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 者 按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
  上虞市崧厦中学为浙江省教育厅确定的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目前已形成了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且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开发的各类选修课程达到60多门,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学习的需要。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上虞市崧厦中学教师撰文,介绍他们在高中选修课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
  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领域,也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变革的内外需求。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需要人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某些领域和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的怪现象,出现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办学个性模糊现象,再加上学业压力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等诸多因素,教育改革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成为了一种保障生命个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成果为深化课程改革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但有识志士也清醒地看到,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很大转变,但是离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本身的需求尚有许多差距,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学校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生发展的选择性等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价值因素仍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作为浙江省一所农村普通艺术特色高中,我们积极贯彻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创条件”的指导思想,在理解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率先践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现就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作行动研究后的回眸。
  一、统一思想,守望理想,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投入到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在普通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教师、学校整天做着相同的事,应对高考和升学;大家上着一样的课,共同做着没完没了的试题,进行着无休止的考试,学生甚至成了考试的机器;凡是与高考升学相关的事,再无趣、再无益也必须做,凡是与高考升学无关的事,哪怕再想做、再有意义也必须舍弃。切实改变普通高中这种现状,是学生的呼唤,是教育人的呼唤,也是全社会的呼唤。深化课程改革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幸福和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和家长是看到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和家长也是理解的,但要全面推行选修课,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切实的难题,譬如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徘徊过渡阶段,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因此,教师很难有勇气去守望教育的理想,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家长也因为让子女进入理想大学的眼前需求而容忍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做的工作是:
  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中美高中选修课作比较研究,让广大教师在比较研究中领悟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视角全面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引导教师撰写反思体会文章,逐步改变教师已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形成与深化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新型教师文化。
  二是引导教师全面反思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危害性,充分认识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考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出现全面异化的严峻现实。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这种“考试文化”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沿袭,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益加速运转。反思让教师与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原来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让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这种“唯见考试,不见教育”的“考试文化”对师生身心的严重摧残,从而提高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通过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络积极宣传刘希平厅长在2011年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读书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解读浙教基〔2012〕81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让社会、学校、家庭充分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实施办法,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方向性。
  上述三大举措较好地发挥了课程改革中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保障和理论准备。
  二、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形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课程要素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制度,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并有效的推进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深化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次对长期实行的课程体系的颠覆性的革命,也是一次对统一育人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这是一件难事,难于上青天,光凭勇气和牺牲精神远远不够。为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我们把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在课程结构、课程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现将涉及课程要素的校本化做法作简要概述。
  (一)课程结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对课程与学分结构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校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学分结构。具体做法是:音乐、美术特长生可以免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增加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的学习,从而保障他们特长发展的投入时间;少数学优生可以根据学生与家长的申请减少兴趣特长选修课的学习,为学习学科拓展类课程提供时间保障。   (二)课程开设
  加强选修课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校转变育人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立足点。学校制定了《上虞市崧厦中学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发选修课程141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63门,职业技能类课程14门,兴趣特长类课程52门,社会实践类课程12门,集中安排每周周二、周三两个下午供学生选课走班。一年多的课程开设实践带来的启迪有:
  一是特色化。特色化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我校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视唱练耳、乐理、舞蹈、越剧名家名段欣赏等艺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是开放性。课程开设的开放性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地点上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修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较适宜安排在节假日与寒暑假进行,学习场所可以是社区、工厂、学校和家庭,这样可以减轻学校课程开设时资源、时间上的压力,适度降低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业任务;课程开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教师安排的整合性,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职工,也可以是外聘专家、各行各业行家里手;课程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为重点。
  三是精品化。保证课程量不是问题,质才是关键。在学生相对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背景下,课程开设质量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选修走班的主要因素,低质量的课程开设会抑制学生选课走班的兴趣,学生会变得被动和随意。我校十分注重课程开设的质量,遵循课程开设的时代性、人本化、特色化的要求。如机器人程序编写与制作课程,由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屡获全国、省市奖项的教师承担,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并在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中的成绩处于全省前列。再如,我校开设了与乡镇经济相匹配的伞面设计、崧厦霉千张制作工艺课程,学生有兴趣,家长很支持,企业很欢迎,这样的课程既本土化又特色化,学校开设起来轻松,学生学习起来有劲,课程的二轮深度开发有潜力。我校的《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实践基地被命名为上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奖励。
  (三)课程开发
  学校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巨大的人力、智力、物力压力。课程开发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程,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主要承担者的教师,从某种角度审视是不具备这样的资历的。因此在选修课全面推行的初级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应适度降低,在努力保证课程科学性、人文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必须兼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求全责备必将挫伤教师投身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团队要有行动研究的理念,侧重课程的二轮开发与完善,循序渐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发挥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作为专业引领者的校长团队,首先应开发示范性的选修课程,通过建模形式供教师参考、学习,真正担当起“专业引领者”的作用,这是一种表率和示范。学校领导者更应重视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要制定一套开发、执行选修课的制度,开发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即通过什么程序申请、审批和执行;要统筹兼顾课程开发的智力财力条件;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二是适度降低课程开发的准入条件,以选编和精品课程的二轮开发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深度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区域资源优势,遵循儿童学走路的规律,通过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成功个案解剖等手段来不断修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三是体现倚重教师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当前,我们的主客观条件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的因材施教原则尚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条件决定了课程开发不能好高骛远,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特长和水平,由教师提供尽可能营养全面的“菜谱”,让学生凭“谱”点“菜”。所谓兼顾学生的兴趣,指的是在课程开发的初期要广泛调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提高师生供求的“课程开发吻合度”。
