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塞尔到威尔逊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隐含读者'的理论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理论突破形式主义的重围,在文本研究方法上把读者地位提升到了空前高度。由伊塞尔首先提出的'隐含读者'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上可行的读者模型。对于叙事学而言,隐含读者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了文学语言研究的转向,即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文本-读者关系为中心。要想从读者角度来进行文本研究,首先要了解文本-读者关系。由于读者千变万化,各自不同,想要通过枚举的方法一一罗列出各种的文本-读者类型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一个抽象化的模型,也因此有了伊塞尔的隐含读者。
  之后的学者研究表明,伊塞尔的隐含读者有它固有的问题,但是伊氏为文本-读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其后的布斯等人沿用了隱含读者的术语来建立读者模型就说明伊氏的思路是叙事学者们普遍接受、认可的。每一个'隐含读者'模型都有其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每一个模型同时也提供给研究者们新的观察角度和入手点。下面将就三种隐含读者的概念和建构角度和其理论依据加以论述。
  二、对 '隐含读者'的重新解读
  从伊塞尔,到布斯,而后是威尔逊,隐含读者的概念在不断的改变。这些改变反映出学者对于读者研究的重视,也体现了读者-文本关系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下面将就三种隐含读者概念,从建构角度、理论意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伊塞尔在提出'隐含读者'概念的时候,曾经在《阅读行为》一书中给予这样的概括性描述。
  如果我们想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效果和它所能引起的反应,就必须允许读者的存在,同时又不能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由于缺少恰当的词汇,我们不妨把他称作隐含读者。他包含文学作品产生效果所必须的所有潜在意义,这些意义不是由外部客观现实所造成,而是由文本所设定。因此隐含读者这个概念植根于文本结构之中,它表明的是一种构造,且不等同于真实读者。
  伊塞尔的隐含读者之所以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引发了人们对隐含读者的讨论,原因之一是此概念把中心从作家-文本转移到文本-读者关系上。 "structure of the text"在伊塞尔上面的定义中含有双层意义:(一)在读者反应层面,它涵盖了伊塞尔在接受美学中所谈及的'召唤结构'。由于隐含读者的这种性质使得它成为一种文本结构,表现为'召唤结构'编织的网络,并能予读者以启发。这种存在于文本中的召唤结构呼唤读者投入到阅读之中,从而引起了文本和读者的互动;(二)在文本层面上,它是文本的组成成分,任何文本都有隐含读者。这双重意义保障了伊塞尔的读者模型即能够满足文本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文本-读者关系的需求。
  伊塞尔的模型是以现象学为基础建立的,期望通过观察在除去外界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读者反应的本质。但伊塞尔的模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至多只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实,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境况;隐含的读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维面,但并不能表现现实中千变万化的读者对文本的不同反应。
  三、对隐含读者实践的概述
  伊塞尔《隐含读者》一书中几乎全部的章节都是在对隐含读者概念进行理论实践。在此仅通过伊塞尔对于《名利场》的美学效果分析,来展现伊塞尔如何将隐含读者概念应用于实践。作者的叙事意图在伊塞尔的文中不但通过作者的表述方法和叙事者的话语传递给了读者,而且读者会在某个作者刻意制造的空白、不定的文本段落中察觉作者试图表达的潜在含义。隐含读者所涵盖的召唤机制在作者、文本、读者共同制造的环境中体现出来,并且在读者的阅读中加以实现。可以说伊塞尔的隐含读者试图引导真实读者扮演的角色是发现式读者。
  布斯在对《老妇谭》进行分析时,应用了他用来区分隐含读者三个层次的相信度概念。他详细的分析了如果真实读者不相信文本中的故事,会有信念的背离,也就导致对文本欣赏的缺损,甚至无法将阅读继续下去。他认为'相信'是阅读行为得以继续下去的源动力,也是读者能够欣赏文本的必要保障;而整个阅读过程是真实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价值观念最终趋同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到布斯意识里真实读者可以为了延续阅读行为,去扮演合作式读者。
  威尔逊的文章中用Tristram Shandy(《项迪传》)为例,来说明他的特征化读者和隐含读者。在文中,他指出从文本结构上来说,特征化读者是低于隐含读者的。特征读者的能力是理解叙事者,而隐含读者所具有的能力(competence)是正确的理解文本。但是威尔逊没有说明究竟正确理解文本需要何种能力,也没有指出何谓'正确的理解'。不过还是能够从威尔逊对于正确的理解反复提及推论出威尔逊期望在真实读者身上看到最佳读者的影子。
  虽然伊塞尔、布斯和威尔逊在不同时期提出隐含读者概念,但是可以看到三者之间都是以真实读者为目标指向,模型建立都是在阅读行为和读者阅读反应的基础之上。每一个隐含读者的概念和实践都有其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无论是伊塞尔的发现式读者,布斯的合作式读者,还是威尔逊的最佳读者,都在研究文本-读者关系的道路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刚.论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J].当代外国文学,1998,(3):154-159.
  [2]Booth.W.The Rhetoric of Fiction[M].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1):435-446.
其他文献
一、高校创建"生态文明校园"必需法律保护的原因  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大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孵化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培育其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所以生态文明校
期刊
一、我国社区发展对社区法律人才的需求  在人类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史上,事实形态上的市民社会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市民的"、"经济的"和"私人的"特性形成了与国家相对峙的社会领域。国家将经济交还给社会,而是把主要任务集中在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社区"所体现的正是市民社会的特点:国家权力的淡出与社会力量的介入。"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环境保护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保护环境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即公民享有环境权。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对公民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环境侵害的请求权。
期刊
建设"宪政中国"的提法已不是一日之程,宪法在中国的诞生也有百年历史。在我国当今社会不论是法学家、学者、政治家等社会各界人士,都时刻关注着宪政中国的建设。世界日益联系的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脚步也迈进世界的有人类足迹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素有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之称誉,不论是封建社会的文明,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昌盛,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完美,社会制度本身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文明的
期刊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方高校作为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坚定不移地走"三者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促进高校自
期刊
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这也就是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运行上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本文着重就虚拟经济在国际贸易
期刊
最近几年由于电网的安全操作运行对企业、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继电保护工作的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也由于继电保护以及其安全自动装置具有更新快、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对于继电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也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近些年来相继出现的一些事故反映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误操作、误整定和误接线所引起的事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准。如何提高继电保护工作的安全
期刊
在作品中,陶弟丰姿潇洒,言谈骚雅,无疑是陶渊明的化身,由于时代不同,他虽然爱菊爱酒,风雅一如陶渊明,但也有迥异的特色。经过士-商-士的转变过程,以及醉死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塑造的陶弟是一个典型的"士魂商才"的人物:经商才能高超,内心坚持士的精神。  菊花被尊为四君子之一,代表士人孤高绝俗、坚贞自守的品格。陶渊明十分爱菊,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
期刊
最近,无论在电视媒体或是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原生态"几个字。"原生态"到底是什么?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事物原始生存的状态",是指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形下事物所呈现的自然面貌。"原生态"具有"自然的原生态"(原生态自然)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两层涵义。原生态文化是指古老文化原型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
期刊
一、小产权房的法律属性  小產权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筑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所以它并不真正构成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它主要有如下几个法律特征:  (一)小产权房的土地使用不合法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是不可以出租、转让、买卖或者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个人或单位需要使用土地进行建设的,就必须依法进行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除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