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猪种菜”的风波未息,“修锁补鞋”的活儿又来了,武钢最近有点忙。
6月26日武钢“召之即来”城市服务中心(下称“城服中心”)正式揭牌,中心汇聚了武钢后勤集团下属的六大核心产业群,提供的服务包括武钢提供的内部产品和现有服务6大类77项,例如开锁修锁、修鞋补鞋、陪驾代驾、蔬菜配送、送水上门等。
城服中心的目标是:“未来2年内,计划服务范围扩张到全省,此后,向全国扩张。回报方面,希望在3年的时间里,达到1亿元的营收。”
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武钢昔日的业绩使然。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的营收入达600亿元,利润达20.8亿元,虽然非钢业务的营收只占集团总收入的28%,但为武钢建厂53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60%左右。
武钢董事长邓崎琳的梦想是,在“十二五”期末,让集团实现“非钢产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主营收入30%左右。
从曾饱受争议的养猪,到如今的做“服务员”,武钢大力开拓的相关产业似乎和主业挨不着关系。武钢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孙劲的解释是:“我们只是利用原有设备、人员和原有的运营基础,将相关产业的业务范围变为盈利性质。”
在此前“养猪风波”中,邓崎琳就算过一笔账,证实现在钢铁行业处于低潮期:1吨螺纹钢的价格大概是4700元,平均每公斤4.7元,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已接近26元,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有数据显示,过剩率约达到122%。
在这种情况下,武钢的“非钢转型”被认为是一种自救,也被武钢内部当做集团第三次创业中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除了钢铁行业低迷铸就“非钢转型”战略外,对比其他钢企,武钢身上还背负着更沉重的人员“包袱”。
武钢职工约有7万-8万人,真正从事与钢铁业有关的从业人员只有1万-2万人,其他员工均分布在公司其他近10个非钢产业中。以往,武钢通过补贴方式,维持着非钢产业的运营,后勤集团也是依靠补贴,对内部职工免费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在钢铁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这些补贴武钢集团可以不在乎,但如今主业已经溃不成军,非钢业的负担就显得尤为沉重。因此,武钢更需要借助于主业亏损的时机,寻求非主业的突破。
但这一举措遭来不少争议。不少人认为,非主业投入会导致武钢主业的荒废,对此,孙劲辩解道,公司的发展思路仍然是继续做强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相关产业,“非钢”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30%左右的比例再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了。
还是有人担心,武钢多元化——进入的“非钢”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在传统体制中成长起来的武钢人,能否适应这种市场化的需要,还是一个疑问。如果运营效果不佳,甩“包袱”不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多元化通常与主业相关,很少有专业化的大型企业与“养猪种菜”“城市服务”关联在一起。如果说围绕钢铁行业进行多元化,风险很大,难道养猪行业不是高危行业,不要专业技术?如此莫名其妙的多元化,实质上仍然是利用“央企”优势,圈占大量廉价资源,专打小农企业。
另有财经人士分析,这也将国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成功的多元化应当是围绕主业进行有序延伸,潜心探索产业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良策。
6月26日武钢“召之即来”城市服务中心(下称“城服中心”)正式揭牌,中心汇聚了武钢后勤集团下属的六大核心产业群,提供的服务包括武钢提供的内部产品和现有服务6大类77项,例如开锁修锁、修鞋补鞋、陪驾代驾、蔬菜配送、送水上门等。
城服中心的目标是:“未来2年内,计划服务范围扩张到全省,此后,向全国扩张。回报方面,希望在3年的时间里,达到1亿元的营收。”
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武钢昔日的业绩使然。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的营收入达600亿元,利润达20.8亿元,虽然非钢业务的营收只占集团总收入的28%,但为武钢建厂53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60%左右。
武钢董事长邓崎琳的梦想是,在“十二五”期末,让集团实现“非钢产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主营收入30%左右。
从曾饱受争议的养猪,到如今的做“服务员”,武钢大力开拓的相关产业似乎和主业挨不着关系。武钢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孙劲的解释是:“我们只是利用原有设备、人员和原有的运营基础,将相关产业的业务范围变为盈利性质。”
在此前“养猪风波”中,邓崎琳就算过一笔账,证实现在钢铁行业处于低潮期:1吨螺纹钢的价格大概是4700元,平均每公斤4.7元,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已接近26元,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有数据显示,过剩率约达到122%。
在这种情况下,武钢的“非钢转型”被认为是一种自救,也被武钢内部当做集团第三次创业中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除了钢铁行业低迷铸就“非钢转型”战略外,对比其他钢企,武钢身上还背负着更沉重的人员“包袱”。
武钢职工约有7万-8万人,真正从事与钢铁业有关的从业人员只有1万-2万人,其他员工均分布在公司其他近10个非钢产业中。以往,武钢通过补贴方式,维持着非钢产业的运营,后勤集团也是依靠补贴,对内部职工免费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在钢铁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这些补贴武钢集团可以不在乎,但如今主业已经溃不成军,非钢业的负担就显得尤为沉重。因此,武钢更需要借助于主业亏损的时机,寻求非主业的突破。
但这一举措遭来不少争议。不少人认为,非主业投入会导致武钢主业的荒废,对此,孙劲辩解道,公司的发展思路仍然是继续做强主业的同时,适度发展相关产业,“非钢”收入占集团总营收的30%左右的比例再度提高的可能性不大了。
还是有人担心,武钢多元化——进入的“非钢”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在传统体制中成长起来的武钢人,能否适应这种市场化的需要,还是一个疑问。如果运营效果不佳,甩“包袱”不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多元化通常与主业相关,很少有专业化的大型企业与“养猪种菜”“城市服务”关联在一起。如果说围绕钢铁行业进行多元化,风险很大,难道养猪行业不是高危行业,不要专业技术?如此莫名其妙的多元化,实质上仍然是利用“央企”优势,圈占大量廉价资源,专打小农企业。
另有财经人士分析,这也将国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成功的多元化应当是围绕主业进行有序延伸,潜心探索产业升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