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受经济发展环境、就业期望、人数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范等不和谐的行为。本文从毕业生离校前失范现象入手,剖析毕业生离校前的特殊心态。根据党、团组织自身的特点提出若干对策,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
【关键词】高校 党、团组织 引领 毕业生 文明离校 策略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量化指标。因而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对毕业生就业和离校前的教育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受经济发展环境、毕业生就业期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失范等不和谐的行为。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的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和工作中心。
一、毕业生离校前的特殊心态分析
(一)自信喜悦与焦虑抑郁的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勤奋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或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或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还是靠别的门路找到如意的工作,其内心无限喜悦。表现出及时享乐型,认为自己已找到满意的出路,没什么顾忌了。还有一些毕业生表现出无所适从,惶恐型。由于他们生活学习以前都是被动的,老是担心自己没有办法胜任未来的工作而显得焦虑不安。
(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兴奋与对学校依恋惜别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想到即将结束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成人,无不感到兴奋。然而,即将离开生活四年的大学校园,毕业生对学校、老师、同学、朋友普遍存在依恋与惜别之情。
(三)趁尚未离校多为学校作贡献与补偿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一想到即将离校,为感谢学校老师多年的培育,积极开展有益于学校的工作。但是,有的对毕业鉴定、荣誉称号、处分决定等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有的热衷于聚餐、喝酒、谈心、留言、赠送礼品,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有的拉关系找后门搞考试突击过关、突击入党等。
(四)争做师弟师妹的模范与逆反放任心理并存
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在离校前仍严格要求自己及配合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处处展示一个优秀毕业生的风范。但是,有一些毕业生受逆反心理的影响,在毕业离校前这个情绪敏感爆发期,出现抵触校纪校规,对抗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及师生等非理性行为。
二、党、团组织引领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策略
(一)党、团组织利用组织优势,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大学生所信赖和拥护的组织,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高校团组织有着完备的组织体系,从各班团支部到分团委到学校团委,每一个层面的组织都比较完善,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组织优势,利用共青团具有的特点,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就业创业问题给予帮助。
(二)党、团组织利用资源优势,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信息搜集
现在高校党、团组织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党、团组织不仅在高校存在,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完整的组织体系,高校党、团组织通过各行各业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搭好人脉,在搜集招聘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三)党、团组织利用载体优势,调整毕业生心态,文明离校
1. 利用校园媒体创造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强化文明离校教育
党、团组织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张贴和悬挂文明离校标语,及时报道、宣传文明离校中的新人新事,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也最难忘的日子。
2. 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离校
党、团组织通过组织谢师会、毕业典礼、各种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毕业生的离别之情得以正常宣泄。开展“毕业生爱心捐赠”“离校前每人为母校做一件好事”“为母校献计的情系会”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
(四)积极为毕业生抒发情感创造条件
党、团组织应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实、真切的情感去感化、感染他们,使他们在这种情感的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五)利用党、团员干部的榜样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学生党员和团员干部是学生工作的中流砥柱,团组织一定要发挥毕业生中这部分力量的作用。召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文明离校动员会议,从思想深处自觉拒绝毕业聚餐等活动。依托学生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带头服务同学、带头遵纪守法和安全离校。要求党员、学生干部发扬“奉献精神”,提高“服务意识”,为同学毕业离校手续的顺利办理提供服务。
(六)强化心理健康咨询,引导教育,帮助毕业生走出心理误区
毕业生离校前情感上存在爆炸性、两极性的特点,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敏感期。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普测,让毕业生走出择业心理误区,克服心理障碍,就会消除滋事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仝东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特殊心态分析与引导[J].阴山学刊,2006(2).
[2]赵宝新,张连春.高校毕业生离校心态分析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3(5).
[3]施险峰.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6).
【关键词】高校 党、团组织 引领 毕业生 文明离校 策略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量化指标。因而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对毕业生就业和离校前的教育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受经济发展环境、毕业生就业期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失范等不和谐的行为。如何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的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和工作中心。
一、毕业生离校前的特殊心态分析
(一)自信喜悦与焦虑抑郁的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勤奋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或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或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还是靠别的门路找到如意的工作,其内心无限喜悦。表现出及时享乐型,认为自己已找到满意的出路,没什么顾忌了。还有一些毕业生表现出无所适从,惶恐型。由于他们生活学习以前都是被动的,老是担心自己没有办法胜任未来的工作而显得焦虑不安。
(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兴奋与对学校依恋惜别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想到即将结束父母含辛茹苦的供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成人,无不感到兴奋。然而,即将离开生活四年的大学校园,毕业生对学校、老师、同学、朋友普遍存在依恋与惜别之情。
(三)趁尚未离校多为学校作贡献与补偿心理并存
一些毕业生一想到即将离校,为感谢学校老师多年的培育,积极开展有益于学校的工作。但是,有的对毕业鉴定、荣誉称号、处分决定等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有的热衷于聚餐、喝酒、谈心、留言、赠送礼品,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有的拉关系找后门搞考试突击过关、突击入党等。
(四)争做师弟师妹的模范与逆反放任心理并存
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在离校前仍严格要求自己及配合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处处展示一个优秀毕业生的风范。但是,有一些毕业生受逆反心理的影响,在毕业离校前这个情绪敏感爆发期,出现抵触校纪校规,对抗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及师生等非理性行为。
二、党、团组织引领毕业生文明离校的策略
(一)党、团组织利用组织优势,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大学生所信赖和拥护的组织,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高校团组织有着完备的组织体系,从各班团支部到分团委到学校团委,每一个层面的组织都比较完善,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组织优势,利用共青团具有的特点,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针对就业创业问题给予帮助。
(二)党、团组织利用资源优势,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信息搜集
现在高校党、团组织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党、团组织不仅在高校存在,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完整的组织体系,高校党、团组织通过各行各业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搭好人脉,在搜集招聘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三)党、团组织利用载体优势,调整毕业生心态,文明离校
1. 利用校园媒体创造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强化文明离校教育
党、团组织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张贴和悬挂文明离校标语,及时报道、宣传文明离校中的新人新事,反映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也最难忘的日子。
2. 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离校
党、团组织通过组织谢师会、毕业典礼、各种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毕业生的离别之情得以正常宣泄。开展“毕业生爱心捐赠”“离校前每人为母校做一件好事”“为母校献计的情系会”等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
(四)积极为毕业生抒发情感创造条件
党、团组织应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实、真切的情感去感化、感染他们,使他们在这种情感的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五)利用党、团员干部的榜样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学生党员和团员干部是学生工作的中流砥柱,团组织一定要发挥毕业生中这部分力量的作用。召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文明离校动员会议,从思想深处自觉拒绝毕业聚餐等活动。依托学生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带头服务同学、带头遵纪守法和安全离校。要求党员、学生干部发扬“奉献精神”,提高“服务意识”,为同学毕业离校手续的顺利办理提供服务。
(六)强化心理健康咨询,引导教育,帮助毕业生走出心理误区
毕业生离校前情感上存在爆炸性、两极性的特点,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敏感期。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普测,让毕业生走出择业心理误区,克服心理障碍,就会消除滋事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仝东峰.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特殊心态分析与引导[J].阴山学刊,2006(2).
[2]赵宝新,张连春.高校毕业生离校心态分析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3(5).
[3]施险峰.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