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共振技术对遵义地区1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症留守儿童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磁共振(NMR)技术探讨遵义地区1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症留守儿童尿液代谢产物特征性变化,以期为维生素D缺乏症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方法

2018年1月至8月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遵义市下辖凤冈县、播州区、正安县等地区,对1岁以下留守儿童进行血液学检测及尿液采集,选取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症的40例儿童为维生素D缺乏组,另选取血液检测正常的40例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其尿液取样处理,应用SIMCA-P+软件对氢谱图的积分值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区分2组留守儿童尿液代谢物有无差异。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性代谢产物。

结果

健康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32.0±3.6) nmol/L]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15.8±2.3)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和PLS-DA分析显示健康对照组与维生素D缺乏组尿液代谢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LS-DA提示R2X=0.365,Q2=0.978,进一步验证差异性代谢产物存在差异。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尿液中甲基丙二酸、3-羟基丁酸酯、N-乙酰基糖蛋白信号、谷氨酸、二甲基甘氨酸、2-酮戊二酸、亚牛磺酸、延胡索酸盐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02,均P<0.05,df=39);而乙基丙二酸、肌酸、胆碱、甘油磷酰胆碱、马尿酸盐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02,均P<0.05,df=39)。

结论

遵义地区1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能量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其差异性代谢产物在维生素D缺乏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前列腺癌是我国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人民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诊疗技术的发展,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检出率逐年上升,且增长比欧美国家还快,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筛查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依然是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然而,当PSA处于灰区,即PSA处于4~10 ng/mL之间时,PSA特异性降低,诊断效能大打折扣。本文就近年来能提高PSA灰区前列腺癌诊断率的研
晶体性肾病是指各种晶体大量沉积于肾脏造成肾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根据不同晶体在肾脏沉积部位的不同,依次分为肾血管性、小管性晶体性肾病以及尿路结石。具体的发病机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晶体的阻塞作用,亦与炎症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离子通道等有关,而更具体的内在机制决定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决策的不同。若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类疾病,则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新的思路,对患者的预后及长期肾功能的维持
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及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高。抗凝血酶III作为体内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抗凝血酶III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血栓和栓塞并发症、肾综缓解率等关系,其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对抗凝治疗选择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是近30年来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的标准治疗手段,但其长期疗效欠佳,对不能耐受患者价值有限。近年来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途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为晚期U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并有可能改变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模式。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聚焦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预后性生物标志物及联合免疫治疗等新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快速增长的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泌尿系肿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近年来,随着肿瘤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深化了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和诊治。靶向治疗对晚期前列腺癌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且成为近年的研究热门。本文就前
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开展,近年来膀胱子宫瘘(VUF)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仍缺乏对该病诊治的系统性综述,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各中心对VUF诊治病例的报道,总结VUF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方案的选择。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I型表现为周期性血尿、无阴道出血、尿液完全可控制,即Youssef's syndrome;II型表现为膀胱及子宫间的双向流动,可见阴道漏尿及周期性血尿;III型表现为正常的月经伴有或
部分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去势治疗后,PSA逐渐升高,进入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阶段,然而目前临床中针对这种情况的患者采用雄激素剥夺治疗方案对提高其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限,不过近年来针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治疗已在临床中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就新型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ODM-201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前列腺癌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有效预防、阻止其发生或进展极为重要。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前列腺慢性炎症可以通过COX-2、炎性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雌激素或感染等因素影响前列腺微环境,促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因此针对前列腺炎的抗感染治疗或针对某些促癌机制的靶向治疗,包括抗感染药物、抗氧化剂的使用及炎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使有效预防或早期治疗前列腺癌并延缓其发展成为可能,具有广阔的
后循环卒中大约占所有卒中的20%,但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pc-ELVO)仅占所有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5%。尽管少见,但pc-ELVO患者往往病情严重,症状也不典型,良好预后率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患者进行管理,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期,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发布了一项关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指南,旨在为pc-ELVO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技术提供详细的最新指导。
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21-羟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导致醛固酮、皮质醇合成减少,肾上腺来源雄激素增多。近几年肾上腺雄激素合成的"后门"代谢途径及肾上腺的特异性11-氧合C19类固醇在21-OHD的作用被认识,一些特异性的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正逐渐成为21-OHD诊断、治疗和监测的指标。在原有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基础上,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