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的“花明楼情结”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回婆家,潸然泪成行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和“五风”错误的泛滥,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为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刘少奇决定到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1961年4月1日,王光美作为刘少奇的秘书陪同他到达长沙,开始了为期44天的农村调查。这是王光美第一次回婆家,也是刘少奇最后一次回故乡。
  5月3日深夜,已在宁乡王家湾、长沙县天华大队(村)作了一个多月调查的刘少奇和王光美踏上了花明楼的土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从没到过婆家的王光美感到分外亲切。他们谢绝了县里早早安排好的住所,就在炭子冲刘少奇的旧居里住了下来。刘少奇带王光美看了每间房子,向她介绍房子的用处、生产生活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当地的一些风俗,还给王光美讲了他小时候的经历和家里的一些情况。
  因为是晚上到的,乡亲们都不知情。直到第二天刘少奇开始约人谈话、走访调查时,人们才知道刘少奇回来了。当王光美第一次出现在婆家乡亲们面前时,人们惊讶于她的光彩照人、美丽大方,真是人如其名。而给家乡人民印象更深的,则是她对刘少奇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工作上全力地支持配合,还有她那流利悦耳的普通话。每当刘少奇开会或走访调查时,她便在旁边记录,偶尔也会插话给自己的丈夫以提醒、参考。在家乡人民的眼里,刘少奇和王光美既是恩爱夫妻,更是亲密战友。
  这次回婆家,最让王光美难忘的是去临时医院看望水肿病人。看着那些因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而面庞浮肿、瘦骨嶙峋的群众,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眼睛湿润了。刘少奇诚恳地对乡亲们说:“对不起父老兄弟们,我工作没做好啊!”病人中有一个女孩,一眼见了王光美,就像见了亲娘一样,哽咽着说:“我都好久‘身上’(月经)没来了。”王光美一把拉住她的手,忍不住掉下泪来。同为女人,她又何尝不理解这个女孩的痛苦?她又怎能不为像这个女孩一样经受苦难的乡亲们难过呢?王光美轻声安慰她:“要耐心渡过难关。日子会好起来的!”
  回到婆家,走亲访友是少不了的。在刘少奇的带领下,王光美还到赵家冲看望了刘少奇的同胞姐姐刘绍德。见到穿着粗布衣、一身病态的姐姐,刘少奇和王光美走上前去,一人拉住她一只手,说:“姐姐,我们来看你了。”见到分别了几十年的弟弟和弟媳,刘绍德却呆在那儿没什么反应。旁边的外甥女鲁新秀红着眼睛说:“舅舅,舅妈,你们可回来了。我爸去年过世了,妈特别难过,这一病一急就糊涂了……”原来,在1960年,姐夫鲁瑞林给刘少奇写信反映生活困难,王光美知道后给他们寄了60元钱。鲁瑞林收到钱后就到镇上买了些肉,多吃了些。由于平时饿得厉害,鲁瑞林一下子消化不了竟拉不出来,给活活憋死了。刘绍德哭得死去活来,从此一病不起,人也糊涂了。听完鲁新秀说的情况,刘少奇眉头紧锁,许久说不出话来。王光美更是难过得掉下泪来。
  第一次回婆家时,家乡群众的贫困生活在王光美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增添了她对家乡群众的一份深情牵挂。
  
  割不继的浓浓乡情
  
  继第一次回婆家后,从1983年开始,王光美又先后5次回到花明楼。花明楼记载了王光美的浓浓乡情,她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家乡群众的心。
  每一次回到花明楼,有三件事是王光美必做的。
  第一件事是到刘少奇故居看一看。她一次次地仔细端详里面陈列的张张照片,一次次地缓缓触摸每一件陈列物品。是啊!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难忘!这里承载了她太多的思念与牵挂!
  王光美印象最深的是故居里的那间横堂屋,这里是1961年她与刘少奇回来时与家乡群众座谈的场所。每次回来,她都要到横堂屋里坐一坐,除了对往事的回忆,她还时刻挂念着当年参加座谈会的一些老朋友。1997年,王光美与参加过1961年刘少奇回乡调查座谈会的7位老同志在横堂屋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老友久别重逢,分外高兴。刚一进屋,王光美便向大家问好:“乡亲们好!好多年没有见面了。1961年少奇同志也是在这间屋子里和大家座谈啊!”她一把拉着一位身材胖胖的老人,直呼其名:“黄仁和,你好啊!”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王光美和老同志一一握手,并挨个问了他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唠起了家常。她高兴地说:“现在我们都老了,想到各家去看看也难,这次回家看到大家的日子好过了,说明家乡变富裕了,我高兴啊!”
