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香味浸润的小城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集,位于鄂东的小城,一直像是一种必经之地式的存在。它似乎永远居于某个甘当配角的中间点上。从前位于从阳逻到新洲邾城的中点,如今又恰巧位于武英高速中间。
  在汽车时代,看起来更是容易被飞驰的速度所忽略的。然而汪集味道那么浓郁,汤总是及时香起来。这就有了走进汪集泊车歇息的理由。
  很有一些年头了,我沿着新施公路东向上班,总是车过倒水河大桥不久,靠近新河加油站附近,就会被某种持续的,从呼吸器官直捣消化器官,然后让人一塌糊涂的香味所侵扰。下班反向而行呢,则是过举水河大桥不久,未及越过长岭岗,香味就开始摇撼车窗了。
  包裹于这片汪集香中,您可以想像,这片位于新洲区正中间,由倒水河与涨渡湖合抱而成的广袤湖河平原,从地面到上空,都已被一种数代以来无尽飘扬的香味所环抱,成为了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汪集符号。您不免要疑心老天爷也是偏心的,早已对大地进行了功能分区。比如这一片土地,是专门负责制造汪集香的。
  最早的新施公路是从现在的汪集正街穿过的。像那时所有的集镇一样,所谓正街不过是公路的一部分。路边搭起一个个简易的棚子,是汪集汤的车间兼餐厅。我最初喝上汪集汤,已不能记得确切的缘由。当时,我们搭乘一辆摇摇晃晃的旧公共汽车恰好抛锚了,疲惫的中年司机打开引擎盖,从烟雾蒸汽中冒出头来,满头冒汗又很抱歉地说,得几个小时才能修好。走过路过,岂容错过?于是我有机会停驻,随便走进了一间棚子,首次品尝了汪集鸡汤。
  与汪集香首次邂逅时,我喝着黄灿灿香喷喷的鸡汤,耳食了一则店老板娘的故事。她是好心人,家庭小作坊本不需要更多人手,却收留了一个非亲非故的流浪少年,留他做事,供他吃喝,给他工钱,教他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及尊严,让他体验人间真情的同时走上了人生正轨。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店和老板娘的名字我早已忘记,少年后来有什么续集已不得而知,只记得人们交口称赞时,老板娘毫无矜色,脸上一副不值一提本当如此的从容。
  那是我逮住什么写什么的青年时代。回家后立马手写新闻稿,寄给省电台。不久,一位外地的同学来电说,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你写的汪集鸡汤故事了。
  这次喝汤似乎冥冥之中参与了我的人生走向。几经辗转,我从一名教师成了本地宣传部的一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而與此同时,作为富裕起来的标志,众多汪集鸡汤店从正街上的棚子里,搬到了已经改线的新施公路沿线那些准徽派阁楼中。一家一家的鸡汤店厅堂明亮,灶间旺火昼夜不息舔食瓦罐,烹煮着热火朝天的富庶生活。鸡、鸭、鸽子、牛、羊、猪、鱼,凡物皆可入汤,凡汤都洋溢着不可方物难以仿制的汪集香,那是传统煨汤文明的集大成,我有时徜徉其间,总是在大快朵颐之余,恍觉自己进入了一间间煨汤博物馆。可以想见的是,随之而来汪集作为一个集镇,开始了朝向一座平原小城转型的嬗变。那些年间,我和我的同事们,给热心又专业的省市媒体记者带路,一次一次地把汪集鸡汤送上了报纸版面,汪集香变成了视听新闻。印象比较深的是,我还在党报撰写评论文章,就汪集鸡汤与韩国泡菜在经营模式、发展规模、品牌效应、品质坚守等方面进行比较,为汪集鸡汤的持续兴旺建言献论,还获得过报社当年的言论奖项。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宣传工作,帮助汪集鸡汤穿越本土湖河时空,香遍荆楚大地,我与汪集香的缘份,也是我工作生涯中足资慰藉的一份经历。
  去年,汪集开展了一个全国性的“我爱汪集”征文,我受邀陪同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界的评委和获奖者。当然不免用汪集味道来招待文朋诗友。席间,一位清丽的女诗人对每一道菜都不吝赞美之词。出于修身健美管理身材的需要,她声称从不喝汤,却为汪集土鸡汤破了戒。看她纤瘦的模样,我们也相信她从不吃大块的结实肉,这次她很意外地兼爱上了壮实的鸭腿。一边吃还不忘一边开玩笑说,要汪集对她骤增的体重负责。这也罢了,毕竟汪集鸡汤、陶河炒鸭名气太大了,谁不想尝试一下呢。一位男作家显然是有过童年挨饿记忆的,反复问煎得金黄透亮的米豆腐的成份,得知竟然是碎米粉做的,半信半疑了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米做的菜怎么可以这么诱人?经历过吃大米咽小米年代,并声称从此下辈子也要做“肉食动物”的他,把一盘米豆腐独食了半盘,连声叫好的同时,大呼:何不再上一份?一位更年轻的女诗人,天生受不了茼蒿的怪味,当我们正准备换一种蔬菜的时候,她却在误食了第一口茼蒿之后,不忍停箸,连吃几口后,才吟出一句诗:因为汪集爱上了新鲜茼蒿。
  每道菜都香到骨子里。外地作家诗人们,问我们,这是哪里请来的大厨?用独特作料这么香?
