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马甲在飞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研究方向的原因,有一段时间,专注于诗人拜伦的我对“拜”字产生了过敏。那时举凡见到“拜堂”、“拜拜”乃至“拜码头”这样的字眼,我都会以为发现了拜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而心头一阵喜悦。现在,虽然敏感期已经过去,但“拜伦”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还是比别的英雄豪杰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以至于凡是出现了“拜伦”字样的图书资料,总是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收入囊中。所以,前不久的某月某日,当我在某书店发现一本封面上赫然出现了拜伦大名的印刷品时,就像饥饿的人看到了面包,目光炯炯浑身打颤地扑上前去。
  然而,当天晚上,当我正襟危坐在桌前灯下,捧出这本《经典珍藏版·图说名人:拜伦》(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庄重开读时,我马上就失望了:这是一位换了马甲的故人。
  出版社、主编、目录、正文……卖枷的!多么熟悉的一页页、一行行啊。无须太多工夫,我在自家的书堆中找到了一本“图说名人”丛书之《震撼心灵的诗人拜伦》(晓树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我以高度负责的责任编辑的劲头,将两本书从头到尾义务校对了一遍。最后不得不深感佩服地作出结论:这两本书完全做到了“零差错”,连一个标点的失误也没有发生。由此也可以确认,2011版“经典珍藏版·图说名人”拜伦先生是2009版“图说名人”老朋友的再现。
  其实,要检举2011版与2009版的雷同点还不如揭发两者的不同点来得更便当,因为完成后一项工作一只手的指头都嫌多:两者的区别无外乎就是出版年份“刷新”了,书皮改头换面了,当然根本的变化还是该“经典”换了马甲后小样儿就嗖地升值了——两年前的18元身价变成了今天的23.8元了!最后值得强调的区别是,更珍贵的“珍藏版”185个页码,而比较不那么珍贵的“非珍藏版”是192个页码——这也好理解,不浓缩一下怎么珍藏呢?珍藏版大约从来就不是以量取胜的吧。
  失望与失意之间,我的相关记忆慢慢清晰起来。我想,这还不是我与这位穿中国马甲的诗人朋友的第一次邂逅。同样是2009年,曾有一本“图解天下名人丛书”之《拜伦》(“本丛书编委会”编,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84页,23.8元)在广州深情出版,与北京的“图说名人”版《拜伦》一时成遥相呼应之势。两本书从目录到正文,从资料链接(哦,这一点还是有区别的,广东版将“资料链接”中有关文史知识的部分称为“知识链接”)到插图照片均无异常。
  记忆还告诉我,似乎在更早些的时候我还碰到过这位朋友。是的,早在“名人伟人传记全集”(台北:名人出版社,梁实秋主编)中,我就荣幸地与他相遇(《拜伦》,马尚德著,林丽雪译,无出版年份)。咱们大陆的这三本“马甲秀”式的《拜伦》的面目,与海峡对岸的朋友们编译自美国传记作家马尚德同名传记的《拜伦》相似度之高,也近乎“拷贝”了。
  这里试以四书(实际是两书,因为如果说北京的“2009版”、“2011版”及广东的“2009版”不是一个版实在是昧良心)的开头及目录为例。
  首先看广东2009版及北京2009版、2011版的正文开头(为避免偶然性,特选连续的两段,其实如果不是担心编辑先生嫌作者动机不纯,就是将正文全文照登也不会得出别的结论)及目录:
  (1)开头两段
  乔治·戈登·拜伦六世的父母系来自英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贵族家庭。虽然,他跟别人提起过他的母亲是苏格兰王詹姆斯一世的后裔,但是,观其一斑,似乎他的父系祖先对他较具影,响力。
  在“征服者威廉”时代,拜伦家族可能是英国北方的大地主,不过,知名度不高;一直到祖先当中有一位叫约翰·拜伦的男爵,从亨利八世那里领受到一块风景优美,位于诺亭汉什尔,叫做纽斯德修院的土地后,其声望才与日俱增。
  (2)目录
  初露锋芒(贵族家世母子相依为命年轻的爵爷中学时代剑桥的大学生)
  文学界新贵(向往东方《哈洛王孙游记》对东方人的看法回到英国盛名之累)
  为情所累(姐姐奥古斯塔与安娜贝拉的婚姻)
  站在文学的巅峰(再度踏上旅途威尼斯上行运河上的唐璜新情人泰莉莎比萨的文艺圈雪莱之死热那亚的生活)
  荣誉之重(重返希腊麦索隆基的救星自由民主的战士)
  拜伦年表
  下面是台湾版《拜伦》(实际上属于编译)开头及目录:
  (1)开头两段
  乔治·戈登·拜伦六世的父母系来自英国最浪漫、最富有色彩的贵族家庭。虽然,他跟别人提起过他的母亲是苏格兰王詹姆斯一世的后裔,但是,观其一斑,似乎他的父系祖先对他较具影响力。
  在“征服者威廉”时代,拜伦家族可能是英国北方的大地主,不过,知名度不高;一直到祖先当中有一位叫约翰·拜伦的爵士,从亨利八世那里领受到一块位于诺亭汉什尔,风景优美,叫做纽斯德修院的土地后,其声望才日增。
  (2)目录
