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帧放映经典影像三十年 42张照片引领历年摄影潮流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e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839年第一张照片被发现,人们开始了通过摄影留住美的时代,摄影的方式不断被革新,思维不断变化,目的却只有一个,便是对美的探索与追求。我们从30年间的影像变化出发,甄选了42张代表作,它们都凝结了这一时期的影像特点,也以此来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影像发展历程。
  1985
  沙龙摄影雏形
  早期的沙龙摄影以唯美为主要表达,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相机,除拍摄家庭旅行纪念照外,已经有一部分大众开始了自主的拍摄,他们的主题也集中在花卉、风光等类型上,这一类型的影像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对摄影的需求,一张沙龙式的唯美照片在当时可以被看做是艺术作品。
  《西沙晨曲》
  姜兵和 刊登于1985年第2期
  沙龙摄影是国内最早的民间摄影形式,摄影师常借景生情,此幅“枯藤老树昏鸦”意味的影像十分经典。
  1986
  广告大片出现
  在中国近现代摄影发展中,上世纪80年代可谓是一个爆发的时期,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摄影,更有很多让人开阔眼界的影像出现,西方广告摄影作品传播,让国内商业摄影崛起,人们开始对影棚、灯光、色彩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简单而直白的广告摄影传统。
  《滑雪杆》
  梅建文 刊登于1986年第5期
  此前的广告摄影还十分带有媚态,类似于广告招贴画,是摄影模仿绘画的产物,而该广告摄影作品打破常规,色调对比强烈,是摄影作为广告载体的先锋。
  1987
  传统风光的萌生
  摄影师利用自然界拍摄对象的形态,经过摄影的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构成关系的摄影作品,这一时期摄影师自我拍摄意识已经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主题的拍摄,它奠定了风光摄影在中国的未来走向。
  《上川诗情》
  李凤贤 刊登于1987年第4期
  传统风光摄影会采用大面积的调和色,而色彩对比很少,而夕阳下的风景摄影更是被评论家称之为“酱油色”风光。
  1988
  民族影像写生
  当摄影师开始深入到少数民族腹地,将镜头对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活,摄影人的拍摄题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摄影人不再愿意将公园作为拍摄地,他们选择出行,带着相机去看看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少数民族生活。
  《维族小乐工》
  汪鸿斌 刊登于1988年第6期
  新疆一直是摄影人的热拍地,而表现人文地域特点的作品也在这一年兴起,乐工更是摄影师常拍摄的题材。
  1989
  早期构成主义
  对拍摄对象进行控制和摆布,虽然这些控制在今天看来比较简单,但已经有人开始运用构成主义的一些思维和元素来进行拍摄,形状、线条、色块成为了这些摄影师挂在嘴边的专业术语。
  《自与黑》
  佚名 刊登于1989年第1期
  衣服与背景的图案构成的运用是这一时期摄影师最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画面构成方式。
  1990
  中国式画意
  随着文化的开放,摄影也开始同其他艺术门类进行结合,摄影师根据中国传统书画的视觉效果进行创作也慢慢形成风气,最常见的是处理底片,并结合绘画上色或在照片边缘以书法配合。
  《雪雕》
  袁家骅 刊登于1990年第5期
  这一时期很流行将照片进行平面化处理,尤其对于风光摄影,更是十分适合这种中国传统书画的方式。
  1991
  挂历广告盛行
