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的批判精神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作为走在时代前端的所在,它不依附于社会中的任何力量,任何阶级而存在,它也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发现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不合理,并提出对策,以期整个社会能够朝着更加稳固美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大学成员的批判精神就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其中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乃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成员;批判精神;哲学;批判性思维
  
  大学从黑暗时代的“基尔特”发展到今日的高等教育学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对批判精神的召唤
  
  笔者很赞同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大学之理念》中所说的:“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正如布鲁贝克所言:“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与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由此可见,“创立大学的初衷不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并且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生受用的学术训练和指导。从理论上说,学生在大学里面应该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他应该有学习的自由”。
  正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向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交的主题报告《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的第二条第三款中指出:“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但是,本文所言的“批判精神”则与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笔者认为“批判精神”应作为大学的一种生存状态,它应成为大学成员努力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而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只能是大学“批判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大学的“批判精神”并不仅仅强调大学对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同时要体现在对大学自身的批判,包括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学术研究,教学活动等等。最后,大学的“批判精神”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后者所谓“批判”是被政治化了的失去理性的批判,毫无疑问地成了一个贬义词,而大学的“批判精神”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不能随意地,不负责任地瞎批,乱批,胡批。
  1.1 社会发展需要批判精神。几百年来,大学在对社会“迎合”与“对立”中摇摆不定。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现代大学已无法也不应回归到中世纪的“象牙塔”,它们必须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职能。正如韦尔金斯(Wilkins)在1933年曾表达的观点一样“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本身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是摆脱不了服务职能的”。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短期利益与暂时利益势必会使大学陷入失去自身独立品格的危险,成为社会的附庸,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然而,不论发展到哪一个时代,寻求真理将永远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大学批判精神的体现之一就是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有选择性地满足社会纷繁复杂的欲望。在历史上,每当社会发展陷入困顿时,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学成员走在社会改革的前线。历史学家霍布斯在探讨英国革命的起因时写道: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大学就像特洛伊城的木马,所发生的种种针对现行政府和社会的造反事件,其核心与那些制造舆论的大学有关,它是反叛的主要根源。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作为开启民智的先导,同样说明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思潮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若一切唯社会是从,大学将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本性,最终陷入僵死而走向衰落的不仅是大学,还包括社会本身。
  批判精神的又一体现在于超越。按照赫钦斯的话说,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诚然,现存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必定也存在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大学不能在社会的所有问题上都采取批判的态度。因为这种批判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方式。
  
  1.2 大学发展需要批判精神
  其实相比与对社会的批判,笔者认为批判精神首先应该存在于大学内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的第九条:创新的教育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动力之一,而原创性则应是大学成员做学问的原则之一,同时也是学术繁荣的必备要素之一。凡是诺贝尔奖得主,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原创性贡献。以中国的学术界为例,虽然华人得到诺贝尔奖的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是自然科学类的,这反衬出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原创性极其匮乏。
  笔者并不是排斥国外学术成果的引进与学习,相反,非常赞成学习西方的学术成果,但是,这种学习是理解、吸收、批判的过程,而不是“拿来主义”,更不能产生新的迷信,否则后果只能是学术自信力与独立性的丧失。因此,我们要明确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术理论的目的是在于超越,而超越的关键在于批判。往往新思想是在学术争鸣中产生的,正如布鲁贝克说的那样:“学者所缺少的和民主所需要的不是沉默,不是一致同意,而是‘辩论的文明’”。而大学正是一处提供学术交流的所在,在这里,人人都应该有发表见解的权利,同样也有批判他人思想的权利,但前提是批判必须提供足够的依据。
  
  2 对批判精神的培养
  
  由上文分析可见,无论是出自外部需要还是自身的诉求,大学都需要建立批判精神,那么如何才能让批判精神真正地在大学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唯有大学成员具备了批判精神,才能使批判精神实至名归。大学成员首先作为大学里的人应当为大学自身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们更是社会的成员,理应担负起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考虑,如何培养大学成员的批判精神在现代大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里笔者试提两点自己的看法。
  
