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认为:“有意义的思维应是不断的、一系列的思量,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呼后应。”
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场,是老师与学生实现学科思想交流和对话的主要场所。运用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的一个主要的探索。
一张便签纸为我扬帆启航
一次小组讨论,我惊喜地发现某个学生的做法:用一张“便签纸”记下了组内的交流成果。小组展示过程中,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她说出了组内讨论的三条见解,虽然其中一条不甚明朗,但当即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路。整个过程很和谐,很自然。这不是就是学生交流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吗!
我很佩服学生的创新——“便签纸”的妙用。
一张便签纸,全面记录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从深层次来讲,学生不能再是随便说说,还要经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思维转换,迫使学生“认真的思维”。
此后,我进行了几次尝试,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引入“思维记录单”(基本形式如下图),并逐渐将这种方法进行了完善。下面,我分三部分展开“思维记录单”行动策略的解读。
第一乐章 准备,重在——问题设计
对于地理的学习,学生们的感觉就是知识非常的零碎,经常为记不住如此庞杂的内容而苦恼,甚至是放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实现信息和智慧之间的转化。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是学生掌握的信息,智慧则是运用知识认知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从信息走向智慧是需要进行智力训练的,如何训练呢?
“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我选取“问题的精心设计”为突破口,让问题建构起信息和智慧之间的桥梁,力争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入……
比如,在“水循环”学习之后,一般会拓展“河流补给类型”。而对于这一内容,学生略有画蛇添足之感,不能系统把握!
我想是否可以用一条线索,把河流的补给类型串联起来呢。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贯穿整个水循环!顺承这一思路,就在“黄河”上做些文章吧。经过思考,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黄河补给形式有哪些?在不同河段和不同季节,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哪种补给形式呢?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黄河的补给类型。
除问题设计外,“思维记录单”(根据问题特点,形式会有变化)要设计打印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我还设计了“课堂观察表”,从而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乐章 展示,重在——思维碰撞
每节课,由同学轮流做课堂观察员,利用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小组活动的真参与。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先提出问题,紧接着提出要求,让各小组明确方向和规则。
如在学习完“三大类岩石”之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你是否看到了岩石之间、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请你尝试设计用某种图示表达它们之间的转化(注意转化条件)。
这次不是写,而是画出来!从文字到图形的转换,很有地理特色。所以“思维记录单”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整幅作品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寻觅同学的创造性成果让学生展示讲解。同时,我分享了课件上准备好的作品,引领学生对比,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各小组的作品有的与老师准备的相同,有的在做练习时遇到了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这种“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在“思维记录单”上记下的是小组讨论的成果,是集体思维碰撞出的美丽的火花。要让美丽之花尽情绽放,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从容,小组讨论前我们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
第三乐章 分析,重在——积存完善
有时,这个过程可以在展示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像第二乐章的例子将思路图示化,“思维记录单”能够当场收集,阅读起来比较快,有什么问题抓得比较准。但有时是用文字记录的学生思维,尤其是文字量比较大时,老师短时间内是没法阅读完的,所以这个环节就不可或缺。因为课堂上发言的小组毕竟是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和暴露问题。
如在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时,问题设计为: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小组讨论之后,我将各小组的“思维记录单”收集起来。我发现多数小组能明确问题的思考方向,而且基本能说出地理环境三个要素的影响,但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了几类:
(1)学生思维缺乏条理性。
(2)学生思路不准确,个别学生出现严重跑偏。
(3)学生思维浅显,思考不深入。
(4)学生的思维不连贯、无序表达。
我用手机拍下典型问题小组的“思维记录单”,做成幻灯片,在自习课上与学生分享、交流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深刻、连贯系统!
“每当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当把有关这一问题的知识积存起来,使之成为解决更深一层问题的有效资源。”希望这种循环总结,让我和学生一起能在思维上不断提升!
这,或许才是开始……
当我在备课,跳出传统思路,提出一个令我满意的问题时,我会充满激情!课堂上,看到学生聚到一起,交流思路,精彩展示,我也会兴奋无比!课下,我翻阅每个小组的作品时,更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关于“思维记录单”的三个乐章是我在运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的行动策略之一,一步一步走下来,有收获也有问题。问题在行动中产生,需要在行动中解决。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通过我和我学生的改变,验证更多策略的有效性。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多精彩在后面……
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场,是老师与学生实现学科思想交流和对话的主要场所。运用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的一个主要的探索。
一张便签纸为我扬帆启航
一次小组讨论,我惊喜地发现某个学生的做法:用一张“便签纸”记下了组内的交流成果。小组展示过程中,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她说出了组内讨论的三条见解,虽然其中一条不甚明朗,但当即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路。整个过程很和谐,很自然。这不是就是学生交流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吗!
