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晚年在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因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所以他一直在穷困中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没有失掉自己的风骨。
当地有个前清遗老,叫杨鲁丞,在地方上有些名望,对经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死后留下了一些遗稿。陈独秀到江津后,曾对杨鲁丞的文章做过评论。杨鲁丞的孙子杨庆馀听说后,便跑了几十里路来见陈独秀,请其帮助校正杨鲁丞的《群经大义》和《杨氏厄林》两部书稿,并许诺付给一定的酬金。陈独秀答应了,并很快将两部书稿校对完毕。
杨庆馀又将杨鲁丞的其他遗稿交给陈独秀,请陈独秀继续为其整理、校正,并请陈独秀为其写序以供出版时用。陈独秀看完遗稿后,感觉没什么价值,就对杨庆馀说:“你祖父另外的手稿我全部认真看过了,多系重复古人学说而已,创见太少了,不值费心,所以,我不想再整理、校正了。”遭到拒绝后,杨庆馀还不死心,便请和陈独秀有师生名分的龚灿滨帮忙劝说。但陈独秀却不为所动,他对龚灿滨说:“你看看,这就是杨鲁丞所有遗稿中的两本。《群经大义》很多是转述前人注疏的,创见不及你们四川的廖季平;《杨氏厄林》评介诸子,则远逊于胡适之。拿这样的东西让我写序,我虽是食人俸禄,当忠人之事,但实在下不了笔啊!”
著名教育家马君武的书法瘦挺苍劲、自创一格、极有个性,因此求他写字的人特别多。在他任大夏大学校长时,有位著名国学专家要出版一本题为《待焚诗稿》的诗集,想请马君武为这本书题个书名。这位专家国学方面的造诣虽然很深,但诗写得却不怎么样。马君武拿到诗集后,翻看了一遍,发现就是一堆陈腔滥调,毫无新意可言,便直言不讳地对来者说:“什么‘待焚诗稿’,焚了去吧。无病呻吟,颓丧!”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对方,弄得来者非常下不来台。
两位学者的拒绝,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是内心真性情的一种体现。陈独秀在生活那么艰难的困境中,没有向酬金低头,而是坚守学术规则,坚决不写吹捧之作,是一种难得的风骨;求马君武题写书名的是一位知名学者,而且只是要求为诗集题写一个书名而已,并不涉及对书的内容的评价问题,但马君武却因为对方的诗集写得太烂而拒绝为其题写。
两位学者的拒绝,是有个性的拒绝。这种拒绝虽然有些不通情理,但无疑是一种可貴的坚守,值得我辈学习!
责任编辑:魏晔玲
当地有个前清遗老,叫杨鲁丞,在地方上有些名望,对经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死后留下了一些遗稿。陈独秀到江津后,曾对杨鲁丞的文章做过评论。杨鲁丞的孙子杨庆馀听说后,便跑了几十里路来见陈独秀,请其帮助校正杨鲁丞的《群经大义》和《杨氏厄林》两部书稿,并许诺付给一定的酬金。陈独秀答应了,并很快将两部书稿校对完毕。
杨庆馀又将杨鲁丞的其他遗稿交给陈独秀,请陈独秀继续为其整理、校正,并请陈独秀为其写序以供出版时用。陈独秀看完遗稿后,感觉没什么价值,就对杨庆馀说:“你祖父另外的手稿我全部认真看过了,多系重复古人学说而已,创见太少了,不值费心,所以,我不想再整理、校正了。”遭到拒绝后,杨庆馀还不死心,便请和陈独秀有师生名分的龚灿滨帮忙劝说。但陈独秀却不为所动,他对龚灿滨说:“你看看,这就是杨鲁丞所有遗稿中的两本。《群经大义》很多是转述前人注疏的,创见不及你们四川的廖季平;《杨氏厄林》评介诸子,则远逊于胡适之。拿这样的东西让我写序,我虽是食人俸禄,当忠人之事,但实在下不了笔啊!”
著名教育家马君武的书法瘦挺苍劲、自创一格、极有个性,因此求他写字的人特别多。在他任大夏大学校长时,有位著名国学专家要出版一本题为《待焚诗稿》的诗集,想请马君武为这本书题个书名。这位专家国学方面的造诣虽然很深,但诗写得却不怎么样。马君武拿到诗集后,翻看了一遍,发现就是一堆陈腔滥调,毫无新意可言,便直言不讳地对来者说:“什么‘待焚诗稿’,焚了去吧。无病呻吟,颓丧!”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对方,弄得来者非常下不来台。
两位学者的拒绝,看似不合情理,其实是内心真性情的一种体现。陈独秀在生活那么艰难的困境中,没有向酬金低头,而是坚守学术规则,坚决不写吹捧之作,是一种难得的风骨;求马君武题写书名的是一位知名学者,而且只是要求为诗集题写一个书名而已,并不涉及对书的内容的评价问题,但马君武却因为对方的诗集写得太烂而拒绝为其题写。
两位学者的拒绝,是有个性的拒绝。这种拒绝虽然有些不通情理,但无疑是一种可貴的坚守,值得我辈学习!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