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记者”救人背后的道德追问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7月中旬,一位女记者打动了全国众多网友,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人物,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
  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报道中,曹爱文不是先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记者作为新闻的记录者,当面对处于危险中的人们时,是选择工作还是救人至上,是抢拍镜头还是积极施助,在职业使命和社会公德之间如何取舍,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终极追问。
  
  一边打120一边救人
  
  2006年7月10日下午5时,河南电视台正在值班的曹爱文接到热线电话,有人在黄河边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有关部门正在打捞。
  凭着职业的敏感,曹爱文赶奔现场。6时10分,曹爱文从采访现场得到消息:孩子捞上来了。曹爱文大步向河边飞奔,当看到落水人平躺到地面上时,她惊呆了。
  几名围观群众把女孩倒提起来,水和食物残渣从女孩嘴角流出。曹爱文学过一些急救知识。她觉得眼前的方法不行,倒提的时候,女孩的脖子顶住了石块,只会越治越糟。
  曹爱文的母亲在医院上班,曹爱文对急救知识懂得一些,但对人工呼吸及胸部按压却拿不准。没办法,她只能一边向120打电话求教,一边现场救人。此时,已有不少人帮女孩按压,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有人上前给女孩送气。曹爱文急得掉下了眼泪,朝围着的人群喊了几次,快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没有人主动站出来。人命关天,曹爱文按照120医务人员在电话中教的方法,再结合跟母亲学的一点医学知识,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希望孩子能奇迹般醒来。
  大约十分钟左右,曹爱文因体力不支只好停下来,女孩还没有醒来,曹爱文急得直流眼泪。随后120急救人员赶到,经抢救,薄水女孩最终被宣告死亡。
  
  新闻第一还是救人第一
  
  曹爱文的故事,最先在大河网上贴出。
  2006年7月12日16时,一篇题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流泪伤心模样》的帖子出现在大河网“网闻天下”栏中,帖子文图并茂讲述了曹爱文救助落水女孩的全过程,发帖子的是该栏版主“寒江雪”。
  该帖在网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多名网友发表评论称,曹爱文这张流泪的照片,可当选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网友的评论中,新闻与生命的讨论、真诚还是作秀的争论是最热门的话题。
  网友们在赞许曹爱文的义举时,对新闻和生命两者谁轻谁重展开争论,是新闻第一还是救人第一?多数意见是:在危难关头,记者不应该是个看客,不应该不顾他人的生命去作报道,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网友“笑看风云淡”说:“不少记者为了抢新闻,只讲究所谓的新闻第一原则,见死不救,只管拍照报道。而都市频道女记者却选择了先救人,让人敬佩!”
  网友“友山”说:曹爱文的出现,可以让老百姓重新认知我们的新闻记者,重新审读我们的新闻节目。什么叫和谐社会?曹爱文的行为就是和谐社会的表现。
  “暴走的蜗牛”说:人的社会角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其职业层面,一是其本身做为人的层面。记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公众对其还有更高的期许,曹爱文好样的!
  网友“商梁法人”:曹爱文的举动引发了讨论,我认为讨论主题或是应该引发的思考是:新形势下记者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闻理念?我想应该树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念。我之所以把‘社会主义新闻理念’这个命题提出来,是想唤醒那些就新闻而新闻,不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的人,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曹爱文为榜样,既要注重新闻的宣传效果,又要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真正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第一个发布此事的大河网,截至2006年7月20日上午10时,已有380个跟帖,但也有质疑的声音。
