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因为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抑郁症同生理、心理因素乃至社会因素都有关系,但在本文之中,我们将主要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沿着社会关系网络传播
100年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千在其著作《自杀论》中认为,人的自杀往往被归结为个体原因,但实际上最后促成自杀的动力并非来自心理而来自社会。模仿、传染也非自杀的最终动力,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力量。从此人们开始研究精神疾病以及自杀同社会因素的联系,发现社会因素,例如儿童虐待、家庭崩溃、生活压力、邻里关系等,都对抑郁症有明显影响。
心理学家也猜测是否抑郁症也会沿着社会关系网络传播。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尼尔斯·罗森奎特、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和加州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詹姆斯·福勒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验证了这个猜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3月16日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上。
从弗雷明汉借用数据的研究
研究的难点是找到一个覆盖很广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者借用了从1948年起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成立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另一项针对心血管疾病问题而展开的长期研究)积累的样本。这个研究积累了大量样本,包括最初参加研究的被试者、第二代即最初一代被试者的子女,以及第三代被试者,参与者总数达12067人。
这个数量可以覆盖到一个很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人员接下来需要确认并“画出”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研究采取了参与者自陈的方式,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的5124名被试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填写好关于他们朋友、邻居和同事等社会关系的资料。研究人员再对这些资料进一步加工,就得到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可以找到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他们可能是配偶、兄弟姐妹、朋友、同事、邻居等。
接下来需要考察抑郁症患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分布,如果这个分布是有规律的,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流行病学中心研究用抑郁量表(CES-D)来测量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的抑郁倾向。答完量表,被试者可能得到从0~60之间的任意得分,得分在16分及以上的通常被认为患有抑郁症。
研究人员再把两组数据结合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图表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沮丧的人往往都关系很近,而且他们容易同时期一起忧郁。如果与张三有直接联系的李四抑郁了,那么很不幸,张三有93%的可能也会抑郁。与李四有间接关系的王五(比如李四朋友的朋友,但与李四没有直接联系),可能抑郁的概率降为43%。若关系隔了三层(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么此人只有37%的抑郁可能。再远一点,超过四层关系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了。研究者还总结说, “女性朋友很容易受彼此的影响,所以忧郁症极易在她们之间‘传染’。”
抑郁症反噬社会关系
更有趣的是,不仅仅是抑郁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反过来抑郁还可能影响社会关系网络。那些有抑郁倾向更高的人朋友更少,不只是因为他们本来朋友就少,还因为他们主动切断了和一些朋友的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干预那些自我隔离的抑郁症患者的社会交往,不但能够帮助被干预者本人,也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间接地帮助其他人。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1997年科恩在进行的“社会联系对感冒的易感性”研究中发现,社会交往更广泛、更频繁的人,对感冒的抵抗力甚至都会变得更强!
