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最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集文学、美学、礼学于一身的文学著作。其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决定了这部小说中所涵盖的礼貌现象种类繁多。然后我们也发现不礼貌、伪礼貌现象也在《红楼梦》中有所描写。本文主要讨论了小说中违反礼貌原则的几个特例,试图分析其中的不礼貌现象及伪礼貌现象。
【关键词】《红楼梦》 不礼貌现象 不礼貌策略
一、关于不礼貌策略
通过研究一些学者对不同场合对话的分析,以Jonathan Culpep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现,有些言语行为用礼貌理论去解释是不恰当的。因此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即“不礼貌现象”。他们认为“不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当做一个重要的策略。这种策略以“损面子”为目的,故意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分析者指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除了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直言不讳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之外,还有更激烈的言语行为,激烈的程度依据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判断。若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是为了给听话人的面子,那么就可以用礼貌原则去解释这类的言语行为,反之,若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是为了损听话人的面子,就无法用礼貌原则去解释,那么这类的言语行为则要用上面提到的“不礼貌现象”这一概念去解释。以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保全论为理论基础,Jonathan Culpeper等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来补充礼貌理论。
1.直言不讳不礼貌策略
直言不讳不礼貌现象(bald on record impoliteness)与Brown和Levinson的直言不讳礼貌现象相反,后者是直接威胁面子的一种补救策略,在紧急情况或几乎不损坏听话者面子的情况下使用的不久策略。而前者恰恰相反,直言不讳不礼貌现象是一种直接损坏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呵斥某些说话的学生,“别说话了!!”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面子,而是完全不考虑他们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损坏听话者的面子。
2.积极不礼貌策略
积极不礼貌策略(positive impoliteness)是一种故意损坏听话人积极面子的策略,其中包括使用不恰当的称呼语及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言语,故意不理会或怠慢听话者,把听话者排除在活动或团体以外,与听话者划清界限,表现出不关心、不在意、不理睬、不感兴趣,故意与听话人作对,表现不赞同、不一致,并通过玩笑、沉默等方式让听话人明显觉得不舒服和不自在,严重的情况下是使用禁忌语或骂人。例如,有三个人是同学关系,A与B因某事而产生了些小矛盾,A并没有十分在意,于是在晚餐时间问同在一起的A和C,“晚上我们吃点什么呢?”这时候B表现出毫不在意的神情,并装作好像A不在现场一样若无其事地对C说:“我昨天听了一个笑话特别好笑,我讲给你听听......”B的回应明显漠视了A的存在,从而表达了对A的不满和不礼貌,损坏了A的积极面子,属于不礼貌行为,采用了积极不礼貌策略。
3.消极不礼貌策略
消极不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是损坏对方消极面子的一种不礼貌策略,其中包括嘲笑或数落听话人,恐吓或威胁听话人,占用对方的领地或空间,明显地将听话人和负面的、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例如,“你能不能不像个胆小鬼一样?”这句话明显威胁到了听话者的消极面子,采用了消极不礼貌策略。
4.讽刺或嘲笑策略
讽刺或嘲笑策略(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主要是指说话人的态度不诚恳的不礼貌现象。讽刺或嘲笑与开玩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讽刺或嘲笑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目的,造成了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玩笑则可以是朋友之间善意地相互表达友好的一种诙谐的方式,其产生的效果是和谐的,友好的。例如,A的性格有些孤僻,不善于与别人沟通,在新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上学时就与A相处得不是很融洽的B对A说:“工作怎么样?像你这样人缘好的人一定如鱼得水吧?”在这里B明显讽刺了A,B明知道A不善于交际,却故意说成A很善于交际,从而威胁到了A的积极面子。
5.不采取礼貌的言语行为策略
不采取礼貌的言语行为策略(withhold politeness)指的是不作回应的礼貌行为,或直接保持沉默,不发一语。这是一种不作为的言语行为策略。此策略很好理解,在此我们就不举例子了。
Jonathan Culpeper等学者还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不单单采用一种礼貌策略或者不礼貌策略。礼貌现象通过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其将采取的礼貌策略,那么不礼貌现象也同样如此。他们提出的这个理论的确对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进行了补充,但同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他们的理论没有进一步探讨冒犯面子的程度问题,也没有明确说明说话人在何种语境下会选择何种策略。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二、海内外的红学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世人对它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个微小的细节都能够成为红学专家和红学爱好者的研究依据。最开始只能说是一些关于《红楼梦》的随笔和杂记,不能称之为研究,也不成系统。真正可称为红学研究是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开始的,为现代红学研究开辟了先河。