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2011年9月19日至2012年9月14日玉米的期货与现货价格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玉米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期货价格与玉米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玉米期货价格是玉米现货价格波动的原因。
【关键词】玉米期货 现货市场 价格发现
一、引言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他在配合饲料中所占比重可达到60%左右,其价格波动对于饲料企业影响很大。运用玉米期货,可以有效利用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功能来引导玉米产地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及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择
本文期货价格选择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日收盘价,样本时间为2011年9月19日至2012年9月14日,现货价格来源于中投期货网中农产品的每日报价。
(二)研究分析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要研究玉米的期货价格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就需要确定玉米的期货价格是不是现货价格变化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得出ln(St)不引导ln(Ft)的F统计值0.2595,P值为0.7717,而ln(Ft)不引导ln(St)的F统计值为12.9496,P值为5.00E-06。由Granger因果检验可知,玉米的现货价格不是期货价格的因,而玉米的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因,也就是,玉米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单向向因果关系,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对于玉米而言,投资者可以根据期货价格来预测现货价格,不能根据现货价格来预测期货价格。
四、结论
本文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玉米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均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玉米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单向引导关系,即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但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不存在引导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良好,期货市场的运行较为有效,这为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东平,李瑞琪.绿豆价格波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28);327-331.
[2]华仁海等.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5);57一61.
[3]王骏.中国期货市场基本功能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玉米期货 现货市场 价格发现
一、引言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他在配合饲料中所占比重可达到60%左右,其价格波动对于饲料企业影响很大。运用玉米期货,可以有效利用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功能来引导玉米产地的种植结构调整,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及实证研究
(一)数据选择
本文期货价格选择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日收盘价,样本时间为2011年9月19日至2012年9月14日,现货价格来源于中投期货网中农产品的每日报价。
(二)研究分析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要研究玉米的期货价格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就需要确定玉米的期货价格是不是现货价格变化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得出ln(St)不引导ln(Ft)的F统计值0.2595,P值为0.7717,而ln(Ft)不引导ln(St)的F统计值为12.9496,P值为5.00E-06。由Granger因果检验可知,玉米的现货价格不是期货价格的因,而玉米的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因,也就是,玉米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单向向因果关系,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对于玉米而言,投资者可以根据期货价格来预测现货价格,不能根据现货价格来预测期货价格。
四、结论
本文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对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玉米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均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玉米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单向引导关系,即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但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不存在引导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良好,期货市场的运行较为有效,这为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东平,李瑞琪.绿豆价格波动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28);327-331.
[2]华仁海等.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5);57一61.
[3]王骏.中国期货市场基本功能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