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沙子的这首《乔迁》,写的是给母亲更换墓地,写的是死亡,但是诗人的语调非常平和,没有歇斯底里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淡然。诗人通过平静的语调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热爱,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死的看法。对于黄沙子的《乔迁》的解读,我将采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从诗歌的结构、内容和情感这三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乔迁》、平静、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0-01
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在具体所指上其实存在着差异,两者相比较而言,文本解读是比文学欣赏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文本解读意味着从某种理论出发,采用特定方法,对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①对于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上,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影响尤为显著。他们所推崇的“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详细的、甚至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评论,而对文本外的因素不加考虑。新批评提倡一种科学化的‘纯批评’,也被称为‘客观主义批评’”。②英美新批评派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着眼于文本本身的解读,所有的解读从文本出发。我们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经常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对这部作品率先扣了一顶帽子,这是极不正确的,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放下固有的思维,从文本本身出发,使对文本的解读最终回归到文本本身。
《乔迁》这首诗歌,是诗人黄沙子的作品。首先,这首诗的名字叫《乔迁》,“乔迁”指人迁居或升职。”③是一件喜庆的事。但是诗歌写的是给已经入土为安的母亲迁移墓地,面对着自己逝去的母亲,如何将它理解为是一件“喜事”呢?实在是发人深思。
“棺木打开以后,我看见骨头摆放的一丝不乱”,诗歌开头第一句写母亲的棺木打开之后,母亲已经变成了一堆白骨,作者后来用了“摆放”和“一丝不乱”两个词语来修饰母亲的白骨,“摆放”一词,让人感觉仿佛是精心放进去的,“一丝不乱”跟“摆放”相呼应,说明了摆放者的用心。在这里,诗人用平静的语调在描写这一事实,甚至用了褒义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母亲的白骨。
“想起我见过的一只小鸟,也是这样在风中瘦着身子”,将棺木中的母亲比作了一只小鸟,一只在风中瘦着身子的小鸟,不免让我忍不住猜测,诗人的母亲离世时是否也是这般的瘦弱。这只瘦小的小鸟既像是对母亲的比喻,也像是对母亲生前的真实描写。
“将羽毛和肌肉缩进骨头里”,读到这一句,让我想到,在严寒的刺激下,忍不住的将身体缩成一团。小鸟将羽毛和肌肉缩进了骨头里,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按照常例,骨头是在羽毛和肌肉里面的,但在这里,诗人却要违背常理,说羽毛和肌肉缩进了骨头里,可想在风中的这只小鸟,承受着外界巨大的压力。小鸟其实就是母亲,诗人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蜷缩着自己,她在承受着什么呢?这里,我想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诗人的母亲应该不是正常死亡,母亲生前或许遭受着某种痛苦。
“显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这么多年过去”,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母亲也同风中的小鸟一样,在承受着外界的压力。这句话,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这么多年过去,显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么多年过去”放在后面,而不按照我们正常的语序来写呢?放在后面,一方面造成了语言上的陌生化,增加了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将“这么多年”这一时间概念放在后面,从诗歌的诵读上,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这一时间,表明了母亲离开我很多年了,从而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包含在其中。
“她的亲人所剩无几,该哭的已经哭过”,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母亲的亲人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了。第二点,“该哭的已经哭过”,说明此时是没有人哭泣的,此时此刻是不该哭的。结合诗人其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诗人对“哭泣”是不怎么欣赏的。在他的另一首诗作《安康》中,诗人写到“代替你的人就要诞生,你哭个什么鸟啊”④。
“将棺木中的骨头轻轻敲碎”,诗人要用亲人们锻造出的小锤子将棺木中母亲的骨头敲碎。诗人用了“轻轻的”来修饰“敲碎”的这个动作,在面对沉重的锤子,骨头已经显得不堪一击,但诗人还是要轻轻的敲,怕打扰了母亲,“轻轻”表现出了诗人的小心翼翼和对母亲的呵护。
“将离开河道的水流,重新归拢到”,水流是行走着的,而且诗人用了“离开河道的”来形容这个水流。水流离开了河道,就脱离了它的轨迹,如同人脱离了自己的家,诗人将母亲的尸骨比作是离开了河道的水流,说明了母亲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
“不再换地方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乔迁之喜”,诗人用到了“我们”,诗人是对他的母亲说的,是母子双方的交流。此时的母亲在是诗人的眼中又不是眼前的碎骨,又活过来了。从这一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儿子在对母亲轻声细语的说话。
从整首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可以看到,《乔迁》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儿子在母亲故去之后,为她更换墓地。在更换墓地的过程中,母亲的棺木被打开,母亲再一次出现在儿子的面前,只是她已经成了一堆摆放整齐的白骨,此时的儿子要亲手用自家锻造的小锤子将母亲的尸骨轻轻敲碎,重新放到一个崭新的坛子里。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冷静,用陈述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再一次的悲恸伤心,而是将它理解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对于母亲的离去,诗人已经淡然了。这种淡然或许不是母亲一开始离去就有的,在母亲离去的这段时间里,从“她的亲人所剩无几”可以看出诗人还是在不断地接受这种生死离别,对死亡的理解也就愈发深刻。从黄沙子的其他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他写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但是,都没有我们通常描写生离死别时地那种悲痛欲绝,诗人将死亡看做了另一个的开始,生与死都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所以在他看来,死亡是不必过分伤心的,活着的人还得努力的好好生活,故去的人也会有他们新的生活。
注释:
①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③乔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④黄沙子,安康,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参考文献:
[1]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
作者简介:可学慧(1992-),女,汉,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乔迁》、平静、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0-01
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在具体所指上其实存在着差异,两者相比较而言,文本解读是比文学欣赏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文本解读意味着从某种理论出发,采用特定方法,对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①对于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上,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影响尤为显著。他们所推崇的“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详细的、甚至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评论,而对文本外的因素不加考虑。新批评提倡一种科学化的‘纯批评’,也被称为‘客观主义批评’”。②英美新批评派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着眼于文本本身的解读,所有的解读从文本出发。我们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经常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对这部作品率先扣了一顶帽子,这是极不正确的,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放下固有的思维,从文本本身出发,使对文本的解读最终回归到文本本身。
《乔迁》这首诗歌,是诗人黄沙子的作品。首先,这首诗的名字叫《乔迁》,“乔迁”指人迁居或升职。”③是一件喜庆的事。但是诗歌写的是给已经入土为安的母亲迁移墓地,面对着自己逝去的母亲,如何将它理解为是一件“喜事”呢?实在是发人深思。
“棺木打开以后,我看见骨头摆放的一丝不乱”,诗歌开头第一句写母亲的棺木打开之后,母亲已经变成了一堆白骨,作者后来用了“摆放”和“一丝不乱”两个词语来修饰母亲的白骨,“摆放”一词,让人感觉仿佛是精心放进去的,“一丝不乱”跟“摆放”相呼应,说明了摆放者的用心。在这里,诗人用平静的语调在描写这一事实,甚至用了褒义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母亲的白骨。
“想起我见过的一只小鸟,也是这样在风中瘦着身子”,将棺木中的母亲比作了一只小鸟,一只在风中瘦着身子的小鸟,不免让我忍不住猜测,诗人的母亲离世时是否也是这般的瘦弱。这只瘦小的小鸟既像是对母亲的比喻,也像是对母亲生前的真实描写。
“将羽毛和肌肉缩进骨头里”,读到这一句,让我想到,在严寒的刺激下,忍不住的将身体缩成一团。小鸟将羽毛和肌肉缩进了骨头里,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按照常例,骨头是在羽毛和肌肉里面的,但在这里,诗人却要违背常理,说羽毛和肌肉缩进了骨头里,可想在风中的这只小鸟,承受着外界巨大的压力。小鸟其实就是母亲,诗人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蜷缩着自己,她在承受着什么呢?这里,我想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诗人的母亲应该不是正常死亡,母亲生前或许遭受着某种痛苦。
“显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这么多年过去”,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母亲也同风中的小鸟一样,在承受着外界的压力。这句话,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这么多年过去,显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么多年过去”放在后面,而不按照我们正常的语序来写呢?放在后面,一方面造成了语言上的陌生化,增加了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将“这么多年”这一时间概念放在后面,从诗歌的诵读上,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这一时间,表明了母亲离开我很多年了,从而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包含在其中。
“她的亲人所剩无几,该哭的已经哭过”,从这一句,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母亲的亲人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了。第二点,“该哭的已经哭过”,说明此时是没有人哭泣的,此时此刻是不该哭的。结合诗人其他的作品,你就会发现,诗人对“哭泣”是不怎么欣赏的。在他的另一首诗作《安康》中,诗人写到“代替你的人就要诞生,你哭个什么鸟啊”④。
“将棺木中的骨头轻轻敲碎”,诗人要用亲人们锻造出的小锤子将棺木中母亲的骨头敲碎。诗人用了“轻轻的”来修饰“敲碎”的这个动作,在面对沉重的锤子,骨头已经显得不堪一击,但诗人还是要轻轻的敲,怕打扰了母亲,“轻轻”表现出了诗人的小心翼翼和对母亲的呵护。
“将离开河道的水流,重新归拢到”,水流是行走着的,而且诗人用了“离开河道的”来形容这个水流。水流离开了河道,就脱离了它的轨迹,如同人脱离了自己的家,诗人将母亲的尸骨比作是离开了河道的水流,说明了母亲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
“不再换地方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的乔迁之喜”,诗人用到了“我们”,诗人是对他的母亲说的,是母子双方的交流。此时的母亲在是诗人的眼中又不是眼前的碎骨,又活过来了。从这一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儿子在对母亲轻声细语的说话。
从整首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可以看到,《乔迁》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儿子在母亲故去之后,为她更换墓地。在更换墓地的过程中,母亲的棺木被打开,母亲再一次出现在儿子的面前,只是她已经成了一堆摆放整齐的白骨,此时的儿子要亲手用自家锻造的小锤子将母亲的尸骨轻轻敲碎,重新放到一个崭新的坛子里。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冷静,用陈述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再一次的悲恸伤心,而是将它理解为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对于母亲的离去,诗人已经淡然了。这种淡然或许不是母亲一开始离去就有的,在母亲离去的这段时间里,从“她的亲人所剩无几”可以看出诗人还是在不断地接受这种生死离别,对死亡的理解也就愈发深刻。从黄沙子的其他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他写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但是,都没有我们通常描写生离死别时地那种悲痛欲绝,诗人将死亡看做了另一个的开始,生与死都是一个循环往复过程。所以在他看来,死亡是不必过分伤心的,活着的人还得努力的好好生活,故去的人也会有他们新的生活。
注释:
①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③乔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④黄沙子,安康,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参考文献:
[1]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
作者简介:可学慧(1992-),女,汉,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