五四运动前,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成为主流,世称“旧红学”。他们主要用历史或民间传闻中的人和事与《红楼梦》中的人和事进行对照比较,而不是关注于文学作品本身,错误地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忽略了小说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生搬硬套,终不能看到《红楼梦》真正的创作价值。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成为“新红学”的奠基石,开辟了红学研究的新天地,对《红楼梦》的作者及身世等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辩》是“新红学”的另外一部重要专著,继胡适之后,俞平伯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了小说内容上,丰富了红学研究。此后到现在一直有文人学者对《红楼梦》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不胜枚举。 近年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也逐渐浮出水面。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对比等,都应用到了红学研究中,可见《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所包含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语言价值等都是无可限量的。鉴于小说中还蕴含了大量关于礼仪、礼节、礼貌的部分,结合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来分析小说中的礼貌现象也对红学研究起到了添砖补瓦的作用。
三、《红楼梦》中出现的不礼貌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面子为基础,尤其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红楼梦》这部著作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而创作的,其中描绘了很多人给人面子的场景和对话。但也有个别的例子是不礼貌的,也就是不给面子的。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不礼貌或伪礼貌的言语行为。
1.焦大骂街
焦大骂街是《红楼梦》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场景。在《红楼梦》第七回中,焦大不满大总管赖二派遣他深夜里出车,借着酒劲就展开了一场大骂的景象。
我们从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相对权势来看,焦大是贾府的一个家仆、宁府的马夫,赖二是总管,贾蓉是主子,也就是说赖二对焦大而言具有直接权势,贾蓉对焦大而言具有绝对权势。尤其在封建社会这个背景下,主子差遣家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属于权利范围以内的事情,因此从深夜里差遣焦大出车这件事情来看,合情合理,这是焦大最为马夫的职责,其行为并没有触犯到焦大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而焦大这样不顾身份,如此胆大妄为、不知收敛、直言不讳地骂街是为了什么呢?他的骂街直接威胁到了贾蓉和赖二总管的面子。焦大是借着酒劲宣泄了平日里清醒时不敢宣泄的情绪。焦大这个家仆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贾府祖先的恩人,救过贾家太爷的命,所以可以说,没有焦大就没有贾府今天的荣华富贵。因此贾府上下,包括主子也很尊敬焦大,不敢多加为难。而焦大对于贾家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他把贾家当作自己的家看待,看着贾家一代代的传承,也看见了贾家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所以这种积怨是由来已久了,只不过借着酒劲发泄了出来。焦大骂街的语言句句威胁到了贾府的面子,一反《红楼梦》中人物间相互以礼待人的常态。这也是这一出场景具有特色的原因。
2.贾琏借酒“杀”妻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贾母为凤姐庆生,凤姐多喝了几杯后略感醉意便要回房休息,不巧却正撞见贾琏和鲍二家的在屋里偷情。凤姐一怒之下大闹了一场,打了了鲍二家的,也打了平儿,激得贾琏也动了怒。贾琏平日里在老太太和各位太太面前表现得都毕恭毕敬的,但这次却一反常态,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却假模假式地提着宝剑追到老祖宗和各位太太面前佯装要杀凤姐。他的这个举动是要挫凤姐的锐气和泼辣劲儿,其目的就是要损坏凤姐的积极面子,同时也借此表达除了平日里对凤姐的怨气和努力,正好借着酒劲发挥了一下。素日里嚣张跋扈的凤姐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好改变策略,化刁蛮为可怜,寻求贾母的庇护。
3.凤姐劝尤二姐进大观园
前两个例子是基于Jonathan Culpeper等提出的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的,按照他们所说的,在特定语境下,通过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来判断其言语行为礼貌与否。而这个例子中,凤姐通过一套长篇大论,给了尤二姐足足的面子。但“过犹不及”,凤姐的伶牙俐齿背后隐藏着她自己的打算和心机。我们把这个特例叫做伪礼貌现象。凤姐通过一系列地言语表达了她对尤二姐的礼貌,但这礼貌是过分的礼貌,虚伪至极,这样使尤二姐乖乖地听从了凤姐的安排,从此落入了万丈深渊。
四、结语
本文通过《红楼梦》中焦大骂街、贾琏借酒“杀”妻以及凤姐劝尤二姐进大观园这三个具有特色的场景,分析了Jonathan Culpeper等人提出的不礼貌策略。可以说不礼貌策略大大补充了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空白,不论这个理论是否完善,它也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弥补了人类言语行为的一大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在探索礼貌现象时提供一个相反的视角,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Holmes, J., Apologi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 Language in society,1990:155-199
[2] Blum-Kulka, S., You don’t touch lettuce with your fingers:Parental politeness in family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2):259-288