但这个研究(指抑郁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研究样本以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为基础,这不足以推广到所有社会中人,而样本的特殊性有可能为结果带来某种偏差。其次,这里的“抑郁症患者”准确地说是在“流行病学中心研究用抑郁量表”中得分高的人,只能认为他们有很高的抑郁倾向,不能认为他们都是抑郁症患者。研究者自己也承认了这两个问题。
抑郁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研究者认为可能有三个效应对抑郁的传播产生作用。
首先是诱导(lnduction),即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导致另一人患抑郁症。那些原本健康的人,如果必须要和抑郁者建立某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如果他们自身又是比较容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的人,他们也可能变得抑郁。
然后是同质性(homophily),即抑郁症患者倾向于选择另一个抑郁症患者成为朋友,建立关系。一个有抑郁倾向的人可能社交圈子偏窄,而这个圈子中的人往往具有同质性。人际吸引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相似”,即有类似信仰、价值观、兴趣、社会阶层乃至共同身体特征等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干扰(confounding)。所谓干扰就是说有关系的个体之间同时自我暴露(可以理解为如聊天、谈心等行为),相互影响(例如经济衰退的时候大家相互抱怨,或者是选择了一个贫困的邻居)。这个人会逐渐切断那些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的联系,比如比他们“幸福”的那一群人。在这之后,他的社交圈子中,与他相同处境和心境的人会更多。而他们在相互交往与倾诉的过程中,更容易交流彼此的抑郁情绪,这种情绪会相互强化,让双方更加低落。
来自于表情的互相模仿
在社会交往之中,互相影响的过程非常复杂。简单说其中一点,我们实际上经常在模仿对方的表情,通过表情模仿而移情——产生和对方相同的情感体验。如果经常和抑郁症患者交往,我们可能会模仿他们的表情,从而让自己也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最后真的抑郁了。
有意思的是,不但人与人之间会相互模仿表情,黑猩猩之间也会相互模仿表情。2007年底,行为生物学家罗斯和他在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的同事们合作,拍摄了一对年幼的猩猩玩耍时的情景。随后,分析当玩伴表现出一种“中等”的表情,或所谓“大张着嘴”的表情时——这可能相当于人类的微笑,另一个猩猩会有什么反映。结果他发现,当一个猩猩表现出“大张着嘴”的表情时,它的同伴也会在半秒钟之内露出同样的表情。研究人员重新对两个年龄差异较大的猩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当两个猩猩的年龄差在2岁以上时,年幼的那个模仿对方面部表情的情况出现得最多。这种模仿对个体的学习成长乃至社会化都有作用。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上。
进而,如果几个心情抑郁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这个群体便会对加入到群体内的其他人产生影响。即使后加入者原本是健康的,但由于在这个群体里,他可能在群体压力下变得从众,在情绪上屈从于群体的氛围,最后也会表现出抑郁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与张三有直接联系的李四抑郁了,那么张三有93%的可能也会抑郁。
按照这一认识,我们在治愈抑郁症时要面对的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群人。
沿着社会关系网络传播
100年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千在其著作《自杀论》中认为,人的自杀往往被归结为个体原因,但实际上最后促成自杀的动力并非来自心理而来自社会。模仿、传染也非自杀的最终动力,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是社会力量。从此人们开始研究精神疾病以及自杀同社会因素的联系,发现社会因素,例如儿童虐待、家庭崩溃、生活压力、邻里关系等,都对抑郁症有明显影响。
心理学家也猜测是否抑郁症也会沿着社会关系网络传播。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尼尔斯·罗森奎特、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和加州大学政治学副教授詹姆斯·福勒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验证了这个猜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3月16日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上。
从弗雷明汉借用数据的研究
研究的难点是找到一个覆盖很广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者借用了从1948年起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成立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另一项针对心血管疾病问题而展开的长期研究)积累的样本。这个研究积累了大量样本,包括最初参加研究的被试者、第二代即最初一代被试者的子女,以及第三代被试者,参与者总数达12067人。
这个数量可以覆盖到一个很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人员接下来需要确认并“画出”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研究采取了参与者自陈的方式,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的5124名被试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填写好关于他们朋友、邻居和同事等社会关系的资料。研究人员再对这些资料进一步加工,就得到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可以找到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他们可能是配偶、兄弟姐妹、朋友、同事、邻居等。
接下来需要考察抑郁症患者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分布,如果这个分布是有规律的,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流行病学中心研究用抑郁量表(CES-D)来测量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的抑郁倾向。答完量表,被试者可能得到从0~60之间的任意得分,得分在16分及以上的通常被认为患有抑郁症。
研究人员再把两组数据结合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图表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沮丧的人往往都关系很近,而且他们容易同时期一起忧郁。如果与张三有直接联系的李四抑郁了,那么很不幸,张三有93%的可能也会抑郁。与李四有间接关系的王五(比如李四朋友的朋友,但与李四没有直接联系),可能抑郁的概率降为43%。若关系隔了三层(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那么此人只有37%的抑郁可能。再远一点,超过四层关系就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了。研究者还总结说, “女性朋友很容易受彼此的影响,所以忧郁症极易在她们之间‘传染’。”
抑郁症反噬社会关系
更有趣的是,不仅仅是抑郁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反过来抑郁还可能影响社会关系网络。那些有抑郁倾向更高的人朋友更少,不只是因为他们本来朋友就少,还因为他们主动切断了和一些朋友的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干预那些自我隔离的抑郁症患者的社会交往,不但能够帮助被干预者本人,也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间接地帮助其他人。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1997年科恩在进行的“社会联系对感冒的易感性”研究中发现,社会交往更广泛、更频繁的人,对感冒的抵抗力甚至都会变得更强!