  一名网友质疑:他们自己的报道证明,该女孩从落水到被打捞出,近两个小时,溺水两个小时还能救活吗?不仅如此,曹记者在救人时,先回头看了一下摄像机的位置,然后扑到溺水女童身上,带有示范性地、象征性地唇对唇吸了两口,并在溺水女童的胸部绣花针似的挤压了两下,后来该女童口吐白沫,迅速被家人拉到大堤上,被人拎着腿,挤压胸中的积水……
  另外,还有网友对救人方法提出疑问.女记者自己也说不知道怎么施救,女孩没被抢救过来,是否其施救不当以至于草菅人命?更耐人寻味的是,曹记者本应挂在胸前的出入证,在施救时却出现在了手腕上,被摄影记者拍个“正着”,上面某频道字样清晰可见,此举用意何在?
  曹爱文救人的照片震撼了“网闻天下”版主“寒江雪”的心。“寒江雪”说:照片证明曹爱文不是在作秀,而是在积极救人。当她看到一条鲜活生命随风而去时,脸上涌起的伤心、失望、悲痛的表情是装不出来的。这是一个真正的记者,这一刻你的流泪让人心碎。
  曹爱文救人的当晚,时值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部副主管刘焱飞值班。刘焱飞说,那天晚上他和曹爱文连线时,她的话语有点乱,好像要哭出来。她说:“做了人工呼吸,最终还是没有救过来。”剪辑时,刘焱飞看到曹爱文救人的场面很感人,也很精彩,自己也很兴奋,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好新闻了。
  对于曹爱文救人的举动,刘焱飞认为很正常,她作为现场采访的记者,带有摄像,别人都在采访,而她有救人的时间。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可能是因为透过事件的背后,让人们感觉到她有爱心,有责任心。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
  曹爱文成了焦点人物,她所在部门的主管郭士飞起初也感到不可思议,一件平常事竟引起了这么大的社会反响。为此,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表扬曹爱文的文件,贴在四楼醒目的位置,并且奖励现金1000元。
  面对突然而至的社会关注,面对连日来引发的网上热评,曹爱文觉得,自己这样被关注“是一种悲哀”,救人是正常的,不救人是不应该的,自己做了一件正常的事,却受到社会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面对采访,曹爱文平淡地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只感到一个生命比一条新闻报道重要得多。那天,因为自己懂一些急救知识,所以就自然地站出来了。”
  曹爱文说:“救人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议。我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正义感的人,凑巧被拍到罢了。”
  网友称她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遇事站出来的人少了,救人才会成为新闻,大家这么关注我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至于网友怎么评论,不会太在意,不过我听说还有人批评我“救人姿势不对”,这种说法我很介意,只希望再遇到此类情况会处理得更好。
  也许是因为人家说得有道理,虽然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但还是很遗憾。这次事故之后,频道又组织了4期“急救医疗知识普及班”,每期一天,重复参加了4次。再碰到类 似的事,肯定能做得更好。
  曹爱文说:“遇到那种情况,我想每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都会选择先救人。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
  曹爱文希望通过自己救人引发热议这件事,能让更多的人反思一下救人事件背后的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同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会伸出友爱的手并有能力帮助。
  
