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引诗情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获悉消息后,兴奋不已,挥毫写下《诗二首·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1957年10月18日),一首诗是《红旗飘》,另一首诗是《永太平》。
  红旗飘
  龟蛇捧持长江桥,
  桥上人如潮。
  征服天堑志气豪,
  红旗迎风飘。
  永太平
  广州直达北京城,
  三镇陆上行。
  他年巫峡高坝成,
  江流永太平。
  陸定一,190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在中央苏区时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长征时任《红星报》主编,到达陕北后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宣传教育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是我国宣传领域杰出的领导人,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贡献甚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陆定一知识分子的身份引人注目,一生著文赋诗颇多。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1955年9月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作者激情满怀,诗意纵横,对新中国取得的这一伟大成就进行了热情礼赞。
  在陆定一写这两首诗前一年的1956年,毛泽东来到武汉畅游长江。长江两岸风景如画,正在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雄姿初现,毛泽东心潮澎湃,情不自已,挥毫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词句,畅想大桥建成后南北畅通的情景。毛泽东与武汉、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到武汉畅游长江。他一直高度关注并推动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大桥修建期间,毛泽东三次来到工地视察建设情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大桥建设者。1957年9月6日,大桥竣工前夕,毛泽东第三次视察工地,并兴致勃勃地步行过桥。1927年,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实,毛泽东在武汉写下“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诗句。如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荡着伟人的情感,30年前的那份沉重已不复存在。

红旗飘扬两岸阔


  “红旗迎风飘”不仅是大桥建成欢庆场面的生动再现,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颂歌,预示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将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创造新的更伟大的人间奇迹。

南北大地一线通


  作为《红旗飘》的续篇,《永太平》由建成长江大桥的伟大壮举和辉煌成就引申出来,不仅承接了内容,而且拓展了意境。
  武汉长江大桥的竣工运营,使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接起来,成为串联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广大地区的一线贯通的京广铁路,人们可从“广州直达北京城,三镇陆上行”。通过乘坐列车,从华南重镇广州可以直达首都北京。2000多公里的遥远路途,如今不再需要辗转就可抵达;千百年来翻滚浪花不舍昼夜奔流的长江,如今畅通无阻,武汉三镇,也不再因江分隔,而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就像行走在陆地上一样顺畅。诗歌语言明白晓畅,字里行间充满喜悦情感。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交通的大改进,为人流、物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将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高峡平湖世界惊


  长江蕴藏巨大的能量,不用则可能为害,用之则利国利民。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民国政府也曾提出三峡水力发电计划,但最终无果。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推动长江水利开发进入实施阶段。1950年,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1955年起,长江流域规划以及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全面推进。
  正因为当时三峡水利工程计划在加紧筹划,作者从眼前的武汉长江大桥,联想到“他年巫峡高坝成,江流永太平”。等到长江三峡工程竣工之时,便是长江水害变水利、造福人民、助推社会主义建设之日。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就是对这一愿景的展望。陆定一诗与毛泽东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极为简练语句,畅想巫峡高坝建成后的壮丽图景和万千气象。
  巫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绵延46公里。巫峡绮丽幽深,层峦叠嶂,云蒸霞蔚,美不胜收亦险不可状。千百年来,人们惊叹于它的险、它的美,却不敢奢望利用它造福百姓。孙中山先生和民国政府也只是空有想法却不能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要修建大坝把巫山江水一截为二,在高高的巫峡上形成一个波光粼粼的平湖,使桀骜不驯的长江水,第一次按照人民的要求,顺流而下,造福人民,打造“江流永太平”的美好世界。这正如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说的:“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时至今日,三峡工程这个连“神女”都要震惊的世界伟大工程,早已巍然屹立在东方大国的土地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江流永太平”,早已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任何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三峡大坝工程从1994年动工兴建到2006年全部完工,英雄的中国人民书写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不朽篇章,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
  纵观两诗,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烘托,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歌基调平实自然,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句质朴而又高度凝练,意象鲜明而又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又热烈奔放。诗歌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抒发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表现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和无比的自豪之情。
  责任编辑 / 陈 洪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其中有三位江西人,他们是邱娥国、袁隆平和邹碧华。  邱娥国——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民警代表   人物小传:邱娥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出生,江西进贤人,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调研员。从警27年来,他秉承“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执法为民理念,大胆创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5月25日,是左权将军抗战殉国的纪念日。每当这个日子来临的时候,我都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   1942年年关刚过,日军就以3万余兵力“扫荡”晋东南八路军根据地。2月中旬,日军闯入辽县,袭击武军寺八路军驻地,彭德怀率总部人员向黎城方向转移。从4月份开始,敌人散布假消息、假计划,意在声东击西。日军先以万余兵力进攻冀东,再以万余兵力“扫
期刊
王辉(1911—2005)、王勖(1914—2002)、王勉(1916—2004)三姐妹是潮汕地区较早参加革命的三位女性。三姐妹与她们的革命伴侣沙飞(王辉的丈夫)、谢育才(王勖的丈夫)、杜桐(王勉的丈夫)一生忠于革命,坚守信仰,却又历经磨难,充满坎坷,既让人无比崇敬,又让人唏嘘不已。其中沙飞是中国著名摄影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谢育才是海南最早的党和红军领导人之一,是20世纪40年代前期国共
期刊
古人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1949年初夏,国民党政权眼看大势已去,却妄想借这道滔滔天堑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然而,历史的画面却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在500余公里的地段上,如钱塘潮涌,强渡长江。这场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是邓小平实践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典范。  百万雄师过大江具体是指第二野战军、第三野
期刊
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   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多么温暖多么慈祥   把翻身农奴的心儿照亮   我们迈步走在   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哎巴扎咳   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   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成长   翻身农奴斗志昂扬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   颂歌献给毛主席   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   哎巴扎咳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这么一种说法,藏族人
期刊
背景介绍  1932年10月16日,《苏区工人》报第10期第2版刊登漫画《兴国工友扩大红军》,介绍兴国县在1932年9月20日至30日,10天之內扩大红军1470名,其中自动当红军的工人370余名,占新战士的1/4。漫画用列队上前线的兴国工友形象,代表苏区工人在扩红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热情。  责任编辑 / 陈 洪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由贵州省遵义市主办,江西省赣州市、陕西省延安市协办的第二届“红军长征论坛”将于2019年9月在贵州省遵义市举办。经本次论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公开面向全国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加速老区振兴”主题征文活动,分享广大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和成果,希望有意参加征文的作者踊跃投稿。 一、征文主题   1.长征精神
期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同志诞辰120周年。为了与全党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2019年8月中下旬在江西省上饶市举行“纪念方志敏诞辰12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将采取邀请和征文相结合
期刊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蜡像馆的展墙上有一张“号外”——《一苏大会日刊》。了解这份日刊,首先要了解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这次大会经过四次延期,最终于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叶坪召开,一共开了14天。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张四开的油印报上,我们现在可以解读出许多信息。   革命根据地报刊,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期刊
背景介绍  1933年7月14日,《红色中华》报第1版刊发潘汉年撰写的社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的白色恐怖》,揭露国民党暗杀民权保障大同盟发起人杨杏佛,封闭御侮救国大同盟,逮捕进步会员数百名的罪行。文章配发黄亚光创作的漫画《打倒屠杀工农的刽子手——国民党》,画面上的國民党凶手举着滴血的屠刀,踏着一堆革命民众的髅骷,将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的本性揭露无遗。  责任编辑 / 陈 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