但这个研究(指抑郁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研究样本以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为基础,这不足以推广到所有社会中人,而样本的特殊性有可能为结果带来某种偏差。其次,这里的“抑郁症患者”准确地说是在“流行病学中心研究用抑郁量表”中得分高的人,只能认为他们有很高的抑郁倾向,不能认为他们都是抑郁症患者。研究者自己也承认了这两个问题。
抑郁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研究者认为可能有三个效应对抑郁的传播产生作用。
首先是诱导(lnduction),即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导致另一人患抑郁症。那些原本健康的人,如果必须要和抑郁者建立某种形式的社会关系,如果他们自身又是比较容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的人,他们也可能变得抑郁。
然后是同质性(homophily),即抑郁症患者倾向于选择另一个抑郁症患者成为朋友,建立关系。一个有抑郁倾向的人可能社交圈子偏窄,而这个圈子中的人往往具有同质性。人际吸引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相似”,即有类似信仰、价值观、兴趣、社会阶层乃至共同身体特征等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干扰(confounding)。所谓干扰就是说有关系的个体之间同时自我暴露(可以理解为如聊天、谈心等行为),相互影响(例如经济衰退的时候大家相互抱怨,或者是选择了一个贫困的邻居)。这个人会逐渐切断那些与他们不一样的人的联系,比如比他们“幸福”的那一群人。在这之后,他的社交圈子中,与他相同处境和心境的人会更多。而他们在相互交往与倾诉的过程中,更容易交流彼此的抑郁情绪,这种情绪会相互强化,让双方更加低落。
来自于表情的互相模仿
在社会交往之中,互相影响的过程非常复杂。简单说其中一点,我们实际上经常在模仿对方的表情,通过表情模仿而移情——产生和对方相同的情感体验。如果经常和抑郁症患者交往,我们可能会模仿他们的表情,从而让自己也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最后真的抑郁了。
有意思的是,不但人与人之间会相互模仿表情,黑猩猩之间也会相互模仿表情。2007年底,行为生物学家罗斯和他在德国汉诺威兽医大学的同事们合作,拍摄了一对年幼的猩猩玩耍时的情景。随后,分析当玩伴表现出一种“中等”的表情,或所谓“大张着嘴”的表情时——这可能相当于人类的微笑,另一个猩猩会有什么反映。结果他发现,当一个猩猩表现出“大张着嘴”的表情时,它的同伴也会在半秒钟之内露出同样的表情。研究人员重新对两个年龄差异较大的猩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当两个猩猩的年龄差在2岁以上时,年幼的那个模仿对方面部表情的情况出现得最多。这种模仿对个体的学习成长乃至社会化都有作用。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上。
进而,如果几个心情抑郁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这个群体便会对加入到群体内的其他人产生影响。即使后加入者原本是健康的,但由于在这个群体里,他可能在群体压力下变得从众,在情绪上屈从于群体的氛围,最后也会表现出抑郁倾向。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与张三有直接联系的李四抑郁了,那么张三有93%的可能也会抑郁。
按照这一认识,我们在治愈抑郁症时要面对的便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