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译文西化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对汉语的影响等,并对汉语规范化使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译文西化 汉语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10-02
翻译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译文西化现象在所难免。本文探讨译文西化与汉语规范化。
一、译文西化的表现形式
译文西化亦称欧化译文,指译自外文(特别是英文)的汉语受外文的影响或采用外文的表达方法。译文西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无节制地延长汉语句子。这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译者最初的动机可能是图方便图省事,因为顺着译比理解原文后再按汉语的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食洋不化”,模仿外文结构,久而久之,渐成风气,损害汉语的传统。
(二)滥用代名词、连词、介系词。在现代汉语中,代名词做受词时常常省去,但在英文里却被保留。如果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仍然保留这些代名词,那就变成西化句。
(三)不恰当地使用插入语。插入语本是西方语言的特色。在英语里,插入语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这种插入语与汉语的习惯很不符,因此,最初模仿是很少的。可以说是一种“变质的欧化”,但现在在汉语里也变得司空见惯了。
(四)广泛使用汉语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语态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但在汉语里,“被字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主要用于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但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式”,而用主动式。如果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被动句,同样也会陷入西化的阴影中。
二、译文西化的原因
译文西化的产生是在时间发展的长河中,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一百多年来,科技方面的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在欧美产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马达)。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全球一体化”的时空束缚,使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政治经济相继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几乎成了“美国化”,英语自然成了全球通用的语言,因此英语也就大量的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
(二)文化交流的失衡。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采纳不可忽视。同时,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间的参与都不是平等的。由于经济发展的强大失衡而造成的文化失衡,使得强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成为语言的“借源”。弱势文化则可能失去自身特色,甚至可能被同化。
(三)心理意识的作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属文化的深层结构。进入网络时代的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更快更新,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或借助媒体,对外来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他们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变心理,体现在语言方面则是简单实用,甚至直接将英语拿来使用。
(四)国民英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英文的接触、了解越来越多,素质不断提高,其表象的方式甚至思考的方式不免渐受英文意识的影响。这一点,在高级知识分子之间比较显著。例如,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子,“给一个演讲”、“谢谢你们的来”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的词语。
(五)媒体的负面作用。现代人离不开报纸和电视。分秒必争的新闻,尤其是必须从速处理的外电译稿,在文字上自然无暇仔细推敲。自从电视流行以来,大众和外面的接触,不再限于报纸。读者变成了观众或者“观听众”,和文字的接触,更是疏远了一层。古人要面对文字,才能享受小说或传奇之趣,今人只需面对电视,故事自然会展现眼底,文字不再为功。汉语文字功底薄弱,自然更容易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六)民初之中文式微。民初以来,西方文化借英文及翻译大量输入,却正值中国文化趋于式微,文言的生命已经僵化,白话犹在牙牙学语的稚龄,力气不足,遂有消化不良的现象。可以这样说,梵文对中文的影响似乎至于词汇,英文对中文的影响已经渗入文化。
(七)汉语灵活表达的特点。王力曾指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人治”,就是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是一种“无逻辑、无语法这些基本特点”的灵活的语言。汉语本来就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语素的随意碰撞和黏合,可以组成丰富的语汇;词组的随意堆叠和包孕,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句子格局。汉语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功能,为主体意识的驰骋与意象的组合提供了充分的余地,但也因而容易受到其他语言的侵扰。
三、译文西化对汉语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对于译文西化,也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译文西化具有积极的一面。汉译西化引进不少新的表现方法和大量新词,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汉语句法中用“的”、“地”两个虚词来作为严格区分形容词和副词的符号,汉语长句的广泛使用等;而词汇的直接引进更不计其数,自梵语翻译的“涅槃”、“解脱”直至现在的“克隆”(clone)、“丁克家庭”(dink)等,几乎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均可找到汉译的例子。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生活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作为人际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对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同时,译文西化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主要是有的译文不顾汉语规范,一味地模仿西方句法,即发生了“欧化”,读来不顺,甚至佶屈聱牙,不堪卒读。例如,“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按汉语句法拟译为:他收入减少,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有的哗众取宠,放着现成易解的译文不要,偏要把show(表演、展览)译为“秀”,把sauce(酱)译为“沙司”,把cracker(饼干)译为“克力架”,以致破坏了汉语的规范和纯洁。此外还有常见的套用英语句式,如逢when…必译“当……的时候”,逢so…that必译“如此……以至于”,等等。随着英语的普及,欧化句将日益普遍化、正规化,欧化必将是“知识大众所为”。双语状态下年轻一代的汉语素质将有可能降低,他们更加易于接受英语的结构方式,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汉语将为英语语法所淹没。
