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纲领式设计与板块式生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顾名思义,随心而得,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散文“形散神聚”中的“形散”,一些老师在教学时散文散教,让学生坠入教学的迷雾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散文教学唯有做到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才能让我们通过整体把握、细处揣摩,真正品味出文本的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和文化美。基于此,笔者对于散文教学如何落实教学思路的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进行了探索。
  一、主问题式纲领设计,质疑讨论板块生成
  “主问题”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的大问题。它通常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一种“线索”之美。这个线索可能是课文中的点睛之句;也可能是名家对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评价;还可能是需要执教者提炼的可以架构起整堂课的主问题。“主问题”能将课堂教学内容一线串珠,一气呵成,能让学生对课堂留下清晰的印象。
  执教《紫藤萝瀑布》,可以结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作者为什么开头停下了脚步,而结尾却加快了脚步”这一主问题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紫藤萝瀑布”这一物象的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情感,从中我们亦可通过关键句体悟作者通过“紫藤萝瀑布”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思考。该问题正可谓纲举目张。如《紫藤萝瀑布》,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开头停下了脚步,而结尾却加快了脚步?2.“紫藤萝瀑布”有何深刻内涵?3.作者想通过“紫藤萝瀑布”表达怎样的感情?4.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瀑布写得如此生机勃勃、生意盎然?5.作者的不幸是什么?6.为什么紫藤萝带走了“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通过筛选整合,选择问题1作为本课的主问题,层层剥笋,从而感悟人的变化是由于思想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是由于花,花的品质给了人前进的动力。在品鉴描写花的词句,在理解富有哲理的议论性的句子中,教学内容板块生成了。
  二、关键词句串联纲领设计,开放自主统筹板块生成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优美的散文,和诗在文学表现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很多时候都是借助多种修辞和画面创造意境来传达一种深邃的情感。很多优美的散文的关键词句的鉴赏可以成为文本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
  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的王伟老师执教牛汉的《绵绵土》,整节课抓住了“近乎重逢”“土性”“发祥地”和“痴愚”四个关键词,通过理解和鉴赏,让同学们在看似矛盾的“近乎重逢”这一词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沙漠的渴望,但更多的是对绵绵土的眷恋;“土性”让我们了解到我生在绵绵土,长在绵绵土,感受到故乡的习俗,故乡人对绵绵土的宗教般的虔诚;“发祥地”让同学们更多品读沙漠与绵绵土的关系,以及在故乡人的观念中绵绵土是净土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是发祥地而不是发源地;“痴愚”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留恋。四个词,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根筋”,进行纲领设计,将文本内容、作者情感、内涵挖掘以及词句鉴赏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三维目标在互相交融中有效达成,语文味浓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与此同时,他在赏析这四个词时,能“一锅出”,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板块生成,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被点燃,师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共同体悟作者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三、文体知识串联纲领设计, 朗读指导统筹板块生成
  欧阳黛娜认为提炼课堂教学结构,应主要落实在“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其中“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是否在散文教学中也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纲领式设计点呢? 答案是肯定的。曾经就有教师将文体知识作为整堂课的线索,一线贯之,一气呵成。
  《都市精灵》是一篇随笔,随笔也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教者就利用随笔的文体知识串联整节课的内容。首先出示随笔的概念,然后分三个板块来证明“随笔”不随便。一是随笔不随——叙事精妙;二是随笔不随——感情真挚;三是随笔不随——议论精辟。最后进一步问,既然随笔不随,那为何叫“随笔”呢?三个板块,紧扣“随笔”的文体特征,抓住其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兼用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既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是随笔,并能清楚地分辨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同时也通过第二板块学会区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语文知识的随文而教,水到渠成。在课堂上,教师在问本文叙写了怎样一件事后,更多是让学生揣摩当“我”在看到北京城不同时期的鸟的处境,小动物在不同城市的处境时流露出的情感,自主选择相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且通过朗读指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将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对于议论性的句子,亦是通过朗读指导,在关键处进行追问,让学生感悟文中议论的精辟。最后,学生明白文学大家的随笔不随,叙事精妙,感情真挚,议论精辟,之所以称为随笔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自由。
  四、情感线索串联纲领设计,深入探究统筹板块生成
  散文是客观世界在烙印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后所创作的作品。因而,通常散文教学,总是会适时地插入作者的背景介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深处,去感受作家的呼吸,去聆听作家的心声。但往往只是作为理解文本情感、体悟文本哲思的辅助。其实,有时作者的情感线索也可以是串联散文教学内容的纲领设计。如《囚绿记》一文的教学,很多执教者都会以绿为线索,梳理文脉,即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爱”绿是贯穿本文始终不变的情感线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这份“爱”是有变化的,从遇绿开始越来越爱,逐次递增,炽热到囚绿,陷入狭隘的狂热“爱”中无法自拔,但最终因为绿的枯萎让“我”决定释绿,这份爱得以升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因而“囚绿”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再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释绿”流露出作者对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因而只要把握住了作家情感的这根“筋”,那么文本的文脉,绿友的象征意义以及关键词句的品味鉴赏,便如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作者对绿在爱的主基调下是有变化的,而变化的原因,正是文章的关键所在、难点所在,深入探究,仔细赏读,必定能感受到散文无论在语言还是思想上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当然,以上探索只是散文教学艺术的冰山一角。但是能够肯定的是,对于散文教学,优化教学结构非常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抓住“一根筋”,进行纲领设计,巧妙端出“那一锅”,施行板块生成,创设“学为中心”的语文实践活动,散文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张力、艺术美感、哲学高度和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了CO2 /MAG焊接方法在压力管道焊接上应用的工艺特点 ,推荐几种典型的焊接组合工艺方法 ,列举了CO2 /MAG焊、TIG/CO2 焊、药芯焊丝CO2 气保焊等在压力管道上焊接的应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一项重要科目,语文已然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
日前,笔者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获悉,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监测、预警和评价技术”支持下,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自动识别智能系统成
The combination of (CF3CO)2O/Et3N is found to be a mild and efficient dehydration condition for β-hydroxy-α-diazo compounds. The combination of (CF3CO) 2O /
山西省汽车工业领导组组长、省人大副主任彭致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展甲醇汽车不是专业嗜好,也不是个人意志,是经济规律,是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呼唤。”山西大同
液力变矩器虽能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地、无级地改变变矩系数(即变矩比)和速比,但存在改变转矩能力与传动效率的矛盾,且变矩系数较小,一般为2~4,难以满足使用要求,故在汽车上广泛
“社会企业”起源于1844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英国流行起来,21世纪初,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企业”发展,使之成为全球一种新的组织理念和模式,2007年, 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推动“社会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它正以蓬勃的姿态在中国社会里生长开来  2010年之前,吴含章已经在养老行业摸索了10年。他创办的“老小孩”公益项目,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为老年人带来更优质的晚年生活。最初的10年里,
齐耳的短发,俊秀的面庞,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干起工作风风火火。30年的工作历程,从民办教师、乡镇领导,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她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党的宗旨,书写着一个大写
莱昂得尔化学公司验证了其氧化脱硫 (ODS)技术 ,采用氢过氧化物氧化剂从燃料产品中去除含硫物质。ODS技术的功效在于可改变含硫物质的极性 ,然后利用常规方法 ,如溶剂抽提或
SnO-2 prepared with the sol-gel techniqu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used as an anode material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We obtained the qualititave re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