理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和掌握,只能停留在企业报表的分析和对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了解上,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表现缺乏专业的判断。再次,银行信用评级的方式不适合中小企业。目前,银行实行统一的评级标准和信贷准入规则,没有根据地域、行业和客户的特点与差异进行细分,因此难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需要,更没有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和信贷准入规则,使得一些优质的民营中小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
(三)政策方面
第一,长期以GDP增长率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将精力大都放在大项目、大客户上,为吸引外地企业投资,他们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向大客户倾斜。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认为中小企业对当地政府的税收贡献有限,几十家中小企业尚不及一家大企业贡献的税收多。就连一些本属于中小企业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被大企业所挤占。第二,在税收政策上,政府没有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支持,主要是对微利企业减按18%或7%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虽然随后也针对部分特殊行业和产业的中小企业出台了一些税收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但总体来看政策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的程度较低。第三,中小企业界定范围过于宽泛。政府出台的优惠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第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门槛较高,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二、破解中小企业信贷中几个难题
(一)增加担保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
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借款人必须提供相应的抵押和担保物,现在应向多元化转变,包括多户联保、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审核中小企业贷款时,银行不能过分强调抵押品和担保物,要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为重,牢牢抓住中小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因为企业现金流量的计算不涉及权责发生制,很难粉饰。比如,虚假的合同能签出利润,但签不出现金流量;以关联交易操作利润时,也会在现金流量方面暴露出来。而那些利用虚似资产调节利润、利用长期投资调整负债率等指标、操纵收入确认、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等手段均不能影响现金流量表。所以说现金流量表是“测谎仪”,可以揭开企业真正的面纱。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企业违约率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银行对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广简式贷款,破解中小企业贷款“评级授信难”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金不足、补偿制度缺乏等带来的评级授信难题,银行要将免评级、免授信的简式贷款作为主打产品来推广,不能用大企业的标准甚至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尽量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三)创新融资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推广可循环信用、季节性收购贷款、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小企业仓单质押等贷款产品,灵活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和需求。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贷款用途上也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灵活制订相关政策。如企业贷款用途,不但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购买原材料,还可以用于设备购置、房产装修,只要不是国家明令政策法规限制或禁止的,在贷款用途上不必限制。不能因为企业要购设备,就将其当作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操作。
(四)做好贷前工作,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息,如赠阅银行内部报刊,让中小企业了解银行的政策及工作动态。另一方面,银行客户经理应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动态了解和掌握客户经营和资信状况,并注重收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有:查互联网,确认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查纳税凭证,确认企业是否有较好的销售状况;查企业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企业是否正常生产;查银行账户,确认企业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确认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状况是否良好;查企业经营要件,确认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资质;查企业财务和实物,确认入账是否合理、账实是否相符、应收应付账款是否真实;查企业生产设备,确认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并有产权证明;查企业生产现场,确认企业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根据调查和所收集的情况,客户经理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准确的贷款调查意见。
三、加快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一,各级政府转变传统观念,切实增强发展中小企业的责任意识。中小企业不但为全国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群体。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这也与国家提出的“保民生”目标格格不入。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将发展中小企业摆正议事日程,工作中不仅要有重点项目推进会,还要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台政策,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的操作细则等。
第二,财政应改贴息为基金,扩大银行信贷资金的覆盖面。盐城政府通过财政贴息,帮助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然而,贴息只能帮助已经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而无法扩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范围。若将有限的贴息改为担保基金,则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例如,同样是1000万元的资金,政府每年选一些企业贴息,也仅是帮助这一批企业降低了部分融资成本。如果将1000万元设成担保基金,那么按照放大10倍的效应来计算,就可以解决1个亿的贷款,杠杆效应十分明显。而这1个亿的贷款又可以推动企业销售增长3个亿,可增加利税1000多万元和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而且,由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是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主,担保门槛肯定比商业担保公司低,这也有利于更多企业受惠。
第三,搭建信用平台,完善企业、政府和银行的信息共享机制。中小企业信贷推进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银企、政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只能通过查询人行的征信系统,才能获得企业的贷款信息,但其他信息的获得成本则相当高。例如,银行要了解企业的税务情况,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税务报表进行判断,却无法共享税务部门的税务报表来查实。所以,政府应牵头,将海关、工商、税务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使银行能够通过客观的信息数据判断企业风险。另外,企业与政府间也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使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扶持政府时,中小企业不至于坐失良机。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筹资的创造条件。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对一些经营良好、产品市场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可以地方政府信用作担保,发行联合债券。
第五,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中小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如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可以分为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直接支持即政府可以直接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率,或提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比率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支持是指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部分进行税收减免,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增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
(作者简介:李琦,盐城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