  缺乏公德心的报道是悲剧的上演
  
  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厦门,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会处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厦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守株待兔,用自己的镜头,在路边抓拍了这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镜头,记录了摔跤的全过程。
  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是围绕这组照片,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展开了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很多网民认为,“这样的记者没有人性,见死不救。记者的做法应受谴责”。
  女记者曹爱文救人的举动则向世人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怀与良心”。在接受采访时,曹爱文对柳涛抓拍市民雨中摔倒场面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曹爱文说,没有社会公德心,从何谈起责任。传达新闻的责任必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心之上的,缺乏甚至没有社会公德心的报道只是一次事件的“倒带”,对于悲剧而言,那是又一次的上演。
  曹爱文说,如果那个记者是她,她会先在那个地方立一个警示牌,再向有关部门打电话请求派人来处理。因为“新闻和生命相比没有可比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在不违背自己良知的情况下,尽可能把新闻作好。如果没有弥补措施,只好先抢新闻。
  
  新闻报道与社会公德的平衡
  
  关键时刻,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和公德心应如何取舍?有没有较好的平衡点?
  从事新闻职业道德及伦理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说,因为公众对正常发生的事情一般不太感兴趣,如果只拍一个坑,很难让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很危险,要引起公众的阅读欲和重视程度,就需要一些冲击力强的照片。冲击力强的照片怎么得来?而坐等新闻事件发生又损坏了公众心目中记者的职业形象,平衡点很难把握。展江说,在遇到人的生命或者人的身体受到一定伤害的情况时,在没有别人救助的情况下,记者的第一任务不是报道,是救人。
  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郭守宪认为:当然是先救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曹爱文救人事件与“柳涛抓拍行人摔倒”事件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曹爱文救人更不存在作秀一说,网友的质疑可能是一种误解,是对记者职业理解的偏颇。同时也有新闻工作者没有把荣辱观搞清楚并且贯彻到新闻工作中去。记者的采访工作在人的生命面前都是第二位的,如果有能力救助而不去救助,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其他文献
有位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医务界,事业蒸蒸日上。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不啻当头一棒。他一度曾情绪低落。最终他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他的心态也为之一变,变得更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从没有放弃与病魔搏斗。就这样,他已平安度过了好几个年头。有人惊讶于他的事迹,就问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这位医生笑盈盈地答道:是希望,几乎每天早晨,我都
期刊
有一所大学邀请一位资产过亿元的成功企业家演讲,在自由提问时,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我参加过多次校内创业,可是没有一次成功,最近参加多次校园招聘也没有一次获得签约机会。请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怎样才能成功?”这位企业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述了自己登山的经历。  这位企业家登的是海拔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峰。由于登山经验不足,加上高原反应很强烈,没有控制好呼吸,氧气消耗得很快。当他爬到8300米左
期刊
有一个一无所长的年轻人,感到自己生活得非常无聊。于是,他就去拜访一位哲人,希望哲人能够给他的未来指明一条道路。  哲人问他:“你为什么来找我呢?”  年轻人回答道:“我至今仍一无所有,恳请你给我指明一个方向,使我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  哲人摇了摇头,说:“我感觉你和别人一样富有啊,因为每天时间老人也在你的‘时间银行’里存下了86400秒的时间。”  年轻人苦涩地一笑,说:“那有什么用处呢?它们既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的确,人的一生没有谁是平平坦坦的,一帆风顺是我们善良的祝愿,但有谁能平步青云而终老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改变命运的一个个大坎——失学、失业、失恋、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  台湾作家林清玄写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上帝看见农夫种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很开心。农夫见到上帝却说,50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
期刊
第一年高考,我差十几分没有考上清华。我是在原来的高中插班复读,学习环境没什么变化。然而我发现,复读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和自己一样变得敏感,周围的空气也变得沉闷。  妈妈每天中午步行半个多小时给我做饭,这是高三时都没有的。爸爸妈妈不再特别追问我模拟考试的分数,不再轻易地“损”我。班主任老师也对我的每次考试成绩更加敏感,我不去各种亲戚朋友同学的聚会,仿佛是在闭关修炼。那年夏天,我推掉了所有的学子宴,甚至
期刊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这是拱抱之势,后面这座山接着中央山脉,是龙头。好风水!”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什么是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埋葬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期刊
冬天的风吹到哪儿都是刺骨的冷。正午时分,当我出差乘坐的列车缓缓到达这个名叫“紫霞”的小站时,尽管车厢里沉闷依旧,却仍然没有人打开车窗换换空气。我的目光透过厚厚的车窗倦怠地打量着外面。看起来,这是一个很荒僻的小城。  列车在此停站五分钟。  “哗!”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车窗,也许实在是不能忍受车厢里的浑浊,他居然将头伸出了窗外,风卷着细尘肆无忌惮地吹了进来,我不由得竖了竖衣领。
期刊
什么叫做让女人感觉更女人?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在我写这个章节的前一晚,我在洛杉矶跟朋友吃晚饭,坐在我旁边的正好是米高·约克,一位颇有名气又相貌俊朗的电影明星。我一走到餐桌旁,他便立刻站起来,帮忙把椅子拉开方便我坐下。一有女士走近饭桌便站起来的男士总让我印象深刻,这是多有风度的表现呀!之后我们聊天,我说没想到洛杉矶这么冷,带多少衣服都不够,他就马上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我披上。除此之外,每次当我想
期刊
一天,我在急诊室值班,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全身瘫软、深度昏迷的女孩突然闯了进来。我初步判断她是脑血管意外损伤。脱水、止血后,女孩被送入病房。三天后,女孩悠悠转醒。为永绝后患,需要进行脑动脉结扎手术。上午9点,女孩再次被推进了手术室,然而不到10点,又被推了出来。血管造影显示,女孩右侧动脉畸形,而左侧……竟然根本就没有动脉!她天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畸形的动脉。女孩呆呆地坐着,没有哀伤,只是恍惚和迷茫
期刊
父亲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很辛苦地赚钱养家。为了替父亲分担一些任务,奶奶上山挖野菜,整理完再把它们卖掉,以此来贴被家用。这样,奶奶一整天都泡在山上,挖完野菜回来后,拣菜一直要拣到后半夜。然后,在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奶奶就头顶菜筐,穿过山路,去市场卖野菜了。  “这位大姐,买点野菜吧。给你便宜点!”  尽管奶奶很辛苦地叫卖,但比起生意兴隆的日子,生意清淡的日子总是占大多数。  我很讨厌没有奶奶的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