[3] 曹雪芹著, 高鹗续. 2004. 红楼梦脂汇本. 长沙:岳麓书社
[4] 曹颖哲. 礼貌现象的英汉语用对比.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103-106
[5] 陈婷. 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讲话看“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8-20
【关键词】《红楼梦》 不礼貌现象 不礼貌策略
一、关于不礼貌策略
通过研究一些学者对不同场合对话的分析,以Jonathan Culpep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发现,有些言语行为用礼貌理论去解释是不恰当的。因此一个新的概念产生了,即“不礼貌现象”。他们认为“不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当做一个重要的策略。这种策略以“损面子”为目的,故意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分析者指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除了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直言不讳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之外,还有更激烈的言语行为,激烈的程度依据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判断。若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是为了给听话人的面子,那么就可以用礼貌原则去解释这类的言语行为,反之,若说话者的目的和意图是为了损听话人的面子,就无法用礼貌原则去解释,那么这类的言语行为则要用上面提到的“不礼貌现象”这一概念去解释。以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保全论为理论基础,Jonathan Culpeper等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来补充礼貌理论。
1.直言不讳不礼貌策略
直言不讳不礼貌现象(bald on record impoliteness)与Brown和Levinson的直言不讳礼貌现象相反,后者是直接威胁面子的一种补救策略,在紧急情况或几乎不损坏听话者面子的情况下使用的不久策略。而前者恰恰相反,直言不讳不礼貌现象是一种直接损坏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呵斥某些说话的学生,“别说话了!!”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面子,而是完全不考虑他们的面子,目的就是为了损坏听话者的面子。
2.积极不礼貌策略
积极不礼貌策略(positive impoliteness)是一种故意损坏听话人积极面子的策略,其中包括使用不恰当的称呼语及故意使用不明确的言语,故意不理会或怠慢听话者,把听话者排除在活动或团体以外,与听话者划清界限,表现出不关心、不在意、不理睬、不感兴趣,故意与听话人作对,表现不赞同、不一致,并通过玩笑、沉默等方式让听话人明显觉得不舒服和不自在,严重的情况下是使用禁忌语或骂人。例如,有三个人是同学关系,A与B因某事而产生了些小矛盾,A并没有十分在意,于是在晚餐时间问同在一起的A和C,“晚上我们吃点什么呢?”这时候B表现出毫不在意的神情,并装作好像A不在现场一样若无其事地对C说:“我昨天听了一个笑话特别好笑,我讲给你听听......”B的回应明显漠视了A的存在,从而表达了对A的不满和不礼貌,损坏了A的积极面子,属于不礼貌行为,采用了积极不礼貌策略。
3.消极不礼貌策略
消极不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是损坏对方消极面子的一种不礼貌策略,其中包括嘲笑或数落听话人,恐吓或威胁听话人,占用对方的领地或空间,明显地将听话人和负面的、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例如,“你能不能不像个胆小鬼一样?”这句话明显威胁到了听话者的消极面子,采用了消极不礼貌策略。
4.讽刺或嘲笑策略
讽刺或嘲笑策略(sarcasm or mock politeness)主要是指说话人的态度不诚恳的不礼貌现象。讽刺或嘲笑与开玩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讽刺或嘲笑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目的,造成了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玩笑则可以是朋友之间善意地相互表达友好的一种诙谐的方式,其产生的效果是和谐的,友好的。例如,A的性格有些孤僻,不善于与别人沟通,在新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上学时就与A相处得不是很融洽的B对A说:“工作怎么样?像你这样人缘好的人一定如鱼得水吧?”在这里B明显讽刺了A,B明知道A不善于交际,却故意说成A很善于交际,从而威胁到了A的积极面子。
5.不采取礼貌的言语行为策略
不采取礼貌的言语行为策略(withhold politeness)指的是不作回应的礼貌行为,或直接保持沉默,不发一语。这是一种不作为的言语行为策略。此策略很好理解,在此我们就不举例子了。
Jonathan Culpeper等学者还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不单单采用一种礼貌策略或者不礼貌策略。礼貌现象通过具体的语境来选择其将采取的礼貌策略,那么不礼貌现象也同样如此。他们提出的这个理论的确对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进行了补充,但同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他们的理论没有进一步探讨冒犯面子的程度问题,也没有明确说明说话人在何种语境下会选择何种策略。但他们的理论还是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二、海内外的红学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世人对它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个微小的细节都能够成为红学专家和红学爱好者的研究依据。最开始只能说是一些关于《红楼梦》的随笔和杂记,不能称之为研究,也不成系统。真正可称为红学研究是从1904年王国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开始的,为现代红学研究开辟了先河。五四运动前,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成为主流,世称“旧红学”。他们主要用历史或民间传闻中的人和事与《红楼梦》中的人和事进行对照比较,而不是关注于文学作品本身,错误地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忽略了小说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生搬硬套,终不能看到《红楼梦》真正的创作价值。