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与静
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动指活动,包括自主活动与群体活动。静指氛围与思考,氛围意在强调,思考需要营造安静的场,思考包括独立思考、群域思考。
动生自信,静生智慧。如何创造一种课堂,让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是有尊严地活着。尊严的前提是自信,自信的形成机制是动、是表达、是展示,“信”——人言生信: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课堂上惟有其表达、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一节课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自强不息勇敢有为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每节课都应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进学生性格的铸造。
但是动亦有度,动静相间才能课堂美满,没有深刻静态思考的动都是肤浅、浮躁、低效的。独立思考从来就是一种必然的思维品质,静思是一种智慧法则,也是一种快乐法则。静思需要专注,专注需要投入,投入是生命的义务。智慧总是惠顾那些专注、投入的人。脑科学讲: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伴随着思维成果的诞生,大脑会分泌一种叫脑内吗啡的物质,这是一种会令人产生快感的荷尔蒙,其快感效力是毒品吗啡的5—6倍,并完全没有副作用,此物质不仅使人产生心情愉悦的感觉,更奇妙的是脑内吗啡会随着思维深度的提高而增强,学会深思熟虑就懂得了快乐和幸福。
独立思考的价值的确重要,群域思考的研究也需要关注。群域我们是指小组或班级,群域思考是合作学习催化剂。共同思考的“心有灵犀”会产生强烈 “一点通” 的合作交流愿望,于是表达就有了根基,展示有了底气。最有宁静能致远,往深里说“静”也是“动”——脑动才是最本质的动。
课堂上我们追求学生自信与智慧都有收获,就会考虑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动包括“六动”即: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我们学习杜郎口围城天卉等学校,他们在动手动身等方面很具有创新。动手做强调在做中学,强调探索、实践、体验,动手意在心动。尤其他们强调大量的黑板展示及双色笔的运用,创生了“板演效应”和“视觉优先规律”。 “板演效应”是指学生在板演时对大脑语言中枢产生刺激作用,在感知协同律的作用下,形成特殊的印记,便于提高记忆效率。视觉优先是指人类对知识感观吸收视觉占83%。通过板演让学生每节课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使成功孕育新的成功。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一动就乱一静就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动时看似学生活动热烈,但真正动的是少数几个,多数学生在看戏,还有少数学生离题万里,我们能看到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调侃的玩耍,不研究问题,唠闲话,趁机说笑,或者本意想参与,不知道说什么等等现象。而老师一收课堂是静了,往往学生思维也在停滞。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合作学习之前,学习个体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经过个体熟读静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就如无源之水,表达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所以,要进行合作学习,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经过个体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是无效的。其次还在于我们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或是学情分析不清,老师给出的问题或高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不能或不愿参与活动。
课堂要避免以老师的“动”替代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动”强迫学生的“静”,追求学生的“自动”与“自醒”。
二、多与少
多与少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讲多少,应该占用多长时间用来讲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都有硬性的规定,杜郎口甚至连英语课都不能突破时间限制。李镇西领导的武侯实验中学走了一条学习——探索——典型引路——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的过程。
就我们的传统课堂而言,我们曾经经历的那种教师沉浸于“自己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听的如醉如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渐行渐远,我们曾经请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收获了几十条标准。但我认为归根到底只有孩子认为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真正的好课能够点燃孩子的学习欲望,学生感觉好愿意听,听后意犹未尽,才是好课。要让每节课都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教师从不同的心理需要、认知规律入手,用心设计每节课,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做生本教育的老师有时会显得很辛苦,因为能把自己能说会道能思会想的才能施展出来总是痛快的,但为了学生他们要抑制自己这种快意产生的机制。他们宁可被视为缺少激情,也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造可以自己产生思想的环境,这样让学习者成长了,而得到最终的最大的快意。
对于时间的分配,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说:“课堂上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活动,那你就是个及格教师;如果是以教师活动为主,那你就是个不及格教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学生,那你就是个优秀教师;要是把时间都给学生,教师只是几句点拨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你就是特级教师。”这一观点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课堂现状,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审视“好课”的新视角。实际上学习有个“多就是少”的原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被动学习接受就越多,那么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就会减少。而学习发生的关键并非教师讲多少,恰恰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长短。
根据我校实际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教育大环境和县域环境,多讲还是少讲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学生情况而定,特别是要以学生的学前知识储备情况而定,通过对学案的反馈分析确实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底码方能有的放失,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我校提出了“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漏点;讲规律、方法。三不讲:学生已领会得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了解学生只是重复的讲解是无效的。
