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北方近海地区的植物造景手法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园林事业发展,植物造景所起的地位也变的日益重要,在北方近海地区这一特定环境进行植物造景,除遵守基本的园林设计要求外,还应因地制宜的考虑相应的环境条件,以创造优质的植物景观设计。
  【关键词】北方 近海地区 植物造景
  1.北方近海地区植物造景的特点
  中国北方近海地区主要包括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的沿海部分区域,处于亚欧大陆东部,以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为主导风向。 近海地区是指在滨海地区中距海较近,土壤与空气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类型,在植物配植中应首先考虑植物材料应适应盐碱环境需要;由于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强度全年分布不均匀,种植设计时还应考虑恰当的安排植物种植密度,合理的决定种植形式,在保证创造良好景观效果的同时,保证植物生长良好。
  2.北方近海地区植物造景常用植物材料
  2.1植物材料选用原则:由于近海地区土壤普遍含盐较大,从海上空气流中也含有盐碱成分,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应首先注重植物品种的抗土壤盐碱及抗空气盐碱的能力。只有在保证植物生长正常的基础上,植物造景的效果才有意义。
  2.2常用植物品种如下:龙柏、大叶女贞、黑松、蜀桧、侧柏、国槐、金丝垂柳、香花槐、绒毛白蜡、黄金槐、旱柳、红叶椿、速生杨、榆树、垂柳、火炬、构树等。
  3.北方近海地区植物造景的设计方法
  3.1地形塑造
  3.1.1微地形概念
  园林地形指一定范围内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3.1.2常用的微地形处理形式
  3.1.2.1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3.1.2.2街道绿地
  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3.1.2.3园路
  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3.2植物主体框架的确立
  3.2.1主体框架的意义
  在设计好的微地形基础上首先应进行乔木及大体量树种的设计,此类树种规定出整个种植设计的竖向空间框架,犹如人体的骨骼,起到了支撑整个景观的作用。
  3.2.2限制大乔木框架的条件
  大乔木的种植规格通常受到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两方面的限制。
  自然条件包括覆土厚度、覆土质量自然风的影响等。在一些有地下车库的小区往往因为规划时覆土深度不够而影响后期景观设计时无法应用较大规格的乔木。有时种植场地回填土下部为建筑垃圾,只有表层土为自然土壤,也不适宜种植过大规格的乔木。在一些自然风较大的位置,例如海滨广场或一些建筑间的风口出,种植乔木的高度越高则被风吹倒的风险也越大。
  3.23主体框架的设计方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长势良好的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选用性价比较高的规格进行设计。同一种乔木在自然式种植中应把规格拉开,几种高度规格搭配使用。在关键位置上,可选用珍贵树种进行点景,其种植高度及体量应根据观赏距离及周边环境合理制定。
  乔木作为植物组团的最高层,起着统领组团的作用,在做框架设计时应预见其相关的组团位置,体量等因素,从而使完成后的种植设计有着较好的组团空间分布关系及对比关系。
  3.3景观空间的形成
  在现代自然式园林中,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可不受任何几何图形的约束。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可通过成丛、成片的乔灌木相互隔离,使空间层次深邃,意味无穷。在规则式园林中则常用植物按几何图形划分空间,使空间显得整洁明朗,井井有条。其中绿篱在分隔空间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不同形式、高度的绿篱可以达到多样的空间分隔效果。
  园林植物通过树干、枝叶形成一种界面,限定一个空间,通过在界面的不同处疏密结合,添入透景效果形成围、透空间,人走其中,便会产生兴奋与愉悦的感觉。相邻空间之间呈半敞半合、半掩半映的状态,以及空间的连续和流通等,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一般地说,植物布局应讲究疏密错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树应栽的稀疏,树冠要高于或低于视线以保持透视线,使空间景观能够互相渗透。
  3.4色彩的应用
  植物的品种、习性都各不相同,在园林设计中常常用到的是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特殊建筑中也增加藤本植物。而在大部分植物的表現形态中,都以绿色为主,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基本以绿色为底色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实际情况,颜色还会有深浅和繁密程度的区别,所以在构思植物色彩的搭配时,要对于季节变化中植物色彩的变化作充分的思考,实现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的完整和变化。
  在设计植物色彩搭配的时候要考虑到色彩的视觉感官效果,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采取不同的色彩理念,掌握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浅色的植物给人以清爽、安静的感觉,而深色系的植物给人的视觉冲击感更强。比如夏季的时候,绿色更能给人以凉爽的感觉,不会让人觉得天气过于燥热。而在冬天的时候,黄色和红色能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同时,通过色彩合理的搭配和反差,往往能够起到眼前一亮的作用。
  色块的作用是在与提升园林设计的艺术感,它通过颜色的集中与分散,可有效的凸显设计的色彩效果,而随着种植工艺的改善,目前在色块设计中采用的树种也从以前的小型灌木,扩展到现在的乔木、亚乔木、灌木种类。树木的颜色区别和自身的高度差别,可以很好的的把握颜色的层次。充分的运用色块设计,也能提高园林的观赏性。
  结语:
  在北方近海地区进行景观设计工作,应优先考虑项目所在的地理环境条件及所能造成影响,在满足植物材料能够健康生长的基础上再进行植物景观效果的相关考虑,包括微地形塑造、主体框架的设立,植物空间的创造及色彩变化的考虑。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储亦婷,杨学军,唐东芹。从群落生活型结构探讨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22(2):176-180.
  [2]邹惠渝。园林植物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7
  [3]刘燕。园林花卉学[M]。背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43
其他文献
去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上涨迅猛,全球范围内逾一亿人因此陷入饥荒和赤贫,人数基本相当于国际社会过去5~10年间的减贫与发展成果.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3年来全球粮价累计上涨8
数字化设计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设计基础,CAD技术为数字化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它所创建的数字化设计具有3D效果,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可以将资源进行共享,将设
兴宁话的“驳”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拟从语法和词汇意义上对“驳”在兴宁地区的特殊用法作具体的描述和比较。通过梳理“驳”字的发展过程,说明兴宁话的“驳”是如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受影响的相关因素,并改善血常规的检验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_2013年110例门诊血液检测患者进行分析,并选用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观察患者静脉、末梢血
近年随着大范围的单点高密度数字地震采集的实施,物探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数字采集数据相应的处理技术,其中地震道室内组合是这些技术中重要的处理技术之一。通过对高信噪比水网
近年来,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品责任的相关问题,不仅是诉讼中当事人争执的焦点,也是法官关注的焦点.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应合理界
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危机事件处理等责任。伴随着该系列责任的履行,便是财政经费的支出。在现阶段政府公信力不断式微的背景下,增加财政透明度必将提升公众对政府部
正当举国欢庆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先生撰写了纪念我国粮食改革的专门文章.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粮食改革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坚韧攻关,
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冷却了延续数百年的士人对政权的热情,随着时局的动乱和儒学一尊局面的被打破,士人们开始借助玄学的思想来填充自己理想破灭的真空。他们在喟叹世事多艰
童年的我因体弱多病,母亲担心养不住,就按照乡间习俗,把我寄养给了村后飞来庵的何师太.其实,那时的飞来庵已不是名副其实的庵堂,而是变成了一所乡村小学校;何师太也迫于生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