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经管类专业不断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文章提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和开展创新学生活动,可以营造创新文化和环境,使学生获得创新情感体验,将创新教育和过程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经管类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潜质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不断输送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培养两方面。创新精神体现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创新潜质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经管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兴趣不高等问题,故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较低,还未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究其原因,部分是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没有营造出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学生被要求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高校教师和管理机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教学和管理工作,将创新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使学生真正融入创新环境,耳濡目染地接受创新教育,从而使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首先,教学计划中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方法类等通识课程修读学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进行课程整合,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整合专业课内容,做到“少而精”。第三,加大学生选修课灵活性,允许并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或学科的部分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扩展知识广度。第四,教学计划中开设综合运用课程模块,设置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并提高其比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才能建立起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旨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实验综合改革。基于前期创新改革成果,实验区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实验区实施学分替换制度和创新奖励学分制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校际交流学习,手续齐备的情况下予以认定学分;实行三学期制,在传统的第一(秋季)、第二(春季)理论教学学期之间,增设为期3周的第三(夏季)学期,开设专题讲座、系列培训、文字训练、社会实践、项目开发、学术交流、户外素质拓展等实践课程或活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由于制度或个人原因,高校部分经管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长年沿用固定或指定教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时代脱节。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课程授课要求,及时更新课程教材、教材版本,补充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提供课程扩展资料,学生才能从课堂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在对教学内容较熟练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尝试设计教学:开课前,收集开课班级学生意见,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重新梳理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重构知识,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热情高涨。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校教育中,现代教学方法因其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发现教学”应当受到重视。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的独立研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供他人学习和分享。“发现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具体形式便是一个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兼具灵活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忙碌,而且在课后更忙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释放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网站和毕博网络课程平台)辅助教学等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三)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只重视结果评价,一考定终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新型的课程考试方式应提高课程过程评价的比重,从单一重视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在开课初,需明确告知学生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的详细安排,包括是否安排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具体构成及考核方式(考勤、提问、讨论、作业、测验、实验等所占比例及每项的计分依据)和期末考试形式(包括考试/考查、集中/分散、开卷/闭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考核的进度要求,自主安排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自觉性。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潜质
(一)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
除了理论课程课内实践外,高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高实习的质量和层次。我校实验区依托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技术平台,开设了企业资源计划I、企业资源计划II、企业行为模拟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等经管类实验课程,模拟完成企业内部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运作活动。第三学期,实验区聘请培训导师训练学生写作商业计划书、报告、总结、会议材料,锻炼其综合文字处理能力;开展商务礼仪培训、商务谈判比赛,训练学生的商务素养;并进行管理技能培训。实验区鼓励学生赴国(境)外带薪实习,先后有多名同学赴美国和香港公司实习,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个人素质获得了极大提高。
(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和竞赛
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提高自身专项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行业研究等,深入社会,了解经济、社会和民生,培养其综合素质基础;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锻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开展创新学生活动,发展创新精神与潜质
创新学生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发展为“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转变为个性塑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区从道德伦理、人际交往、经营管理、现代商务技能及身心素质方面设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精彩的分享——读书会、社会公益活动、户外素质拓展、企业参观、领袖行动训练营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
只有高校管理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创新,合作竞争”的集体文化才能被营造出来。在创新的文化和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创新情感体验,充满创新精神,从而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真正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肖侠,吴价宝.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4]崔彬.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5]史国栋,江涛涛,姜鸿,邵辉.基于“五元”模式的经管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项目系2011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关键词: 经管类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潜质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不断输送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质培养两方面。创新精神体现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创新潜质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经管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兴趣不高等问题,故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较低,还未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究其原因,部分是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大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没有营造出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学生被要求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高校教师和管理机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教学和管理工作,将创新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使学生真正融入创新环境,耳濡目染地接受创新教育,从而使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首先,教学计划中要增加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方法类等通识课程修读学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进行课程整合,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整合专业课内容,做到“少而精”。第三,加大学生选修课灵活性,允许并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或学科的部分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扩展知识广度。第四,教学计划中开设综合运用课程模块,设置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并提高其比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才能建立起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旨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下称“实验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实验综合改革。基于前期创新改革成果,实验区于2009年和2011年分别被批准为“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实验区实施学分替换制度和创新奖励学分制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校际交流学习,手续齐备的情况下予以认定学分;实行三学期制,在传统的第一(秋季)、第二(春季)理论教学学期之间,增设为期3周的第三(夏季)学期,开设专题讲座、系列培训、文字训练、社会实践、项目开发、学术交流、户外素质拓展等实践课程或活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由于制度或个人原因,高校部分经管类课程的授课教师长年沿用固定或指定教材,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时代脱节。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课程授课要求,及时更新课程教材、教材版本,补充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提供课程扩展资料,学生才能从课堂学习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在对教学内容较熟练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尝试设计教学:开课前,收集开课班级学生意见,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重新梳理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重构知识,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对自主学习热情高涨。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高校教育中,现代教学方法因其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发现教学”应当受到重视。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的独立研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取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供他人学习和分享。“发现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具体形式便是一个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兼具灵活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忙碌,而且在课后更忙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释放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网站和毕博网络课程平台)辅助教学等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三)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只重视结果评价,一考定终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新型的课程考试方式应提高课程过程评价的比重,从单一重视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在开课初,需明确告知学生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的详细安排,包括是否安排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具体构成及考核方式(考勤、提问、讨论、作业、测验、实验等所占比例及每项的计分依据)和期末考试形式(包括考试/考查、集中/分散、开卷/闭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考核的进度要求,自主安排预习和复习,提高学习自觉性。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潜质
(一)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
除了理论课程课内实践外,高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高实习的质量和层次。我校实验区依托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技术平台,开设了企业资源计划I、企业资源计划II、企业行为模拟和校内仿真综合实习等经管类实验课程,模拟完成企业内部生产、财务等各部门的运作活动。第三学期,实验区聘请培训导师训练学生写作商业计划书、报告、总结、会议材料,锻炼其综合文字处理能力;开展商务礼仪培训、商务谈判比赛,训练学生的商务素养;并进行管理技能培训。实验区鼓励学生赴国(境)外带薪实习,先后有多名同学赴美国和香港公司实习,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个人素质获得了极大提高。
(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和竞赛
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提高自身专项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行业研究等,深入社会,了解经济、社会和民生,培养其综合素质基础;通过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锻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开展创新学生活动,发展创新精神与潜质
创新学生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发展为“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转变为个性塑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区从道德伦理、人际交往、经营管理、现代商务技能及身心素质方面设计学生活动,为学生提供精彩的分享——读书会、社会公益活动、户外素质拓展、企业参观、领袖行动训练营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
只有高校管理机构、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创新,合作竞争”的集体文化才能被营造出来。在创新的文化和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创新情感体验,充满创新精神,从而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真正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肖侠,吴价宝.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4]崔彬.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5]史国栋,江涛涛,姜鸿,邵辉.基于“五元”模式的经管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项目系2011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