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动指活动,包括自主活动与群体活动。静指氛围与思考,氛围意在强调,思考需要营造安静的场,思考包括独立思考、群域思考。
动生自信,静生智慧。如何创造一种课堂,让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是有尊严地活着。尊严的前提是自信,自信的形成机制是动、是表达、是展示,“信”——人言生信: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课堂上惟有其表达、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一节课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自强不息勇敢有为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每节课都应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进学生性格的铸造。
但是动亦有度,动静相间才能课堂美满,没有深刻静态思考的动都是肤浅、浮躁、低效的。独立思考从来就是一种必然的思维品质,静思是一种智慧法则,也是一种快乐法则。静思需要专注,专注需要投入,投入是生命的义务。智慧总是惠顾那些专注、投入的人。脑科学讲: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伴随着思维成果的诞生,大脑会分泌一种叫脑内吗啡的物质,这是一种会令人产生快感的荷尔蒙,其快感效力是毒品吗啡的5—6倍,并完全没有副作用,此物质不仅使人产生心情愉悦的感觉,更奇妙的是脑内吗啡会随着思维深度的提高而增强,学会深思熟虑就懂得了快乐和幸福。
独立思考的价值的确重要,群域思考的研究也需要关注。群域我们是指小组或班级,群域思考是合作学习催化剂。共同思考的“心有灵犀”会产生强烈 “一点通” 的合作交流愿望,于是表达就有了根基,展示有了底气。最有宁静能致远,往深里说“静”也是“动”——脑动才是最本质的动。
课堂上我们追求学生自信与智慧都有收获,就会考虑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动包括“六动”即: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我们学习杜郎口围城天卉等学校,他们在动手动身等方面很具有创新。动手做强调在做中学,强调探索、实践、体验,动手意在心动。尤其他们强调大量的黑板展示及双色笔的运用,创生了“板演效应”和“视觉优先规律”。 “板演效应”是指学生在板演时对大脑语言中枢产生刺激作用,在感知协同律的作用下,形成特殊的印记,便于提高记忆效率。视觉优先是指人类对知识感观吸收视觉占83%。通过板演让学生每节课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习成果,使成功孕育新的成功。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一动就乱一静就死”。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动时看似学生活动热烈,但真正动的是少数几个,多数学生在看戏,还有少数学生离题万里,我们能看到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调侃的玩耍,不研究问题,唠闲话,趁机说笑,或者本意想参与,不知道说什么等等现象。而老师一收课堂是静了,往往学生思维也在停滞。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合作学习之前,学习个体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经过个体熟读静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就如无源之水,表达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所以,要进行合作学习,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经过个体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是无效的。其次还在于我们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或是学情分析不清,老师给出的问题或高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不能或不愿参与活动。
课堂要避免以老师的“动”替代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动”强迫学生的“静”,追求学生的“自动”与“自醒”。
二、多与少
多与少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讲多少,应该占用多长时间用来讲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都有硬性的规定,杜郎口甚至连英语课都不能突破时间限制。李镇西领导的武侯实验中学走了一条学习——探索——典型引路——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的过程。
就我们的传统课堂而言,我们曾经经历的那种教师沉浸于“自己讲的神采飞扬,学生听的如醉如痴”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渐行渐远,我们曾经请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收获了几十条标准。但我认为归根到底只有孩子认为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真正的好课能够点燃孩子的学习欲望,学生感觉好愿意听,听后意犹未尽,才是好课。要让每节课都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教师从不同的心理需要、认知规律入手,用心设计每节课,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做生本教育的老师有时会显得很辛苦,因为能把自己能说会道能思会想的才能施展出来总是痛快的,但为了学生他们要抑制自己这种快意产生的机制。他们宁可被视为缺少激情,也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造可以自己产生思想的环境,这样让学习者成长了,而得到最终的最大的快意。
对于时间的分配,美国教育家兰-本达说:“课堂上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活动,那你就是个及格教师;如果是以教师活动为主,那你就是个不及格教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都给学生,那你就是个优秀教师;要是把时间都给学生,教师只是几句点拨而已,最多十分之一,那你就是特级教师。”这一观点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课堂现状,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审视“好课”的新视角。实际上学习有个“多就是少”的原理。教师讲的越多,学生被动学习接受就越多,那么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就会减少。而学习发生的关键并非教师讲多少,恰恰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长短。
根据我校实际和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教育大环境和县域环境,多讲还是少讲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学生情况而定,特别是要以学生的学前知识储备情况而定,通过对学案的反馈分析确实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底码方能有的放失,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我校提出了“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漏点;讲规律、方法。三不讲:学生已领会得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了解学生只是重复的讲解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