  (四)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对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评价:严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选课走班;等等。其中,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督导评价制度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是管理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而全面选课走班是管理中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选课指导制度”的探索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订选课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毕业标准、学期学分要求、选课程序、补考或重修说明、课程介绍等;确定选课的程序和课表(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参照学校课程方案制订自己的选课计划—准备好计划选修的课程清单—进行以班为单位的选课—形成每人一张学习课表)。二是成立学生选课中的教师指导团队,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介绍学校的情况,解释选修课程指南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业进展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和特长,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生从自身特长出发选出相对合理、相对理想的课程。
  关于选修课的督导与评价,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现有的评价制度基本上服务于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选修课的评价又带来了很大难度。然而,这是一件保障选修的动力、提高选修课开发实施质量的大事。当前我们尝试的为:一是把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成效与教师聘任、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师对非高考选修科目的关注;二是通过教案、教材、施教记录等文本信息和学生学习调查、成果展示、个别访谈等综合信息,来督导与评价教师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质量。
  选课走班是真正体现“把更多的选课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理念的核心举措,其行为操作包含两项任务:组织选课和走班管理。组织选课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失败—调整—相对成功”的过程,我们依次执行了三套方案:一是把排定的课表的所有情况输入省教育厅提供的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该方法的优点是统计、调整便捷,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选择了放弃;二是面向学生现场分年段选课,其优点是学生和课任教师面对面选课,使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更好地了解课程相关信息,该方法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者对学生选课管理较难;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场选课,其优点是组织难度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选课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最后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选课。选课的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才能有序进行,当前学校选课权还不完全具备交给学生的条件。关于走班管理,我们首先要做到:学生人手一张个性化课表,明确课程时间、地点,具体到座位、名称、教师;教师人手一张课表,明确时间、地点、学生人数与学生座位表。走班管理的难点一在于教学班比行政班管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班管理重点放在课堂管理上,管理任务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难点二在于教师调课难,由于新课表存在多位教师同时上课的现状,一旦个别教师的请假就会出现相应教学班中学生无人管理的状况,我们采用的应急对策是整合全校管理力量,由教务处统一调度,课任教师提前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预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分认定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自主确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校打破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突破行政班及年级的局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的学分认定形式、基本程序、入档方式、组织机构等基本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文件精神执行,只是在学分认定过程中对不同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方式,采用了相应的主要认定形式。如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及课程考试或考查的结果。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认定,侧重于学习成果和技能的展示。这里的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设计方案、制作产品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修养等非物质成果,选修课的内容不同,它所指向的成果也就不同;所谓的“展示”则包括了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答辩、演示、竞赛等多样形式。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兴趣水平、技能展示、特长等级和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心得体会和社会认同。总之,学分认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不能过于强调结果,不能过于标准化和机械化,重在参与的过程和学生的“变化”。
  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有的是根本性的转变,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师的专业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的学生观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转变。在这样一种深层变革中,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在职进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之相应,学校的管理必须把教师培训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之具有与深化课改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特别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综合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近几年来已成为我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效率与培训成效的问题。通过对过往几年教师培训的反思,我们认为下列几种培训是行之有效的。
  (一)自我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反思教学“亮点”“疑点”“误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典型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育的一些抽象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培养处于成长期教师十分耐用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具有形象、易接纳、易模仿的特点。
  (三)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以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为主要作用。这种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具有学术性强、研究范围小与研究深度大的特点,特别适合校内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
  (四)行动研究
  深化课程改革是对现行的课程的完善和超越,是改革课程的一次尝试。新课程的“新”不是靠灌输,而是靠体验、参与、行动。这种性质决定了行动研究不再是学校强加给教师的“任务”,而是教师基于深化改革的实践引发的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让教师充分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行动研究内涵,体会“摸石子过河”的成功喜悦,感受深化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变化,提高职业的成就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设计与策划;深化课改又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深化课改还是一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需要我们守望教育理想,坚守职业操守。相信有广大“教育人”率先投入到深化课程改革的潮流,并大胆、积极实践,祖国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其他文献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自发性气胸最常见的原因。多因胸膜下气肿大疱破裂,空气泄入胸腔所致。若患者基础肺功能较差,即使胸腔气体量不多或呈局限性气胸,临床症状也常很严重,因
借助ENVI 4.8软件,对盘锦地区1994年和2009年LANDSAT 5的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析.参照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分类体系,参考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8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软件,通过格式转换、空间分析等处理,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完成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景观类型发展
试验研究了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薄壁件侧壁时切削力随铣削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给出了薄壁件侧壁高速铣削加工变形随铣削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ANSYS软件对航空铝
本研究通过对层状二硫化钼进行剥离和改性,制得二硫化钼的悬浮分散液,用于制备氟橡胶(F K M)的表面减摩涂层。研究涂层液中二硫化钼含量对F K M的摩擦和磨损性能的影响,通过S
根据自锚式悬索桥是将缆索锚固到加劲梁上的一种自平衡体系结构,通过吊杆的张拉可以调整加劲梁的线形,以及一般吊杆张拉施工过程结束后需要平衡加劲梁自重保证脱模的特点,采
阐述了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分析了智能用电和智能电表及其特点,详细论述了智能电表在智能用电中的重要作用,即提高负荷预测准确度、优化首选新能源、提高分布式能源利用效率、
作为特级教师,朱益群老师无论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还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这众多的成就中,笔者认为,他对古典诗歌教学的独到见解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独特
据文献报道,胎儿主要通过胎盘由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能力,母体供给的主要成分是IgG.这种IgG具有多种特异性抗体活性.出生后,新生儿获得被动免疫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母体抗体在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