  摄影挂历作为摄影走向公众传播的一种独特方式至今仍在使用,但上世纪90年代初可看做是挂历摄影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挂历以女性人物为主,姿态婀娜,光线暧昧,是中国早期室内人物摄影的典型方式。
  《优雅》
  程全归 刊登于1991年第6期
  挂历摄影很受大众的欢迎,或妩媚或典雅,这一时期的商业摄影师也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商业化。
  1992
  西方风光拍摄法引进
  西方摄影大师的影像作品逐渐被国内接受,并消化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便十分符合中国摄影师的口味,但这一时期彩色摄影当道,彩色样式的亚当斯类型作品也成为了风光摄影的一个突破口。
  《西部山魂》
  袁学军 刊登于1992年第3期
  这张宏大而有气势的风光摄影来自于袁学军的西部五万里专题,他耗时7个月,跑遍了西部7个省份,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的风光摄影专题。
  1993
  人物摄影手法革新
  摄影师开始通过更多的拍摄手法来进行人物的创作,幻灯机投射、烟雾和镜头滤镜都为人像摄影师开启了创作的新可能,随着这些手法被摄影师不断的钻研和演变,至今都是人像摄影师的惯用手法。
  《心有千千结》
  观全 刊登于1993年第2期
  投影上的图案与被摄者形成了一次多重曝光,这种摄影手法在这一年被看做是一种人像摄影的革新。
  1994
  摆拍的原型
  室外的拍摄环境并不能满足摄影师对影像的追求,他们更想摆脱媚态的人像摄影方式,通过对摄影环境的布置,道具的运用,灯光的配合等多重元素,在影棚内完成一张“大片”摆拍被看做是摄影向艺术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
  《自然交响》
  林路 刊登于1994年第1期
  摆拍式的影像具有很多层空间,也具有多个视点,前景的人体、中景的红叶与背景的月亮都是摄影师的素材。
  1995
  摄影的瞬间
  拍摄器材及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给摄影师提供了很多的创作空间,高速闪光设备和高速快门成为了摄影师们的新挑战,更精准的瞬间让时间压缩,肉眼所不能捕捉的图像却被摄影师捕捉,摄影师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时间的魔术师。   《展雄风》
  冯标杆 刊登于1995年第3期
  频闪摄影手段开始被摄影师运用,摄影师在追求更高速的同时,实际上是对新技术的渴望与追求。
  1996
  陈复礼影像时代
  在中国风光摄影中,摄影家陈复礼可以被看做是一位坐标式的人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作品对很多摄影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1996年,可以被看做是陈复礼影像的元年,各大杂志纷纷刊登其作品,理论文章也多次以他的作品为案例,陈复礼这一名字从专业小圈子走向了更多的摄影大众。
  《搏斗》
  陈复礼 刊登于1996年第1期
  该作品是陈复礼的经典作品,而此类型的摄影作品也开始被摄影师纷纷效仿,而这张曾多次获奖的照片实际上是在放大过程中通过两张底片合成的。
  1997
  环境人体热潮
  一抹红纱半遮半掩式的人体虽然在今天看来充满了沙龙意味,然而在当时却是摄影界对室外人体摄影的追求,这一时期中,人体摄影讲究将女性的婀娜身姿与自然界结合,人体与自然同样是摄影人眼中的至美之物。
  《依恋》
  蒋新国 刊登于1997年第6期
  人体摄影不再是商业摄影师的专属,室外人体摄影成为了各沙龙影会热衷的外拍活动之一。
  1998
  野性蹲守
  野生动物这一在今天很流行的摄影题材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出现在中国摄影界中,并且其作品质量与今天相比并不示弱,摄影师常常手持长焦镜头,在预先选择的拍摄地进行长时间蹲守,虽然过程比较艰辛,却开启了动物摄影的经典图示。
  《野狼》
  黄光寰 刊登于1998年第6期
  这张影像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具有冲击力的,摄影师黄光寰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摄影,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如鹰、野马等其他作品。
