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基利普(Chris Killip)
  2015年11月6日至2016年1月16日
  f5,6画廊(Galerie f5,6),德国,慕尼黑
  该展览展出了英国摄影师克里斯·基利普过去25年间在英国哈德斯菲尔德、泰恩赛德、沃尔森德以及马恩岛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了英国东北部地区及其居民的肖像档案,同时也是这一地区在经济衰退时代的社会见证。照片具有独特的政治隐喻,它们富有力量和魅力。克里斯·基利普并不像一个现场记者那样对待他的拍摄对象,而是把自己当成本地人,与拍摄对象保持了长久的友谊。
  克里斯·基利普现在生活和工作在美国。从1991年起,他在哈佛大学视觉研究系执教,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展馆收藏。
  转变:孟加拉新摄影(Transitions: New Photography from Bangladesh)
  2015年10月15日至2016年2月14日
  布朗克斯艺术博物馆(Bronx Museum of the Arts),美国,纽约
  摄影师们游走于变化中的一个个瞬间,记忆将他们的思想幻化为图案。他们正在铭刻历史与未来。什么样的符号能够被他们选中?一个迟疑的拥抱,一个伤疤,抑或一片爆发的光束?这个国家、这些影像,编织出了这些故事。
  伴随着成片工厂的出现和投资的涌入,孟加拉这片南亚大地正在发生巨变,人们试图计算出这个时代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聚光灯已经开启,2014年荷赛反映孟加拉商业楼倒塌的获奖作品Final Embrace曾让整个世界久久凝视,这张照片也被收入了本次展览。本展览推出了9位孟加拉摄影师的作品,它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群、变化中的经济与当地人日益拓展的视野。当然,展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将照片作为展示和收藏的艺术品,也展示了关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见闻和思考。
  拳王阿里(ALI AND BEYOND)
  2015年11月6日至2016年1月14日
  BILDHALLE画廊,瑞士,苏黎世
  托马斯·赫普克尔(Thomas Hoepker)恐怕是如今在世的最后一位报道摄影黄金时代的传奇人物。1964年,28岁的霍普克加入了德国《明星》(Stern)周刊,成为摄影记者,同年马格南图片社开始代理他的图片。此后他先后搬到东德和纽约,并于1988年正式加入马格南,在2003年至2006年出任马格南图片社主席。
  1964年,《明星》周刊给了赫普克尔一个为拳击明星穆罕默
  德·阿里拍摄肖像的机会,这成了他长达十年为阿里进行阶段性拍摄的开端。这个拍摄项目后来成了摄影史上的传奇性作品,为赫普克尔树立了国际声誉,赫普克尔和阿里也建立起常年友谊。此次展览展出的“拳王阿里”系列既包括了为大家所熟知的著名作品,也有赫普克尔新近整理出来的不为人所熟知的照片,让这个系列更加丰满。
  弗穆摄影天才(Foam Talent 2015)
  2015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
  荷兰工作坊(Atelier Néerlandais),法国,巴黎
  每年《弗穆》(Foam)摄影季刊都会在国际上发出召集令,征召35岁以下的天才摄影师的作品。今年的召集令征得了67个国家的1208幅作品,最终选出21位摄影师的获奖作品参加此次展览。
  《弗穆》杂志的背后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Foam-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每一年的9月刊都是固定的“天才”特刊,给世界各地摄影师们提供展示平台,入选者将有机会在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举办个展,以此寻找进入国际摄影界的机会,提高知名度。本次参展的摄影师们来自世界各地,其中还有一位中国摄影师。他们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从黑暗、忧郁的系列作品到积极的、个人化的拍摄计划,以及全情投入的拍摄过程,各有各的精彩。这种对年轻摄影师开放的平台是摄影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也是各国摄影师交流的绝佳平台,值得我们关注。
其他文献
李朝晖可能是拥有科学家朋友最多的摄影师之一。  1989年毕业于北大生物学系之后,他从事了二十多年生物医疗工作。而当放下生物仪器,拿起相机之后,他所关注的对象,依然是他所熟悉的生命体。在这个名为《大体:转基因》的项目中,李朝晖与国内顶尖的生物实验室合作,锁定了五个物种,前后拍摄七百多张照片,展示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基因修改后,所呈现的、具体形态的变化。  转基因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
期刊