我很佩服学生的创新——“便签纸”的妙用。
一张便签纸,全面记录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从深层次来讲,学生不能再是随便说说,还要经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思维转换,迫使学生“认真的思维”。
此后,我进行了几次尝试,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引入“思维记录单”(基本形式如下图),并逐渐将这种方法进行了完善。下面,我分三部分展开“思维记录单”行动策略的解读。
第一乐章 准备,重在——问题设计
对于地理的学习,学生们的感觉就是知识非常的零碎,经常为记不住如此庞杂的内容而苦恼,甚至是放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实现信息和智慧之间的转化。地理学科的很多知识是学生掌握的信息,智慧则是运用知识认知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从信息走向智慧是需要进行智力训练的,如何训练呢?
“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我选取“问题的精心设计”为突破口,让问题建构起信息和智慧之间的桥梁,力争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入……
比如,在“水循环”学习之后,一般会拓展“河流补给类型”。而对于这一内容,学生略有画蛇添足之感,不能系统把握!
我想是否可以用一条线索,把河流的补给类型串联起来呢。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贯穿整个水循环!顺承这一思路,就在“黄河”上做些文章吧。经过思考,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黄河补给形式有哪些?在不同河段和不同季节,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哪种补给形式呢?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黄河的补给类型。
除问题设计外,“思维记录单”(根据问题特点,形式会有变化)要设计打印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我还设计了“课堂观察表”,从而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乐章 展示,重在——思维碰撞
每节课,由同学轮流做课堂观察员,利用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小组活动的真参与。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先提出问题,紧接着提出要求,让各小组明确方向和规则。
如在学习完“三大类岩石”之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你是否看到了岩石之间、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请你尝试设计用某种图示表达它们之间的转化(注意转化条件)。
这次不是写,而是画出来!从文字到图形的转换,很有地理特色。所以“思维记录单”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整幅作品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寻觅同学的创造性成果让学生展示讲解。同时,我分享了课件上准备好的作品,引领学生对比,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各小组的作品有的与老师准备的相同,有的在做练习时遇到了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这种“发现的欢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在“思维记录单”上记下的是小组讨论的成果,是集体思维碰撞出的美丽的火花。要让美丽之花尽情绽放,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从容,小组讨论前我们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
第三乐章 分析,重在——积存完善
有时,这个过程可以在展示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像第二乐章的例子将思路图示化,“思维记录单”能够当场收集,阅读起来比较快,有什么问题抓得比较准。但有时是用文字记录的学生思维,尤其是文字量比较大时,老师短时间内是没法阅读完的,所以这个环节就不可或缺。因为课堂上发言的小组毕竟是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和暴露问题。
如在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时,问题设计为: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小组讨论之后,我将各小组的“思维记录单”收集起来。我发现多数小组能明确问题的思考方向,而且基本能说出地理环境三个要素的影响,但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将学生的问题分了几类:
(1)学生思维缺乏条理性。
(2)学生思路不准确,个别学生出现严重跑偏。
(3)学生思维浅显,思考不深入。
(4)学生的思维不连贯、无序表达。
我用手机拍下典型问题小组的“思维记录单”,做成幻灯片,在自习课上与学生分享、交流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准确、深刻、连贯系统!
“每当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当把有关这一问题的知识积存起来,使之成为解决更深一层问题的有效资源。”希望这种循环总结,让我和学生一起能在思维上不断提升!
这,或许才是开始……
当我在备课,跳出传统思路,提出一个令我满意的问题时,我会充满激情!课堂上,看到学生聚到一起,交流思路,精彩展示,我也会兴奋无比!课下,我翻阅每个小组的作品时,更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关于“思维记录单”的三个乐章是我在运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的行动策略之一,一步一步走下来,有收获也有问题。问题在行动中产生,需要在行动中解决。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的方法,通过我和我学生的改变,验证更多策略的有效性。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多精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