  1999
  让人体摄影成为艺术
  当理查德·埃韦顿、赫尔穆特·纽顿等西方摄影大师的人体作品流入国内,人体摄影似乎正经过漫长的发酵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唯美之外,还可以将人体摄影拍得很有力量,黑白的单色与硬朗的光线正让人体摄影成为艺术的形式。
  《女人体》
  帕特里克·德马切列 刊登于1999第4期
  帕特里克如今被看做是最当红的人像摄影师,他的作品沿袭了前辈大师们的情绪,更将硬朗的光线和造型表现的十分有力量,帕特里克的作品以黑白为王,他认为无色最能表现出人物的质感,这张作品更是通过柔软的羽毛对画面进行调和,使之在坚硬中带有韧度。
  2000
  藏地影像元年
  以表现西藏地区佛教生活的影像在今天比比皆是,这一摄影类型在2000年前后成为规模,一些有经济条件的摄影师开始以自驾的方式进藏,他们在这里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带回的是一张张富有仪式感的民族影像。
  《诵经》
  朱林 刊登于2000年第4期
  摄影师长期深入藏区拍摄,彩色的影像虽然看上去没有今天我们熟知的吕楠的纪实作品《四季》或是杨延康的《藏传佛教》那么有力量,但是这一时期的摄影师更偏爱于彩色的藏地摄影,原因很简单,他们更迷恋于红色的袈裟和被晒得通红的肤色。
  2001
  去外太空拍照
  自从1969年NASA第一次携带哈苏相机踏上月球后,人类关于外太空影像的渴望就没停止过,无论对于摄影师还是对于器材生产厂商,更高的天空、更深的海洋,是摄影探索的另一个空间,外太空影像不仅仅刊发在社科类杂志上,更被影像媒体所关注。
  《登月计划》
  祆尔特·希拉 拉塞尔·施威卡特 刊登于2001年第1期
  外太空影像可被看做是科技与摄影的一种结合方式,阿波罗号指挥官正透过窗口看着炫目的阳光,宇航员大卫·斯科特也飘浮在登月舱内,摄影为这富有意义的时刻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2002
  去街头 拍组照
  扫街式的街头快照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细节,摄影师不仅需要擅长拍摄,更需要强大的图片编辑能力,将场景、人物、环境细节等元素进行重新筛选和排列,从而形成一系列组照是摄影师的目的之一,人们再也不能来通过单一的独幅作品来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了。
  《纽约艺人》
  柳叶鱼 刊登于2002第8期
  纽约街头充满了可能性,在这里,先锋音乐被大众接受,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为大众演奏,他们的舞台在街头,而对此感兴趣的摄影师同样也热爱街头,这样无论对于音乐演奏者还是摄影师,都充满了生机。
  2003
  数字后期正改变着摄影
  数码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往单纯靠暗房完成的后期技术变得更加简单,摄影师的想象力得以施展,早期后期技术虽然比较稚嫩,还停留于图案的复制,夸张色彩或者简单的合成中,但这无疑为摄影打开了一扇大门,摄影师也逐渐意识到,新的数字后期时代正在到来。
  《芳纙国》
  李峻 刊登于2003年第1期
  photoshop摄影拥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作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的调整,对花的移植和重构,让作品变得更抽象简洁。
  2004
  另一个视角
  航拍为风光摄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看方式,以往平视的空间压缩式影像被颠覆,摄影师开始在天空翱翔,仿佛以上帝的视角在俯瞰大地,自然界的色彩被分割成块面,上帝的调色板被摄影师发现。
  《黄石国家公园》
  亚恩·帕特兰 刊登于2004年5期
  大地的痕迹难以捕捉,作者以航拍的方式描绘着上帝的调色扳,色彩流淌在画面中,航拍的影像抽离了具象的物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观察方式,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是摄影像绘画一样,带有表现力,这张拍摄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影像更描绘出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细节,这一时期,国内摄影师也更频繁地走出国门,在海外寻觅更丰富的拍摄地。   2005
