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多样性演唱技巧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体裁中都蕴含了大量中国声乐演唱所需汲取的精髓和养分,这其中,尤以原生民歌及其“原生态唱法”为代表。多年来,笔者關注并致力于对我国各地原生民歌的搜集和挖掘,又因身为声乐表演博士理论导师,遂对“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意识到,如何将原生民歌艺术化、舞台化,使其更加富有生命活力,这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所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和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董华教授一道,共同编写了《高等院校声乐作品:中国声乐作品集》,以期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教材建设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关键词]声乐;原生民歌;原生态唱法;学院派唱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04-04
  声乐作为一门古老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悠久的地方都可追溯其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关于声乐演唱艺术,西方有大量文献对其进行阐述,这其中不仅仅集中在呼吸、发声、咬字、共鸣、音色、换声区等技术层面上的探讨,还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中的理论探讨,与此同时,还出版了诸多有关声乐演唱方面的教材,这对西洋声乐的教学与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厚历史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声乐艺术形式,进而决定了其内涵丰富的演唱技巧体系。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体裁中都蕴含了大量中国声乐演唱所需汲取的精髓和养分。这其中,尤以原生民歌及其“原生态唱法”为代表。
  一
  所谓原生民歌,是相对于那些有职业作曲家创作和改编的歌曲而言,又称为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口耳相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歌唱艺术。它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境,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愿望,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原生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文艺工作者开始了民歌搜集工作。20世纪50年代,又有一批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民歌的搜集和整理。真正全国性大规模开展的,当属1979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五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纂,这项工程持续了四十年,目前接近尾声。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流传在各地区、各民族中那些古老的民歌再一次受到关注,随即被逐渐挖掘和整理。随着各地非遗名录申报工作的广泛开展,随之涌现出一批以演唱这些民歌为擅长的民间歌手。
  这里“原生态唱法”中出现的“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来的。所谓“生态”就是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作为中国文化界的新生名词,“原生态”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文学评论》2001年第二期,其中有关于研究俄罗斯文学评论的《直面原生态 检视大流脉》一文。在随后的十几年中,“原生态”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媒体宣传、展演比赛和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从“原生态”一词由出现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的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这一生产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原生态”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它是一种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者抛弃的民俗文化。[2]
  那么,原生民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它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代文人创作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原生民歌创作过程呈现集体性。原生民歌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个人的创作活动完全被淹没在集体中,它们有的是在集体场合中的许多人的即兴创作,有的是在个人创作出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其他人修改、丰富、完善。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功用和审美需求,为他们所喜爱并接受,他们就适时地歌唱,并且在传唱中不断地加进自身的创造性劳动。
  第二,原生民歌的情绪表达最具有真实性。口传心授是学唱原生民歌的渠道,生活环境是原生民歌风格形成的土壤。明人冯梦龙说:“世上但有假诗文而无假民歌。”这一语道破了天机,原生民歌魅力无穷,其魅力和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真实性”。无论是它的文学内涵,还是歌唱表达,都体现了真实、真心、真意、真情。这恰恰是声乐演唱者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宝贵品格。
  第三,原生民歌传播方式为口头性。大部分的民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行为被传承和传播的。这其中,要么是师徒间的口头传授、内心领会;要么是受生活环境熏陶的耳濡目染;要么是家族中长辈们的影响口授。直至今日,口传心授仍然是民间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同时,它也是学校音乐教育中书面传承的必要补充。
