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现分别就各自发展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展望
1. 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2. 土木工程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改革开放后,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现分别就各自发展对其进行阐述。
2.1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建筑取得的举足轻重的进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由单纯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筒体结构等体系向巨型结构、转换层结构、悬挑结构及高层大跨框架结构等体系发展。20世纪80年初建成的上海色织四厂工程是国内最早、最有影响的大跨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为6层,双跨,每跨20m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距7.2m,解决了“布机上楼”问题,推动了纺织厂房向多层方向的发展。 前几年,中国建成了不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屋盖单层建筑,跨度最大的达30m,并编制有国家标准图。因为它是一种预制的薄壁空间结构,又是直线预应力筋,所以,理论上是很经济的。中国很大部分空间建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钢结构,尤其以网架结构和网壳结构最多。如,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都是大跨度网架结构;而天津体育馆采用了双层球形网壳结构,直径达135m。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各地纷纷建造展览中心等大型大跨建筑。从而,巨型空间曲线形钢(桁架、拱)屋盖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2.2公路隧道工程发展。
我国最早的交通隧道始于公元66年建成的陕西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建国后,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2.5公里。60至70年代,我国在干线公路开始修建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很低。80年代后期,我国才真正开始兴建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隧道。90年代开通的成渝高速公路的中梁山隧道、缙云山隧道,把我国公路隧道單洞长度提高到 3 000 m 以上,并在处理通风、塌方、瓦斯、地下水和营运管理与交通监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今后修建山岭长大公路隧道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90 代末,通车的四川省川藏公路上二郎山隧道(长 4160m)、四川广安地区华蓥山公路隧道(长 4634Km)、云南楚大高速公路的九顶山隧道(长3204m)开创了我国山岭长大隧道的建设史;广州珠江沙面水下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和上海穿越黄浦江江底隧道(长度超过 3000 m)标志着我国水下沉埋隧道修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重庆铁山坪路隧道双线(全长 5 424 m )、北京至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谭峪沟隧道、 重庆市川黔公路的真武山隧道;辽宁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 (亚洲最宽的四车道公路隧道)等 ,应当说,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3岩土工程领域。
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岩土工程领域研究以地方为准,各地区土类别不同,研究方法各异。而在传统的研究方面,如土体本构模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3. 土木工程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4. 结论
本文在简单回顾土木工程发展的基础了,分别对高层建筑结构、公路隧道及岩土工程领域发展进行了阐述,并就土木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 (英)斯科特(Scott,J.S.)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土木工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科学出版社.
[3]龚晓南. 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展望
1. 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2. 土木工程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土木工程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土木工程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改革开放后,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现分别就各自发展对其进行阐述。
2.1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建筑取得的举足轻重的进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由单纯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筒体结构等体系向巨型结构、转换层结构、悬挑结构及高层大跨框架结构等体系发展。20世纪80年初建成的上海色织四厂工程是国内最早、最有影响的大跨多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为6层,双跨,每跨20m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距7.2m,解决了“布机上楼”问题,推动了纺织厂房向多层方向的发展。 前几年,中国建成了不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马鞍形壳板屋盖单层建筑,跨度最大的达30m,并编制有国家标准图。因为它是一种预制的薄壁空间结构,又是直线预应力筋,所以,理论上是很经济的。中国很大部分空间建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钢结构,尤其以网架结构和网壳结构最多。如,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都是大跨度网架结构;而天津体育馆采用了双层球形网壳结构,直径达135m。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各地纷纷建造展览中心等大型大跨建筑。从而,巨型空间曲线形钢(桁架、拱)屋盖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2.2公路隧道工程发展。
我国最早的交通隧道始于公元66年建成的陕西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建国后,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2.5公里。60至70年代,我国在干线公路开始修建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很低。80年代后期,我国才真正开始兴建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隧道。90年代开通的成渝高速公路的中梁山隧道、缙云山隧道,把我国公路隧道單洞长度提高到 3 000 m 以上,并在处理通风、塌方、瓦斯、地下水和营运管理与交通监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今后修建山岭长大公路隧道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90 代末,通车的四川省川藏公路上二郎山隧道(长 4160m)、四川广安地区华蓥山公路隧道(长 4634Km)、云南楚大高速公路的九顶山隧道(长3204m)开创了我国山岭长大隧道的建设史;广州珠江沙面水下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和上海穿越黄浦江江底隧道(长度超过 3000 m)标志着我国水下沉埋隧道修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重庆铁山坪路隧道双线(全长 5 424 m )、北京至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谭峪沟隧道、 重庆市川黔公路的真武山隧道;辽宁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 (亚洲最宽的四车道公路隧道)等 ,应当说,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3岩土工程领域。
我国地域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以土为例,软粘土、黄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有机质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昆明等地。人们已经发现上海粘土、湛江粘土和昆明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以往人们对岩土材料的共性、或者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而对其个性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少。岩土工程领域研究以地方为准,各地区土类别不同,研究方法各异。而在传统的研究方面,如土体本构模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3. 土木工程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4. 结论
本文在简单回顾土木工程发展的基础了,分别对高层建筑结构、公路隧道及岩土工程领域发展进行了阐述,并就土木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 (英)斯科特(Scott,J.S.)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土木工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科学出版社.
[3]龚晓南. 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