选照片是个难事,评照片是个大事。  每到年末,各主流媒体机构都会评选出各家在本年度最精彩、最有代表性、最能描述这一年的好照片;而这既是难事,又是  大事。  不过,这也有规可循。作为专业影像杂志,每次采访不同摄影师,我们的采访提纲中都会有一个保留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答案精彩,却并不丰富。特别是对报道摄影来说,评价照片的标准,几乎没有争议。  首先是“技术指标”,如用光、构图、色彩等
期刊
传统胶片机时代,除了少数人用的中、大画幅相机,大部分相机都是35mm全画幅(APS画幅相机极少),因此成像质量很容易比较。到了数码时代,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算中、大画幅相机,仅可更换镜头的单反和无反相机画幅就有35mm全画幅、APS-C画幅、M4/3画幅和1英寸4种规格。限于目前感光元件的技术限制,一般来讲仍然是“底大一级压死人”,即尺寸越大的感光元件成像越好,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功
期刊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博物馆》(The Museum Project)、《空气之上》(ON-AIR Project)、《自然涂写》(Drawing of Nature)是金我他最重要的几部摄影作品。  金我他(Atta Kim)是备受西方瞩目的韩国摄影师,作品以拥有浓厚东方哲学意味著称。他善于使用影像作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并借助照片拓展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1
期刊
看看这张照片,烛火是不是像一只火凤凰?知道它是怎么拍出来的吗?方法其实很简单:用小纸片轻扇几下,再配合慢速快门就行了。但是,想一次就拍出这种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火焰的形状难以控制,就是拍个十次八次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只火凤凰可是扇了100多次才拍出来的哦……  但是,这种不可控性也正是拍摄烛火的乐趣所在,每次尝试都有新收获!你可以拍出火蚯蚓、火蜘蛛、火蚂蚱……根本停不下来。  说起拍蜡烛的烛火,
期刊
当我们谈起日本摄影,总绕不过“VIVO”和“挑衅群体”这两个在1960年代前后出现的摄影团体,前者由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细江英公等发起,后者成员包括多木浩二、中平卓马、森山大道等。这些人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日本的一代,也在当下的中国塑造着日本摄影的形象。不过,他们的照片已无法反映当代日本摄影的状况。摄影艺术的发展总依赖于年轻人的创新,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继承。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日本新摄影”
期刊
买相机,每个人都有各自想法和标准,有些人喜欢外观漂亮,有些人喜欢小巧便携,有些人喜欢成像好,也有些人喜欢“看起来很专业”,等等。想要同时满足所有条件,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该如何选择?继上期对2015年合手器材综述盘点后,本刊本期开始推出这样一个栏目,着眼于摄影人选购相机的真正需求,向读者朋友们推荐一些各方面较均衡、性价比突出的相机,它们大多是次新款,在性能上有独特优势,价格上容易接受,外
期刊
他们以为反抗者,  是乌合之众。  只要闻到暴力的味道,  就会流下悔恨的泪,  就会恐惧、狼狈奔逃。  他们必定错了。  真正的反抗,  即使流过那么多血,  也从未放弃和绝望。  11月6日  在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巴勒斯坦示威者在冲突中躲避以色列警察发射的催泪弹。自10月初以来,以巴地区安全局势急剧恶化,频繁发生的袭击事件和以巴冲突已造成11名以色列人死亡、7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新华社
期刊
黄昏已至,工地旁的宿舍又开始熙熙攘攘。光着膀子的兄弟们一边喝酒,一边唠起乡里的家常儿。这个时辰,总有一位熟悉的“客人”如期而至,背着相机、提着一扎啤酒,笑呵呵地被大家簇拥入席。暑往寒来,这种场景不计其数,而李春龙相机中的农民工照片,也早已超过了万张。  农民工群体,从1980年代开始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无论影视文学、艺术创作,还是摄影作品,将农民工及其生存状态作为主题表现的均不在少数。李春龙,这位
期刊
如今,居住在一线城市,交通和住房也许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住得远的,住房或许宽敞一些,但交通就不那么便利。对于普通人而言,既住在内环,房子又宽敞的家庭,恐怕更为稀少。依我估计,从住处到单位、出门到进门走路半小时以内,乘公交也在半小时之内,且不受坏天气影响,就算近的了。有的人实际上比这还近,住的条件也不差,那就是活神仙的日子,一般人指望不上。  但以前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