  2003年,王光美回花明楼时,特意把儿女们叫到故居的横堂屋里,在长条凳上坐下和他们合影留念。
  第二件事是瞻仰刘少奇铜像。自1988年刘少奇铜像在花明楼落成后,每次回来,王光美都会前往瞻仰。每次献上花篮、深深三鞠躬后,王光美都会在刘少奇的铜像前伫立良久,凝神仰望,缅怀自己深爱的丈夫和亲密战友。每每此刻,老人的眼角总有泪光在闪烁。“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曾经朝夕相伴、风雨同舟的爱人,而今已化为一尊不朽的雕像!这是一种何其深沉的情感啊!从老人朦胧的眼中,我们仿佛读到了什么。是重逢的喜悦?是离别的忧伤?是刻骨铭心的伤痛?是春回大地的欣慰?不,我们不可能读懂。这种情感,只有历史的天空能读懂!这份沉重,只有家乡的大地能承载!
  第三件事是祭拜婆婆鲁氏。鲁氏早在1931年就病故了,王光美只在刘少奇保存的母亲的画像中见到过她。对于婆婆,王光美一直十分敬重。多年以来,她一直保存着这张婆婆生前唯一的画像,后来又捐赠给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现在陈列在故居里。1961年,王光美和刘少奇一起到鲁氏的坟前祭拜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此后,每次回到花明楼,她都尽量争取到婆婆的坟地清除杂草,献上苍翠的松柏,祭拜长眠于此的婆婆,以寄托家人对她的追忆和哀思。她不止一次地对晚辈们说:“我来花明楼,应该来拜婆婆,因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妈妈。”质朴的言行,折射出王光美对婆婆、对天下母亲深深的敬爱!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晚年的王光美致力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扶贫计划——幸福工程事业,并担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11年来,在她的努力下,“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已在全国设立了389个项目点,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人口69.5万。王光美也因此被誉为“一位经历坎坷的伟大母亲”。
  
  关心家乡建设和群众生活
  
  王光美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状况。
  早在1983年王光美第二次回花明楼时,就专门邀请了部分家乡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当听到宁乡县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时,她高兴地说:“我一路看见乡亲们的生活都 好起来了,到处都是新房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这当然要归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路线、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执行好党的路线和政策,日子是会越来越好的。”座谈会开到一半的时候,外面有人在喊:“舅妈,舅妈!”王光美一听,这声音挺熟悉的:“是新秀来了?”进屋的正是刘少奇的外甥女鲁新秀。此时的鲁新秀已年近六旬,听说舅妈回来了,特地从赵家冲赶来看望。王光美忙起身握着鲁新秀的手,说“新秀,新秀!还好吧?”“只要舅妈身体麻利就要得!”鲁新秀还是跟当年一样快人快语。王光美又问:“前几年我给你写的信,还记得吗?”“记得!记得!我还带在身上呢!”鲁新秀边说边把信从口袋里拿了出来。这封信是王光美在1979年出狱后不久写给鲁新秀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现在一切都好,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我的四个孩子,经过各自锻炼,已健康地成长起来。
  少奇于1969年逝世。你来信说到刘少奇家祖坟的事,我的意见是:在运动中被掘掉的刘家坟墓,一律不要重新修复。我们应把所有的力量用于搞生产,以逐步提高大家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王光美和刘少奇一样,最关心的始终是老百姓的小日子!王光美还询问了来看望她的其他亲属的生活情况,当得知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时,她很高兴,并鼓励大家说:“少奇的亲属一定要按照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1997年,王光美在花明楼认真听取了家乡领导关于纪念刘少奇同志诞生1 00周年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当她听到各级领导以纪念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为契机,为家乡的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后,高兴地说:“这很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是少奇同志生前的一贯作风,在纪念他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为家乡人民多办一些实事,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一定会很高兴。”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王光美感到十分欣慰。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总想给家乡人民大展改革宏图多出点主意,多尽一份力量。”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关心刘少奇故里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自1980年刘少奇故居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在刘少奇故里景区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时期,王光美都给予了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刘少奇故里景区从原来的仅有一处故居,发展成为现在的集刘少奇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和花明德育园等景点于一体的面积逾干亩的革命纪念地和旅游观光区,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众所周知,文物是纪念馆的立馆之本,离开了文物,纪念馆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早在1983年,王光美回花明楼后,在看到刘少奇故居已全面修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正在筹建之中时,感到非常高兴。