  家世童年年轻的爵爷中学时代剑桥的大学生向往东方的年轻诗人“哈洛王孙游记”拜伦眼中的东方归乡盛名之累奥古斯塔错误的婚姻再度踏上旅途威尼斯之行运河上的唐璜新情人比萨的文艺圈雪莱之死热那亚的生活重返希腊麦索隆基的救星为希腊而死后记年谱
  由于成书风格完全一致,我们就不再浪费篇幅多举例了。好在现在要找到这些书也不是很难,如果读者朋友有兴趣,可以找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仅由此片段读者也可知,尽管中国大陆“拜伦”出版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懒到连“哈洛王孙游记”、诺亭汉什尔、纽斯德修院之类都没有改成中国大陆习惯说法“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诺丁汉郡、纽斯台德寺院等等,而本人仍不说前者纯粹地“抄袭”,是因为“严谨”的前者还是作了些词序调整、字词增删的工作的。更何况,前者毕竟还增加了“知识链接”的环节,虽然其具体内容同样离“原创”十万八千里,但也总算是拥有了创意方面的部分自主知识产权了。
  上述拜伦传记的食物链条到此就比较完整了:美国马尚德《拜伦传》——台北名人出版社“名人伟人传记全集”之林丽雪编译《拜伦》——2009年版中国画报社《拜伦》及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拜伦》——2011年版中国画报社《拜伦》。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链条的上端是否还有更原始的源头,下端是否还有裹着新马甲的拜伦们在把这根链条欢腾地延伸?
  拜伦在这种图书出版界“换马甲”的把戏中似乎一向都很有人缘,特别是在一些不绝如缕的“丛书”、“书系”中,幸运的拜伦先生就经常被目光敏锐的策划人员选中出任游戏主角。例如,除上文所举,笔者还看到,在“世界名人青少年时代大系”之“文学家的青少年时代”中露了一把脸之后的《拜伦》(寇鹏程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997年又以《拜伦的青少年时代》(“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系列丛书”之“文学家卷”)为题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两书目录一样,仅正文略有文字上的调整。类似的情形还有王捷编著的《拜伦》(世界巨人传记丛书·文学家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该小册子后来又与文融编著的《雪莱》合为一书以《拜伦雪莱》合传的形式收入“世界巨人百传”(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一个时期以来,市场利益的冲动让图书出版市场颇为光怪陆离,冠冕堂皇的宣传常常忽悠得读者无法捂紧自己的钱包。一些文化商人打着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修身励志的旗号,甚至拉来一些不明真相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作号召,将一些本来就粗制滥造的所谓名人传记或来历还算根红苗正的传记名著变换着马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忽悠那些一心向学、努力向上的社会良民(尤其是祖国的花朵们)。浪费资源不打紧,耽误读者没关系,只要经济效益上去了就万事大吉。马甲乱飞而学术性、原创性和生动个性严重不足的孪生《拜伦》只是诸多乱象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笔者相信对此心知肚明者未必不多,只可惜罕有仗义执言站出来勇扒马甲的罢了。
  在同属拜伦那个时代的1830年,雨果的浪漫主义诗剧《艾那尼》在古典主义的堡垒法兰西剧院上演,面对着头戴假发的保守派不甘失败的嘘声和起哄,“顽皮的孩子”、年轻气盛的戈蒂耶身穿红马甲,和同窗好友、当时同为浪漫主义粉丝的奈瓦尔一道毫不示弱地与古典派短兵相接、针锋相对,捍卫了演出的顺利进行,“艾那尼之役”实质上成为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勇敢的戈蒂耶和他那件鲜艳的马甲如今已化作了历史的云烟,不过任戈蒂耶们想象力超凡,恐怕也料想不到100多年后,一种“变形记”意味的马甲在中国却大行其道,被肆无忌惮地套在了他的诗坛前辈身上吧!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 李君)
其他文献
10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通知》的宣传推广和落实工作。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巡视员张拥军、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出席会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主持座谈会,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宣读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等行业协会