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成为“新红学”的奠基石,开辟了红学研究的新天地,对《红楼梦》的作者及身世等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辩》是“新红学”的另外一部重要专著,继胡适之后,俞平伯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了小说内容上,丰富了红学研究。此后到现在一直有文人学者对《红楼梦》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不胜枚举。 近年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也逐渐浮出水面。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对比等,都应用到了红学研究中,可见《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所包含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语言价值等都是无可限量的。鉴于小说中还蕴含了大量关于礼仪、礼节、礼貌的部分,结合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来分析小说中的礼貌现象也对红学研究起到了添砖补瓦的作用。
三、《红楼梦》中出现的不礼貌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面子为基础,尤其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红楼梦》这部著作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而创作的,其中描绘了很多人给人面子的场景和对话。但也有个别的例子是不礼貌的,也就是不给面子的。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不礼貌或伪礼貌的言语行为。
1.焦大骂街
焦大骂街是《红楼梦》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场景。在《红楼梦》第七回中,焦大不满大总管赖二派遣他深夜里出车,借着酒劲就展开了一场大骂的景象。
我们从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相对权势来看,焦大是贾府的一个家仆、宁府的马夫,赖二是总管,贾蓉是主子,也就是说赖二对焦大而言具有直接权势,贾蓉对焦大而言具有绝对权势。尤其在封建社会这个背景下,主子差遣家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属于权利范围以内的事情,因此从深夜里差遣焦大出车这件事情来看,合情合理,这是焦大最为马夫的职责,其行为并没有触犯到焦大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而焦大这样不顾身份,如此胆大妄为、不知收敛、直言不讳地骂街是为了什么呢?他的骂街直接威胁到了贾蓉和赖二总管的面子。焦大是借着酒劲宣泄了平日里清醒时不敢宣泄的情绪。焦大这个家仆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贾府祖先的恩人,救过贾家太爷的命,所以可以说,没有焦大就没有贾府今天的荣华富贵。因此贾府上下,包括主子也很尊敬焦大,不敢多加为难。而焦大对于贾家是有着特殊感情的,他把贾家当作自己的家看待,看着贾家一代代的传承,也看见了贾家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所以这种积怨是由来已久了,只不过借着酒劲发泄了出来。焦大骂街的语言句句威胁到了贾府的面子,一反《红楼梦》中人物间相互以礼待人的常态。这也是这一出场景具有特色的原因。
2.贾琏借酒“杀”妻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贾母为凤姐庆生,凤姐多喝了几杯后略感醉意便要回房休息,不巧却正撞见贾琏和鲍二家的在屋里偷情。凤姐一怒之下大闹了一场,打了了鲍二家的,也打了平儿,激得贾琏也动了怒。贾琏平日里在老太太和各位太太面前表现得都毕恭毕敬的,但这次却一反常态,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却假模假式地提着宝剑追到老祖宗和各位太太面前佯装要杀凤姐。他的这个举动是要挫凤姐的锐气和泼辣劲儿,其目的就是要损坏凤姐的积极面子,同时也借此表达除了平日里对凤姐的怨气和努力,正好借着酒劲发挥了一下。素日里嚣张跋扈的凤姐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好改变策略,化刁蛮为可怜,寻求贾母的庇护。
3.凤姐劝尤二姐进大观园
前两个例子是基于Jonathan Culpeper等提出的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的,按照他们所说的,在特定语境下,通过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来判断其言语行为礼貌与否。而这个例子中,凤姐通过一套长篇大论,给了尤二姐足足的面子。但“过犹不及”,凤姐的伶牙俐齿背后隐藏着她自己的打算和心机。我们把这个特例叫做伪礼貌现象。凤姐通过一系列地言语表达了她对尤二姐的礼貌,但这礼貌是过分的礼貌,虚伪至极,这样使尤二姐乖乖地听从了凤姐的安排,从此落入了万丈深渊。
四、结语
本文通过《红楼梦》中焦大骂街、贾琏借酒“杀”妻以及凤姐劝尤二姐进大观园这三个具有特色的场景,分析了Jonathan Culpeper等人提出的不礼貌策略。可以说不礼貌策略大大补充了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空白,不论这个理论是否完善,它也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弥补了人类言语行为的一大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在探索礼貌现象时提供一个相反的视角,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Holmes, J., Apologi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 Language in society,1990:155-199
[2] Blum-Kulka, S., You don’t touch lettuce with your fingers:Parental politeness in family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14(2):259-288
[3] 曹雪芹著, 高鹗续. 2004. 红楼梦脂汇本. 长沙:岳麓书社
[4] 曹颖哲. 礼貌现象的英汉语用对比.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103-106
[5] 陈婷. 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讲话看“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