  2.1 培养批判性思维
  要想在大学中建立批判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对某事物提出质疑除了必须精通相关知识外,还要使批判做到“有味”。“有劲”。
  2.1.1 有味的批判
  “有味,就是有地道的批判性思维的风味。”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的风味主要靠哲学的积淀。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哲学修养构成直接的关系。批判性思维之所以与哲学有如此大的关联,就在于哲学本身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现时代及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反思性的批判,对时代内容作出评价,进而明确时代进步的动力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也促使哲学自身的发展。就哲学自身的发展而 言,几乎每一次的哲学批判都带来了一定的哲学创新,而且有时候批判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创新,因为批判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提问题的角度。对哲学来说,提出新的问题或以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创新,在这一点上哲学显示了与科学的不同。
  正因为哲学自身的批判精神,所以哲学应该被纳入现代大学为刚入学的新生(包括研究生院的学生)准备的基础人文学科之一。事实上,中世纪的大学就非常重视哲学的地位,并将哲学作为学生进入其他专业学习之前的必修学科。然而,在当今这个被技术统治的世界里,对哲学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在现代大学中已消失得毫无踪影。在那些被称为综合性大学的高等学府里,人文学科或者社会学科在大学中的实际位置仍不十分明朗。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改革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要想哲学真正发挥它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哲学的教学方法。“在一个人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涉足实用材料,着实是一个很好的理念;但即便如此,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活跃的头脑,领会问题并提出疑问的能力,方法的掌握”。这也正是学习哲学应该达到的目的。多年来,我国大学中的哲学教育,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知识灌输法,教师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式的介绍哲学原理。学生很难进入哲学的思考和境界。因此,“哲学教育要按哲学的本性来进行,即为自己培养批判者。”
  2.1.2 有劲的批判。“有劲,就是有逻辑的筋骨和理性的精神”。从逻辑探究的角度发展出一套理解和评估论证的技术和方法,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筋骨;选择好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材料,实施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血肉。筋骨与血肉的有机结合蕴涵着批判的理性精神。作为知识传播对象的逻辑科学,要想变成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筋骨,必须修剪那些对日常思维来说过于复杂的技术化的枝叶,吸收诸如对谬误,统计论证和因果论证等进行经验性研究的成果,逻辑是以科学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而成的工具这样一种身份,成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筋骨的。选择与日常思维密切相关而又方便易行的训练项目,贴近思维实际而又便于掌握批判性思维技术的训练材料,实施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这是使逻辑的观念和批判的理性精神在普通人心中扎根的途径。
  2.2 提倡自由的精神交流。诚然,具备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培养批判精神的充要条件,我们还需要自由的精神交流,为批判提供精神养分与自由和谐的环境。既然大学是一个不计任何条件千方百计探求真理的地方,且对真理的探寻永远都不可能是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因为谁也不能说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真理是十全十美的的。因此,在大学中,若想获得关于某一学科的真知灼见,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笔者提倡的精神交流应是在所有大学成员之间展开的,这其中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学者之间,学生之间。雅斯贝尔斯甚至认为只有精神交流能够称得上是真正交流,他说“只有当我们的观念受到质疑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交流。这种真正的交流,表现为双方胶着某些特定的问题上互不相让”
  首先,这种交流必须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其一从外部条件来讲,是希望大学成员之间的交流要不受其他任何组织的束缚与压制,他们有自由发表自己学术观点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看法,乃至对社会问题的见解,盲目地服从权威,只会让他们失去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动力;其二从自身来讲,是希望大学成员能够不受任何私利的牵绊,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追寻真理而理性地批判。最后,自由与责任是相对的,我们绝不是倡导无责任的自由,那样只会让自由走向一个极端,失去其本真的意义,因此,大学成员在自由地交流时必须要谨慎。
  其次,这种交流必须是精神层面上的。因为我们这里所谓的“交流”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的定义不能完全等同,在这里,交流就其本身而言是探求真理的一个途径,而只有在大学成员之间,这种纯粹的精神交流才能成为可能。但可悲的是,真正的交流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正如雅斯贝尔斯是所说“当交流变成仅仅是一种社交礼节的时候,当实质的精神联系被日常俗套弄得模糊不清的时候,大学的精神生活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试想:当以精神生活为主的大学都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品格,谁来引导这个社会?
  因此,笔者深信:注重大学的批判精神,培养大学及其大学成员的批判精神,鼓励大学用其清醒的头脑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来观察这个社会,并在适当的时机勇于提出自己成熟的见解。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从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对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地发展壮大,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教学的同时,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有效提高教育成效,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
期刊
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1 积极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强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的、片面应付考试的教育。这种教育目中无人,它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在强化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位大学教师曾以“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为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亲子关系出现新的发展特点,新形势下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和社会化、个性品质、智能发展水平,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发展的影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父母、社会和青少年自己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关键词]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变化非常大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或“疾风骤雨”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变化和不稳
期刊
课前5分钟能做什么呢?有些教师认为这5分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时间太短了,什么都做不了,如用来读书吧,则太长,直接开新课吧,学生的情绪还未从课间调整过来,还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做什么都不好。所以大多数教师都是见步行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自己就认为,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课前的5分钟,对于教学是有比较好的推动作用。因为在课前的5分钟里,由于学生课前、课间活动刚结束,思想和情绪还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鉴于学生会的主体特性,一直缺乏对于其性质及特点的明确定位和认识,对于其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着很多误区和不规范性,极大削弱了学生会原应具备的效能和作用,亦影响了学生会的自身进一步发展。如何认识大学学生会的主体地位,并着力从规范性上加强对其的管理和建设,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规范化;制度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期刊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引起检索们的观注,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在本文中,笔者就音乐与美育进行了探索,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唱游学习、以美塑形;歌曲学习、以美悦情;乐曲欣赏、以美扬善;音乐活动中、以美怡心;音乐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时的大量减少,实施“有效导入”、“精讲多练”、“有效提问”、“有效点拨”、“有效反思”等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关键词]有效导入;精讲多练;有效提问;有效点拨;有效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
期刊
[摘要]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地理;课外活动;探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
期刊
[摘要]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而高一年级是初、高中结合的平台,高一的起步开局,关系到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成败。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实践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推广与实施,如何妥善处理好高中化学教学的矛盾,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能有机地整合并协调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