  玩后期
  当Photoshop被摄影界接受后,摄影师便开始肆无忌惮地通过这一软件改变着影像,这些尝试在2005年时还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摄影师以“玩”的心态通过这一软件尽可能夸张地改变原有的被摄对象。
  《黑美人》
  伊藤洋介 刊登于2005年第8期
  不断地磨皮与细节的改造,让原有的人物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塑料般的肤质仿佛假人一般,伊藤洋介一直是数字后期的先行者,并更乐于通过后期的再次创作改变着影像原有的面貌,前期拍摄在摄影师眼中只是素材的获取。
  2006
  “荷赛”改变世界的影像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开始慢慢地影响着新闻摄影师,他们坚信图像可以改变世界,新闻摄影的使命感被唤起,摄影师更具有责任,他们勇敢地面对灾难与困苦,影像的力量被重新重视起来。
  《尼加拉瓜》
  詹姆斯·纳切威 刊登于2006年第6期
  纳切威是战地摄影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作品拍摄于尼加拉瓜,对于这里的孩子而言,遗弃的坦克成为了新的游乐园。
  2007
  新徕卡主义热潮
  徕卡相机曾被称之为人文摄影的“机皇”,然而,数码相机的冲击使得这一传统相机厂商陷入了困境,具有革新意义的徕卡M8数码相机的发售让徕卡重回顶尖地位,这部与徕卡胶片相机外形相似的机器使得人文摄影师重新上路,他们再次以经典的视角观看世界,而这种典型135人文摄影作品也被认为是新徕卡主义的复苏。
  《无家可归者》
  胡里奥·比当古 刊登于2007年第9期
  位于巴西圣保罗的一处22层废弃的公寓中,居住着那些无家可归者,这里浓缩了世间百态,摄影师也凭借此组作品获得了2007年徕卡摄影奖。
  2008
  体育摄影 全世界的焦点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全球的摄影目光都集中在中国,不仅各器材厂商不断更新摄影设备的速度和性能,摄影师们也开始将目光锁定在体育赛场与明星运动员,全新的拍摄角度与更动人的瞬间都成为了全世界摄影人的焦点。
  《奥运赛场》
  亚当·普瑞提 刊登于2008年第7期
  体育赛场如同战场,摄影记者们为了一幅精彩的照片不停地按动着快门,摄影师普瑞提以独特的视角将瞬间凝固并通过胶片来描绘体育赛场的细节,他始终认为,在一场比赛中,总有一瞬间是可以被记载的,而胶片并不像数码相机那样快速和便捷,这更考验摄影师的功力和水平。
  2009
  中国式观念
  中国摄影界的年轻一代开始登上艺术的舞台,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上一代摄影师截然不同,青年摄影师试图打破摄影与绘画的界限,将个人观念的表达放在了创作的首位,他们在历史中寻找题材,以更为艺术化的表现方式来阐述自己的主题。
  《邮差》
  马良 刊登于2009年第4期
  导演出身的马良始终将摄影作为一种个人表达,他的系列作品《邮差》也对中国观念摄影影响颇深,很多摄影师开始跟随他的图像样式,通过手工上色与合成完成影像,而他的作品仿佛电影中的一帧,十分具有故事性,他也会根据历史故事而重新组织影像,如今的他已经将兴趣放在了观念舞台剧当中。
  2010
  废墟景观新主题
  当人们在通过摄影描绘美好的同时,摄影师们发现,废墟同样是一个感人的主题,这些带有历史痕迹和质感的残骸成为了影像作为记忆的一个崭新主题,当代废墟摄影以纪实手法描绘工业时代的残骸,这些如鬼魂般萦绕的景观正在一天天地消逝,而这些在怀旧中直击人心的影像将成为那一段特定历史的最终回忆。
  《菲比安剧院》
  伊夫·马尔尚
其他文献
飞机的发明终于满足了人类想飞翔在天空中的愿望,而航拍的普及则满足了人类想用上帝视角俯看世界的奢望。越来越多的航拍爱好者聚集在创建于2014年的SkyPixel天空之城。SkyPixel天空之城现已成为全球顶尖的航拍社区,汇聚了200万的航拍爱好者及专业摄影师。一年一度的天空之城摄影大赛在此拉开序幕,以下优秀作品均來自2016年天空之城摄影大赛。