四、汉语的规范化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化的汉语。
(一)规范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随着电脑的普及,及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和网络语言的出现,群众语言生活走向平民化、走向多元化,汉语词汇讹化严重。为了保证汉语的规范使用,笔者认为,广播、电影、电视等应严格语法规范化标准,避免使用未经规范的语法句式,率先垂范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对网络语言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应及时规范汉语的使用。加强青少年汉语学习,不能让毫无章法的“洋泾浜汉语”取代优美的母语。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里,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强,在大面积学习英语和双语的情况下,他们的英语素质不断提高,接触中文的机会在减少,这会逐渐形成“洋泾浜汉语”。为了保证汉语的规范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大力推广规范化汉语,特别应夯实年轻一代的汉语功底。
(三)改革相关的教育制度。古人读书,经史子集,固亦浩如烟海,但究其范围,要亦不出人文科学,无论如何,总和语文息息相关。但现在的中学生,除文史外,英文、数学、理化、生物等,样样要读。中学课程之繁,压力之大,逼得学生每日与英文、数学周旋,不得不将语文放在次要地位。因此,要规范汉语的使用,应改革相关教育制度,恢复语文原来的地位,让中学生掌握更多优美的母语。
(四)应敢于突破。汉语要发展,要规范化,就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汉语应敢于突破。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这都是突破和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汉语应在和计算机的结合上取得突破。
有人担心,译文西化会对汉语的纯洁性带来严峻的挑战。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英语的围困下,翻译腔盛行,必将或多或少地破坏汉语的语言特征,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但事实上,我们应抱着对语言发展负责的态度对待译文西化带来的汉语纯洁性问题。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不论素雅,在易懂、简洁、必需的原则下,符合汉语的个性和使用习惯,有利于交流,就应将其保留,这是语言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骆卫星.论外来语对现代汉语的冲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彭炫.“欧化”与翻译——读王力先生《欧化的语法》有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力.中国语法学理论[M].北京: 中华书局,1955
[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居设(1975- ),男,广西钟山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译文西化 汉语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10-02
翻译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译文西化现象在所难免。本文探讨译文西化与汉语规范化。
一、译文西化的表现形式
译文西化亦称欧化译文,指译自外文(特别是英文)的汉语受外文的影响或采用外文的表达方法。译文西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无节制地延长汉语句子。这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译者最初的动机可能是图方便图省事,因为顺着译比理解原文后再按汉语的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但“食洋不化”,模仿外文结构,久而久之,渐成风气,损害汉语的传统。
(二)滥用代名词、连词、介系词。在现代汉语中,代名词做受词时常常省去,但在英文里却被保留。如果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仍然保留这些代名词,那就变成西化句。
(三)不恰当地使用插入语。插入语本是西方语言的特色。在英语里,插入语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这种插入语与汉语的习惯很不符,因此,最初模仿是很少的。可以说是一种“变质的欧化”,但现在在汉语里也变得司空见惯了。
(四)广泛使用汉语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语态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但在汉语里,“被字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主要用于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自从西方语法进入以后,其使用的范围日益扩大,但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式”,而用主动式。如果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被动句,同样也会陷入西化的阴影中。
二、译文西化的原因
译文西化的产生是在时间发展的长河中,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一百多年来,科技方面的新发明基本上都是在欧美产生的,如engine(引擎)和motor(马达)。互联网的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全球一体化”的时空束缚,使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政治经济相继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几乎成了“美国化”,英语自然成了全球通用的语言,因此英语也就大量的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
(二)文化交流的失衡。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采纳不可忽视。同时,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各文化之间的参与都不是平等的。由于经济发展的强大失衡而造成的文化失衡,使得强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成为语言的“借源”。弱势文化则可能失去自身特色,甚至可能被同化。