期刊
陈嘉仁,1952年1月1日生于台湾彰化县溪州乡。一位用水墨方式表现台湾社会现象的农村少年;一位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画坛中崛起的极富传奇性、争议性的青年艺术造梦者与艺术补习班经营者;一位将一生奉献给艺术教育及艺术创作的教育家与艺术家;一位身患两种癌症却仍每天固定到画室教画,一年内完成200多件艺术作品的斗士;一位通过成千上万模糊的监视器画面,为警方画出歹徒特征,为社会正义默默付出,不求名利回报的
期刊
1  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学者贾克·阿达利(JacquesAttali)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书中提出了一个颇值得人们思考,但是又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声音在现代政治中的独特意义和声音本身的意识形态内涵。阿达利把看起来只具有生理和心理意义的“声音”,变成了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声音。在这一副社会学的耳朵里面,我们能听到社会和历史轰轰隆隆发生变迁的状况,也能够感受到声音如何被
期刊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
期刊
宋代经济史稿  王棣著,长春出版社,2001  包括经济史在内的某一专门历史的研究,都毫无疑问地要涉及史学和相关学科的融合,尤其是走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路径之后,传统史学与诸多现代学科的理论方法都相隔愈来愈远;这就使得某一专门史的研究面临着学科交叉带来理论与方法的困境:任何简单的移用都可能造成双面的硬伤。中国经济史研究也是如此。近期重读王棣先生撰写的《宋代经济史稿》(2001年由长春出版社出
期刊
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终,包括国家在内的组织实体也一样有兴衰,这是决然不会避免的。许倬云先生在本书中提到过两本书,其一是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其二是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这两本书虽然只在本书的后面才出现,但事实上它们让许先生对自己的这部著作有了内核和轴心,那就是对于大国兴衰的经验看法进行提炼和浓缩,整理出广博的智慧。《大国霸业的兴废》其实就是以中国为主线所进行的思考,许倬云先生其实就
期刊
龙居景观:中国人的空间艺术  中野美代子著,吴念圣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很多人都爬过大江南北的名山,但恐怕少有人会在登攀途中陡生疑惑:中国人为什么要造石级到山顶?观赏山水画的专家学者或美术爱好者,也大都不曾注意一个事实:中国山水画为什么没有地平线?这样两个幼稚的问题,却困扰着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长期思考的结果就是她写成的《龙居景观:中国人的空间艺术》。该书充分利用古今中西各种材料,取纸上
期刊
“数年前研究之初,我访问了肇庆,耶稣会在华第一个寓所所在地,利玛窦在此度过不愉快的七年。利玛窦及其同伴居住在崇僖塔附近的一所房屋里,濒临西江,东门之外;他对广东话一窍不通,传教成绩马马虎虎。我游历了每个名胜古迹,在至今依然环绕着肇庆老城的城墙上漫步,搜寻利玛窦的痕迹,但一无所获。在肇庆最大的新华书店里,没有关于肇庆的历史书籍,更不用说有关这个著名传教士的书籍。利玛窦移居韶州后,肇庆这个美丽的城市似
期刊
与一般的电影不同,邪典电影不仅是被观看的影像,还是一种创造“看与被看”的革命行为的行动;其所引发的观影奇观、年度拜物教狂欢、小型政治暴动、“不健全人士”大游行……都显示了某种“电影原始主义”,某种与生俱来的迷狂,某种社会学意义上“仪式”的阈限性。  “cult film”是电影界的捣蛋分子。它指的是一些与众不同的、极度风格化的电影,在中国被称为“邪典电影”(《环球银幕画刊》2003年第6期)。对于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决心以“正常国家”身份在世界秩序当中寻求位置,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没有人声言放弃毛泽东时代的“一条线”观念或者“三个世界”理论,但也没有人予以力主,“自力更生”的强烈信念隐藏在表面上缄默的背后,其中投射出的强大威慑力量来自中国最悠久的历史智慧;不结盟运动仍然在冷战的巨大阴影下艰难求存,但对于这个阴影的淡化,中国和美国都有着清晰的评估和趋同的见解,听起来有些矛盾,不结盟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