  我开玩笑说,你们不知道吗?我们发明了一种作料叫“汪集香”。
  这时,送菜出来的店老板老实交待,汪集人开店不需要请厨师,也很少用市面上的作料,就跟你们摸到一个都会写诗一样,我们摸倒一个就是天生的大厨。
  汪集人天性中拥有一种醇厚敦实的哲学,应用于种菜、养殖、烹饪,于是天生会炖制土鸡汤,炒制板鸭,加工诸如此类的土菜。而这种哲学的功效恐怕远不止于这些形而下的食物,汪集香能穿越时空,持续红火数十年,或许不能简单归结为偶然的饮食现象。这些年来,汪集出现了数代接力照料非亲非故残疾老人的邵桃荣家族,也出现了热心慈善事业的魏剑英团队。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以及中国好人榜入选者,或许更加丰富了属于这片土地的汪集香。
其他文献
我不敢模仿一只狗  朝著人群伸出我鲜红的舌头  更不敢脱掉我仅有的上衣  生怕我的毛孔大敞四开  人们会看见我左胸口燃着的火  这辈子  我唯一的散热方式就是  把你装进心里  并一遍遍清除
期刊
爱过一个男人,他柔情蜜意地跟我说:“其实,我给了你很多自由。”  那一刻,我只好微笑着提醒他:“我的自由是我的,用不着你来给我。”  在爱中,人们常常渴望他人为你的自由而心甘情愿奉上自己的自由。对自由的放弃,意味着对爱情的忠贞。  我们为爱上一个不自由的人而伤心遗憾。可是,当我们爱上一个自由的人时,却渴望他放弃自由之身。  爱在山崩地裂的时候,我们甘愿成为恋人手上被饲养的小鸟或是被驯服的豹,也希望
期刊
一直把月色  视为夕阳熬制的一盏汤药  可缓解思念之痛  夜靜时,我会悄悄连同你的名字  一齐服下  今晚,小河边  再次服下一次超剂量  只因一场秋梦  你又像一朵羞涩的山菊花  让我旧痛复发
期刊
他浅紫色的头发在路灯下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像开满了一头的勿忘我。  一千四百多天的想念  宋遇回来的消息,是舒琳从新闻上知道的。  凭着一张模糊的背影,她还是一眼认出他。他骑着马在车流里穿梭,高低肩特别明显,镜头里有许多举着手机对他拍照的女生。他还是那样喜欢引人注目,可姑娘们偏偏又吃他这一套,就像当年舒琳,也是追在他身后的那群女生中的一个。  舒琳关掉手机,继续听老师讲花道的空间理论学。可是精神再也
期刊
在娱乐圈,有许多人看似没有交集,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她)们成了铁哥们或者好闺蜜。前不久,被誉为360度无死角的超级美女高圆圆在微博里晒出了一张自己和贾静雯小女儿咘咘的合影,才让大家知道,原来高圆圆和贾静雯竟是一对相交了13年的好闺蜜。在明争暗斗的娱乐圈,是什么让的一对高颜值的女人惺惺相惜了13年之久呢?  因戏结缘,一见如故  2002年,高圆圆和贾静雯进入《倚天屠龙记》剧组,分别饰演女主角
期刊
爱这个东西谁能说得清呢,遇上了,彼此就是对方的劫数。  烂醉如泥的女一号  没遇到孔子鸣之前,是林晨一生最狼狈不堪的时候。她徜徉在一场接一场的酒局里,上一场还在莺歌燕舞,下一场已经不辨南北西东。人来人往的背景板中,她永远是烂醉如泥的女一号。  女人沉迷酒色的唯一理由就是情伤。林晨是个没有安全感的女孩,为了能谈场百年好合的爱情,在小鼻子小眼的江大卫的甜言蜜语下,几个回合就投入这个路人甲都不算的男人怀
期刊
同窗久别,在茶社小聚,几对夫妻,都是人到中年,氤氲的茶香里,便聊起各自的生活历程,真是几多感慨,几多酸甜苦辣。无论贫贱富贵,一路携手而来,也都走过了二十余个年头。夫妻如茶,甘苦与共。  想起,曾在云南饮过白族的三道茶,一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其实这夫妻生活,亦如茶中滋味。  少年夫妻,应是一道苦茶。如茶社里的初相识,百味茶里,自然有自己钟情的那一味,选茶如选佳偶,喜欢了,自是没有理由。做了夫妻,
期刊
活中有一定数量的独身女人,这个世界尤其会有。她们是暂时没有找到爱情的女人,她们还在怀抱期望。女人长到一定的岁数,倘若没有找到情感的归宿,成为独身女人的机率就加倍提高了。男人们很难成为独身男人,他们长到多老,也总会找到比他小的女人,男人们丧妻或者离婚也容易找到新的女人,这是男权社会提供给男人的极大好处之一。  独身女人除了“自由”这么个好处,坏处也不少,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没有一个着落之处。而
期刊
遇见陶瓷,  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20岁的吉林姑娘耿雪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这所国家级艺术殿堂里,耿雪像只不知疲倦的鸟儿,快乐地衔枝啄泥,筑造自己的艺术梦想空间。大三,耿雪第一次上陶瓷课,对软软的陶瓷泥坯萌发出一种不可言说的亲近感。手心、指缝间的软泥,似乎与她是久别重逢。当然,这些泥坯也对耿雪释放出足够的善意。那时,尚不具备陶瓷制作知识的耿雪,第一次上手就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形态。尤其
期刊
我逛遍这个城市的所有酒吧,可是,我找不到一个有着海藻样的长卷发和忧伤眼神的女子。  夏天的傍晚,天气出奇地热,气温接近40度,在这座沿海城市里,已是百年少见。我趿着拖鞋,穿着短裤和黑色T恤,在海堤大街晃晃荡荡地走,像一个无业游民。  我就是无业务游民。自从三个月前被那家游戏公司解雇后,我一直在家呆着。上网,看电视,看影碟。是一种颓靡的生活,但我并不感觉失落和难受。也许,在我所有的金钱用完之前,我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