  第四,原生民歌音乐曲调和内容具有易变性。这种易变性包括:地域性变化、实局性变化、审美性变化、即兴性变化。一首旋律流传到了另外的地方,受当地生活习俗影响,结合当地方言土语就会发生地域性变化。一首旋律相对固定的曲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唱述了不同的题材内容,就会发生时局性变异。而同样一首旋律,由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不同歌者,抑或是不同地区、不同歌者来演唱,由于不同歌者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发生审美性变化和即兴创作中的变化。
  原生民歌与改编、创作歌曲有所不同。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改编和创作歌曲都有明确的署名作者。另外,改编民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经过改编的民歌与原生民歌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混为一谈。同时,创作歌曲的词与曲一般都不会在流传中随意改变,相对原生民歌来说其词曲都比较固定。
  二
  2002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3]在浙江仙居,与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当时,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市、直辖市的70名歌手以长江为界,以“有一种声音,能穿越五十六个民族”为主题,集中国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之精华而对擂比赛,曲目分为田歌、山歌、号子、渔歌、小调等原生民歌。[4]2003年11月,原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了“西部民歌大赛”,提出了“原生态唱法”这一概念,在当时引起轰动。先是音乐界的作曲家们,为多年来没能有机会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里,听到如此丰富、动听的富有浓郁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歌而激动。紧接着,是声乐界的歌唱家和普通的老百姓们,为民间歌手那种各具特色“原汁原味”的嗓音、难以捉摸的用嗓技巧,以及自然、真诚、富有个性的歌唱表现力而震撼。2004年8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在北京又主办了“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大型公益演唱会”。自此以后,“原生态民歌”的字眼,被各大媒体和音乐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引用,有关“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保护”等话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央电视台品牌赛事“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自2006年开始,连续三届在原有比赛分组基础上,又增设了“原生态组”。此举不仅使“原生态民歌”得到了推介,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歌手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通过那几年密集的展演、赛事活动,引起了人们对原生民歌唱法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原生态唱法”一词频繁出现,不仅仅成为大街小巷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也同时成为学术界中声乐专业和音乐学理论专业这两大学术阵营在学理层面进行探讨的焦点话题[5]。   人们探讨的“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呢?
  第一,两种唱法演唱的主体不同。原生民歌的演唱主体是民间艺人,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牧区、山区、沿海(江),从事着农、牧、渔、猎(过去有从事)、手工等生产劳动;学院派唱法的演唱主体大都是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专业院团的专业歌唱演员,他们大都以歌唱为职业。
  第二,两种唱法演唱的环境不同。原生民歌是在山野、田间,以及面对江河、大川等自然环境中演唱的;学院派唱法是在院校课堂、专业舞台等人为环境中进行演唱。
  第三,两种唱法学习的渠道不同。原生态唱法主要通过民间自然传承获得,即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民俗仪式传承、民间班社传承等渠道;学院派唱法的习得主要在院校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而获得。
  第四,两种唱法学习的方式不同。两者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原生态唱法主要通过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来习得;学院派唱法除了在院校课堂上接受专业教师的口传心授、身手示范,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乐谱等进行学习。
  第五,两种演唱的审美追求不同。原生民歌的演唱追求的是风格,学院派唱法主要以技术为衡量标准;原生民歌采用地方方言或本民族语言演唱,学院派唱法在演唱语言上采用普通话演唱;原生态民歌不过多关注演唱方法的规范性,重在突出原汁原味和风格特点,而学院派唱法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借鉴西洋声乐中的气息、共鸣、腔体的发声优势,使传统民歌具有更富有魅力的听觉效果。
  第六,两种唱法的表演形式不同。原生民歌的演唱形式常常显得较为单一,是一种生活化的演唱形式,而学院派唱法的演唱更具有时代性,其表演形式和演唱方式更加多样化,有时为了突出演出效果,常常使用大型的伴舞,采用独唱、对唱、合唱等表演方式。
  三
  任何艺术形式或技术手段的传播,都是基于对一种文化理念的认同。对于每一位中国的职业歌唱家、声乐专业学习者来说,无论是“西洋声乐”学习者还是“中国声乐”的实践者,都首先要立足中国,唱好中国作品。只有把中国优秀的声乐传统文化与西方系统化的声乐技术训练相结合,才能够逐步让“中国声乐”的概念建立起来,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中国声乐”体系化、个性化、精益化、对象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原生态唱法”也好,“学院派唱法”也好,都是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更不能割裂的两個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我国原生民歌演唱中的用声技巧进行潜心分析、研究并进行技法训练,以及如何将“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相结合进行声乐教学实践及其理论探讨,是摆在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声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学术挑战,更是建设中国声乐学派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其一,这是由中国原生民歌的发展历史和深刻内涵所决定。