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剧《别对我撒谎》的灵魂人物莱特曼博士有句台词:“真相就在你脸上。”莱特曼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为原型,他像台天然的“人肉测谎仪”,对于人类脸部表情识别、情绪及人际欺骗有着卓越的研究与洞察。本剧的剧情中,大学教师海伦邀请莱特曼为研究生研讨班进行演讲。演讲中,大学生马丁·沃克对莱特曼的理论表示异议,面对挑战,一向骄傲的莱特曼索性现场炫技,他给马丁·沃克10张相片,让他任选一张,然后描述此相片,真实撒谎皆可,莱特曼通过解读他的微表情判断他说的是真话抑或是假话。莱特曼声称:“我读你像读书一样容易。”
测试开始,马丁挑出一张相片,开始描述:“一个漂亮姑娘,差不多上大学的年纪,梳马尾,金发,大眼睛,浅粉色衬衫。”莱特曼求证马丁的性取向:“你喜欢女人吗?马丁?”“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马丁回答。“既然如此,你说的都是屁话。因为不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绝对不喜欢。”莱特曼果断地说。
马丁向大家亮出手中相片,相片内容居然正如他所描述。显然,莱特曼判断错了。
马丁再次抽出一张相片:“一个绑在椅子上的男人,浑身湿透,被电线绑得严严实实,启动汽车打火的那种电线。”莱特曼看着他的表情,然后说:“胡说八道。”马丁再一次笑了,展示手中的相片,他仍然说了实话。
台下听演讲的学生们开始嘈杂起来,无疑,在他们看来,莱特曼的一再出错真的属于“现丑”了。
然而,莱特曼依然镇定,似乎并不为此觉得难堪。他丝毫没有怀疑自己的判断:他坚信马丁看第一张相片时微表情是“嫌恶”,而描述第二张相片时微表情是“兴奋”。于是,他意识到:马丁·沃克是个心理变态者,极可能也是个潜在的变态杀人狂。
心理变态
变态是指持续地偏离常态。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
马丁·沃克的原型为著名的“校园杀手”泰德·邦迪,是美国一名活跃于1973年至1978年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学业有成,样貌英俊,谈吐风趣,职业优越,而他的行为举止更像是个模范公民,甚至是英雄,他追逐抢包劫匪,救起溺水孩童,甚至在强暴危机中心担任义工。但在泰德·邦迪的内心深处,却住了一头恶魔。在他将身边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时,内心也愈发充满犯罪的冲动。他最喜欢潜入校园杀掉女学生,又或者以他的魅力邀请女学生外出游玩,再加以杀害。通常,邦迪会棒击受害人,而后再将其勒死。他还曾有过强奸与恋尸行为。被捕后,邦迪完全否认自己的罪行,直到十多年后,才承认自己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最终,他于1989年在佛罗里达州的电椅上执行死刑。
心理变态者是不是天生就与常人不同?是什么让他们成为杀人狂魔?科学家将利用现代科学,特别是脑部造影技术揭示变态杀手的邪恶成因。
心理变态者的特征
*无情
一个人怎么会毫无因果地凌虐并杀害另一个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人们常用冷酷无情来描述那些邪恶的人、邪恶的行为。事实上,科学研究似乎恰好证明:心理变态者与正常人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别,这使得他们天然缺乏同理心,是名副其实的“冷酷无情”。
耶鲁大学的凯特·基尔博士欲了解心理变态者的神经回路能否有效地处理讯息,于是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测试用来评量人如何体验情绪。他从社区招募受试者,从刚出狱者到学生志愿者都有,他在受试者身上接上脑波器,记录受试者在处理不同讯息时的脑部活动。受试者观察电脑荧屏上闪动的字,有真的字和假造出的字,要求受试者在看到假字出现时按下按钮。表面上这是个简单的辨识真假字和计算反应能力的测试,但实际上基尔博士别有用意:荧屏上闪动的字有些带有情绪,正向的字眼包括:朋友、爱等;负向字眼包括:痛苦、重伤害、杀害……
基尔博士以功能核磁共振造影技术作为额外辅助,借助测试解码受试者的情绪变化,探测出心理变态者的脑部如何处理讯息,结果发现变态者处理讯息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同。
