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虽然实行多年,但一些教师由于思维惯性等缘故,给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老化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视野狭隘单一,五、沿用旧的思维方式。这些情况显然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课程改期的前提教师观念的改变、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更新。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关键词:语文教育;改革;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56-01
一、教育教学观念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原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通过加强学习增加或扩充新的知识结构
(一)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即“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亟待改变。
(二)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三)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钻研、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一)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二)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三)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四)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思维方式应兼容并蓄且不断拓宽视野视角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前些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五、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横向分析法与纵向剖析法。
(二)强化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应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象思维是驾着浮想联翩的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的,这是创造的开始。联想包括联想的方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又分三种:1、推测想象,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2、融合想象,重新融合成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抒情想象,是借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想象。
(三)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
1、直觉思维,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其思维中常有灵感因素,比如有时感到脑子特别灵、特别聪明,这时就有灵感因素。我们对灵感因素不能扼杀,而要努力开发,以便发展到创造。要重视积累知识材料,“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苦心追求灵感突破;还有及时捕捉灵感,因为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争取灵感的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育;改革;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56-01
一、教育教学观念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原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理念是: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通过加强学习增加或扩充新的知识结构
(一)全面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即“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亟待改变。
(二)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三)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钻研、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一)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二)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三)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四)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思维方式应兼容并蓄且不断拓宽视野视角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前些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五、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横向分析法与纵向剖析法。
(二)强化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和联想。应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象思维是驾着浮想联翩的宇宙飞船去遨游太空的,这是创造的开始。联想包括联想的方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又分三种:1、推测想象,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现象;2、融合想象,重新融合成全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抒情想象,是借事物抒发自己情怀的想象。
(三)教师要学习研究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潜意识。
1、直觉思维,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认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其思维中常有灵感因素,比如有时感到脑子特别灵、特别聪明,这时就有灵感因素。我们对灵感因素不能扼杀,而要努力开发,以便发展到创造。要重视积累知识材料,“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苦心追求灵感突破;还有及时捕捉灵感,因为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争取灵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