随着手机摄影越来越火热,各种附件类产品接踵而至。它们当中有满足轻摄影用户的小附件,也有针对专业用户的“重型”装备。笔者今天体验的这款重量级附件可以将你的手机武装到牙齿,究竟它有多厉害呢?  画质表现印象深刻  由于硬件的限制,手机与专业器材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几个方面:由于形状的原因,手機在拍照时的握持感不好;由于镜头硬件的限制,大多数手机都无法拍摄超广角或微距视角的图像,在大光比场
定格安逸  时间静止在海边的流云与光影中  心中的大海是一片富有原始气息的纯净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由和广阔的力量,仿佛听得到时间流动的声音。  “楚门”为何要去斐济?  提到斐济,相信有不少人会想到那部经典的电影《楚门的世界》,楚门在影片中将斐济视为梦想目的地,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斐济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让楚门魂牵梦绕?  斐济也许很遥远,从香港机场飞往南迪需要十个小时左右;也许也很
深藏在山林中的影调大师与卡普尼格罗在—起的62小时  保罗·卡普尼格罗  英文名:Paul Caporigro 1935年生于美国波士顿。在世界摄影史中保罗卡普尼格罗与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保罗斯特兰德等一系列“纯影派”、“直接摄影”风格的艺术家被记载于同一时代,保罗卡普尼格罗是老一派“直接摄影”风格唯—仍然在世的摄影家。  卢骁  北京泰吉轩画廊艺术总监,长期致力于摄影史上著名摄影大师原作
如果你在外奔波许久没能回家,请跟着下面的建议,记录下归途中或是激动、或是期待的心情吧!  No.9不要觉得旅途是煎熬,拿上相机随手拍摄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会让劳顿的旅途变得愉快!  No.10路途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在驾车时拍照,乘坐交通工具时也要提防相机等贵重财物丢失或被盗。  No.11整理好的行囊,精心打扮的着装,不妨对着镜子自拍一张发给父母,告诉他们你已经出发了!  No.12随手给车票“捏”
该放弃的都已放弃,  那些填充你绝望的东西我不会带走。  时间的雨水由绿变红,  只有铁锈在春天的栅栏上徘徊不去。  走出民政局大楼的一瞬,  太阳正将一场阴雨逼停。  站牌前突兀探出的一片梧桐叶,  湿润的唇舌含着一串晶亮词语。  花未失色,人已走散,  卸下乌云的额头迎来炫目光线。  巴士车开来时我已從短暂的盲视中  掏出一枚硬币,捏着它的正反面。  交织过的命运,割裂开的现实,  松开的手降
富宝L-64L磐图碳纤维三脚架抢先试用在过去三年中,富国宝经历了长时间市场调研并与摄影界专业人士合作研发磐图系列,作为专业级的高端产品,一直颇受好评。在全新的磐图L系列还未正式发售之际,便已成为广大专业影友关注的焦点。本次抢先试用的富图宝L-64L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编辑:林圳岚图/文:施辰舞  做工精细,轻便稳固  当我展开富图宝磐图L-64L碳纤维三脚架的时候,便感受到了它的专业质感。它使
这三篇文章都与非虚构的文艺有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回顾了他与湖北文坛的往来,大都与报告文学写作相关。他对湖北人和湖北作家的评价也很有意思。自由撰稿人刘青松从自己和他人的写作事例中谈到了对非虚构文体的理解以及在当下的难度和意义。90后学子刘玄夫分析了近年来火爆的三部纪录片的特色和贡献,也有着很切实的见解。三篇文章会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非虚构之于当下文艺的特殊重要性。一  
摘要:部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教材编写思
他们是非职业摄影师,业余影像爱好者。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大胆与从前乏味的记录说再见,逐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影像风格。2014年,是收获变化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