她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会尽力协助家乡人民把刘少奇纪念地办好。那次回乡,她向刘少奇故居捐赠了几十件珍贵的刘少奇遗物。1987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体建筑基本完成,王光美为馆内的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倾注了大量心血。1987年2月20日,她亲自审阅了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大纲。24日,她再次向纪念馆捐赠了64件刘少奇遗物。1988年2月14日,王光美又向纪念馆捐赠文物11件、照片28张,还有群众怀念刘少奇的信件20余封。此后,她又陆续向纪念馆捐赠了大量刘少奇的珍贵文物。她还向纪念馆的同志介绍了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为后人研究和宣传刘少奇的生平业绩、光辉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正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为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成为全国最大的刘少奇文物展示、研究和宣传中心奠定了基础。
  在1997年刘少奇100周年诞生前夕,王光美回到了花明楼,视察指导了刘少奇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当她看到拓宽改造后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刘少奇铜像广场时,高兴地说:“广场改造得好,很有气势,感谢家乡人民!”她还察看了重新布展的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展和新建的刘少奇文物馆等纪念设施。看到家乡人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迎接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王光美感到十分欣慰。遗憾的是,1998年刘少奇100周年诞辰之际,王光美因病重不能回花明楼,但她还是专门向纪念活动组委会发来贺电,感谢全国人民对刘少奇的深切怀念,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表示诚挚的问候。
  2D03年10月,时任刘少奇纪念馆馆长萧普刚专程到北京,邀请王光美回花明楼参加“纪念刘少奇同志诞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园开园仪式”。王光美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激动地说:“少奇诞生100周年的时候,我就很想回去为他祝寿,后来病倒了没有成行,心里老惦念着。这次我一定回家看看。”11月24日,王光美再次踏上了花明楼的土地。她参加了纪念活动,并为花明德育园开园剪彩。看到刘少奇故里景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她高兴地对纪念馆的领导和同志们说:“看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好,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希望你们把纪念地管理好,利用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午两点,王光美就要走了。家乡的人们纷纷赶来为她送行。与人们告别后,在即将上车的一刹那,王光美转过身来,再一次深情地看着花明楼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良久,良久…… 未曾想,这一走,竟成了王光美与花明楼的永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益肺康心胶囊对大鼠肺心病模型血气分析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5只。治疗组给予益肺康心胶
45年前,有一位民主人士为振兴湖南工矿事业殚精竭虑,后步入政界,与程潜密切配合,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他,就是第一届、第二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参事室主任唐伯球。
夏万路社区位于岳阳市南端,2004年以来,该社区居委会以主任廖贤魁,书记周望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奏响了夏万路社区发展的新乐章!
古今中外,将帅配合默契,则相得益彰,无往不胜;将帅不合,则相互掣时,必然离心离德,走向失败。三国时期,刘备为帅,关羽张飞为将,将帅几乎合而为一,力克英勇无敌的吕布,收降智勇
近日,记者踩着满街的阳光,以一种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湖南电力公司.采访了南下干部、原湖南电力工业局局长杨子云。循着杨老清晰地讲述,一位南下干部在湖南电力工业战线30年的经历一
目的了解成人与青少年患者对矫治结果满意度的差别,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方法选择完成正畸治疗、矫治效果均达到医学临床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00例,成人(18-35岁)100例(
组建“巨舰式”的企业集团已成为澎湃在中国大地的一股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但近来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组建集体团中却出现了“一阵风”、“一哄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脂代谢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自然流产患者30例(研究组)、早孕健康妇女30例(正常早孕组)、健康未孕妇女30例(健康未孕组)为研究对象
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福建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境内外媒体开放,10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福建代表团首先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许维泽、黄蕾、郑奎城、翁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