(三)心理意识的作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属文化的深层结构。进入网络时代的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更快更新,通过与外国人直接接触或借助媒体,对外来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他们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变心理,体现在语言方面则是简单实用,甚至直接将英语拿来使用。
(四)国民英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对英文的接触、了解越来越多,素质不断提高,其表象的方式甚至思考的方式不免渐受英文意识的影响。这一点,在高级知识分子之间比较显著。例如,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子,“给一个演讲”、“谢谢你们的来”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的词语。
(五)媒体的负面作用。现代人离不开报纸和电视。分秒必争的新闻,尤其是必须从速处理的外电译稿,在文字上自然无暇仔细推敲。自从电视流行以来,大众和外面的接触,不再限于报纸。读者变成了观众或者“观听众”,和文字的接触,更是疏远了一层。古人要面对文字,才能享受小说或传奇之趣,今人只需面对电视,故事自然会展现眼底,文字不再为功。汉语文字功底薄弱,自然更容易受外来词语的影响。
(六)民初之中文式微。民初以来,西方文化借英文及翻译大量输入,却正值中国文化趋于式微,文言的生命已经僵化,白话犹在牙牙学语的稚龄,力气不足,遂有消化不良的现象。可以这样说,梵文对中文的影响似乎至于词汇,英文对中文的影响已经渗入文化。
(七)汉语灵活表达的特点。王力曾指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人治”,就是句子比较不受形式的约束,是一种“无逻辑、无语法这些基本特点”的灵活的语言。汉语本来就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语素的随意碰撞和黏合,可以组成丰富的语汇;词组的随意堆叠和包孕,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句子格局。汉语这种富有弹性的组织功能,为主体意识的驰骋与意象的组合提供了充分的余地,但也因而容易受到其他语言的侵扰。
三、译文西化对汉语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对于译文西化,也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译文西化具有积极的一面。汉译西化引进不少新的表现方法和大量新词,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汉语句法中用“的”、“地”两个虚词来作为严格区分形容词和副词的符号,汉语长句的广泛使用等;而词汇的直接引进更不计其数,自梵语翻译的“涅槃”、“解脱”直至现在的“克隆”(clone)、“丁克家庭”(dink)等,几乎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均可找到汉译的例子。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生活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作为人际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对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同时,译文西化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主要是有的译文不顾汉语规范,一味地模仿西方句法,即发生了“欧化”,读来不顺,甚至佶屈聱牙,不堪卒读。例如,“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按汉语句法拟译为:他收入减少,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有的哗众取宠,放着现成易解的译文不要,偏要把show(表演、展览)译为“秀”,把sauce(酱)译为“沙司”,把cracker(饼干)译为“克力架”,以致破坏了汉语的规范和纯洁。此外还有常见的套用英语句式,如逢when…必译“当……的时候”,逢so…that必译“如此……以至于”,等等。随着英语的普及,欧化句将日益普遍化、正规化,欧化必将是“知识大众所为”。双语状态下年轻一代的汉语素质将有可能降低,他们更加易于接受英语的结构方式,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汉语将为英语语法所淹没。
四、汉语的规范化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化的汉语。
(一)规范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随着电脑的普及,及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和网络语言的出现,群众语言生活走向平民化、走向多元化,汉语词汇讹化严重。为了保证汉语的规范使用,笔者认为,广播、电影、电视等应严格语法规范化标准,避免使用未经规范的语法句式,率先垂范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对网络语言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应及时规范汉语的使用。加强青少年汉语学习,不能让毫无章法的“洋泾浜汉语”取代优美的母语。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欧化汉语泛滥的环境里,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强,在大面积学习英语和双语的情况下,他们的英语素质不断提高,接触中文的机会在减少,这会逐渐形成“洋泾浜汉语”。为了保证汉语的规范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大力推广规范化汉语,特别应夯实年轻一代的汉语功底。
(三)改革相关的教育制度。古人读书,经史子集,固亦浩如烟海,但究其范围,要亦不出人文科学,无论如何,总和语文息息相关。但现在的中学生,除文史外,英文、数学、理化、生物等,样样要读。中学课程之繁,压力之大,逼得学生每日与英文、数学周旋,不得不将语文放在次要地位。因此,要规范汉语的使用,应改革相关教育制度,恢复语文原来的地位,让中学生掌握更多优美的母语。
(四)应敢于突破。汉语要发展,要规范化,就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汉语应敢于突破。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这都是突破和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汉语应在和计算机的结合上取得突破。
有人担心,译文西化会对汉语的纯洁性带来严峻的挑战。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英语的围困下,翻译腔盛行,必将或多或少地破坏汉语的语言特征,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但事实上,我们应抱着对语言发展负责的态度对待译文西化带来的汉语纯洁性问题。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不论素雅,在易懂、简洁、必需的原则下,符合汉语的个性和使用习惯,有利于交流,就应将其保留,这是语言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骆卫星.论外来语对现代汉语的冲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彭炫.“欧化”与翻译——读王力先生《欧化的语法》有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力.中国语法学理论[M].北京: 中华书局,1955
[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居设(1975- ),男,广西钟山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