大多数人的情绪调控都是在中前额叶皮质处理,于是,相对应他们所读到的屏幕上正向或负向的字词,这个区域有活跃的反应;但变态者脑部此区的反应异常,和正常人相比,变态者此区域较不活跃,这意味着心理变态者虽然在了解字面意义,但却无法了解其深层的情绪意义。就如听一首歌,他们知道歌词却不懂音乐,这种情绪的缺失使得心理变态者外表一派镇定,对身旁人的情绪漠然视之,无动于衷。
若让泰德·邦迪接受测试,尤其是让他看带有少量或大量情绪的字眼,他可能会显现出毫无变化的模式,因为他们和一般人不同,不会把字眼和情绪做联结。心理变态者活在与人们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很难与人产生情感联结。当一个正常人试图攻击他人时,若被害人哀求:“请不要伤害我,不要伤害我。”大部分人都会停下来不再攻击。但精神病患处理这种讯息的方式不同。所以他们还是会继续下手。
无情令心理变态者冷酷,漠视他人的痛苦,然而,若旷日持久地虐杀他人,并以此为乐,仅仅无情是不够的,还要无惧。
*无惧
蜜雪儿·方在南加州大学研究变态者,测试他们对恐惧的反应。
实验将电极贴在受试者身上测量心跳数和流汗率,受试者贴上电极后,方博士就要设法创造焦虑情境,对大多数人而言,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本身就会引发焦虑,先放置一台屏幕作为计时器,从12倒数至0,此时研究人员会监测受试者的心跳和流汗率,受试者被告知倒数结束时就会听到刺耳的噪音,比如用力刮黑板,让大多数人感觉恐惧的不只是事件,还有对事件的预期,你知道倒数结束时噪音就会出现,人就会感到焦虑,皮肤传导性上升,开始流汗,感到紧张,普通人会流汗,但精神病患不会,这对他们影响不大,没那么会流汗或感到焦虑。 这项研究对大量受试者重复过无数次,所以资料的一致性很高,含义也耐人寻味。说到惨绝人寰的罪案,你的第一念头也许是:怎么可能有人对别人做出这种事情,但若想想实验得到的结果,就可以解释了。
南加大另一位教授安德·瑞恩将此研究再向前推进了一步:不同于受测者等候噪音,他让他们等候更难受的情境,受测者被突然告知他们将要准备两分钟的演讲,说出做过的最糟的事。为了增加焦虑,还告诉他们会将过程录像。
显然这是会让你焦虑的情境,要去想自己曾做过的最糟糕的事,尴尬、羞愧及罪恶感,这些都是心理变态者缺乏的二级情绪。大多数受试者都会心跳加快并大量流汗,但心理变态者却不受影响。
无情 无惧,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变态者天生就与常人不一样,他们真的就是冷血动物。然而,冷血并不代表嗜血。大致每一百人中会有一人属于心理变态者,但是,成为变态杀人狂的却是极少数人。事实上,变态杀人狂并不仅仅是心理变态者,还同时患有人格障碍,具有严重的反社会人格或偏执型人格。
人格障碍
人格或称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是以明显的猜疑或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视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
1993年,一名持枪者在长岛通勤列车上开火,造成6人死亡,19人受伤。凶手科林·佛吉森是一名牙买加移民。事业上郁郁不得志的佛吉森偏执地认为,由于他是黑人,整个社会都在共谋对抗他,并坚信政府在他脑中植入芯片,于是,他必须反击敌人,保护自己。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
恶名彰昭的BTK杀手,在1974年到1991年间,残忍地虐杀10名威契塔邻居。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为英文“捆绑,折磨,杀害”的缩写;20多年里,美国卡车喷漆工加里·里奇韦涉嫌杀害近50名妇女,将她们抛尸于美国西雅图南郊的格林河流域,人称“绿河杀手”。被捕后,经过与警方长达两年的较量,他终于低头认罪;米拉·亨德利与男友伊恩·布拉迪被共称为“沼泽杀手”。他们残忍地折磨、杀害了五名10-17岁的少年,并在被害人的坟上野餐。
心理变态 人格障碍 刺激事件
这是一个危险的配方,心理变态像把装满子弹的枪,人格障碍把子弹推上膛并拉开了保险,于是,只待某个刺激事件扣下扳机,子弹就会射出。
对泰德·邦迪而言,刺激因素是结婚对象的退出;对加里·里奇韦而言,刺激因素是妓女对他进行服务时不小心伤了他;对人民圣殿教的教主吉姆·琼斯而言,刺激因素是官方的介入……
我们不是莱特曼,无法从他人的脸上读出真相,但幸好我们能够借助于科学研究,一层层地剖出变态杀人狂的邪恶真相。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