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最为重视民歌。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原生民歌就没有中国的教育和文学,就没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作为一种文化,中国原生民歌从其发生之时就灌注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广大民众精神和情感的最直接、最本质、最坦率的表达。它由大众创造,在大众中传播,并为大众所利用,反过来又影响大众的生活,而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原生民歌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民歌所具有的中国气派、文化品格和形态特征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其他民间音乐。作为各类民间音乐的母体,中国原生民歌又与戏曲、说唱、器乐等其他民间音乐品种一道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以其多样化的体裁形式映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共同特质。中国原生民歌不仅属于中国,还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产。
  其二,是当代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诉求。当下,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已然形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追求。对于中国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来说,“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不存在谁要代替谁,或谁能代替谁;也不存在哪一种高雅、哪一种低俗,哪一种先进、哪一种落后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过:“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采用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当代中国声乐要走出一条新路,要在世界声乐舞台上成为一支独具艺术魅力的奇葩,避免声乐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和单一性,就要在充分吸收西洋唱法中各技术要素的同时予以创新发展,广博吸纳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的语言、方言及原生演唱方法,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声乐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
  其三,是中国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作为“双一流”学科——中国声乐的依托建设单位,中国音乐学院理应承担起中国声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毋庸置疑,随着西乐东渐,中国音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在声乐艺术领域中产生了大量新的体裁样式和表演形式,可以说新音乐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声乐艺术。不论是在中国音乐学院建院之初,还是改革开放复院招生以后,中国音乐学院在中国声乐体系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有效借鉴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和方法方面,以及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之精髓等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逐步建构了符合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规律以及人民大众审美心理的歌唱方法体系。尽管如此,围绕中国声乐艺术如何有效借鉴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和方法的同时,更好地汲取、继承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民间演唱之所长,进而加速推动与建构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现实课题。
  四
  习近平同志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此,针对“双一流”学科——中国声乐建设,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不能丢弃本源。以中国原生民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中国声乐学派建设的立足之本、根基所在。   基于上述思考,编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撰了这部《高等院校声乐作品:中国声乐作品集》。作品集以“地方性知识”为切入点,重点选入了占比一半以上数量的陕北民歌以及山西、青海等地民歌。旨在通过学生们对民歌的学习,在“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唱法”中间找到演唱中国民歌的合理路径和发声契合点,并将其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对其进行展示,用多样性的演唱技巧表现内涵丰富的地方民歌,以此来凸显演唱中国民歌所必须具有的区域性、艺术性、时代性、群众性,是一部专门用于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使用的教材。作品集中共收录了40首中国声乐作品,包括三类:第一类,原生民歌及根据原生民歌编创的地方民歌(28首);第二类,古诗词歌曲(3首);第三类,创作歌曲(9首)。其中,第一類中的作品主要以陕北民歌为主打,也同时收录了山西、青海等西部地区作品。这一类作品是在同名的原生民歌基础上改编加工而成,既保留了民歌原本的旋律节奏特征,唱词方言特征、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结构、发展了旋律。第二类中的作品是当代作曲家为古诗词而谱曲,虽收录的曲目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三类中的作品均为近年内国内知名词曲作家的创作作品,这些作品是经过大量的舞台演唱实践后筛选出来的。在每一首作品的后面,都配有教学演唱提示,提示内容包括曲目的人文背景知识介绍以及演唱该作品需要注意的发声技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作品集中收录的40首曲目的钢琴伴奏谱均为首次公开出版,全部为中国音乐学院2018级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叶王飞所编配。他针对目前市场上关于西北地区民歌的声乐教材曲目中,钢琴伴奏编配大都采用的是西方和声织体语言这一现状,而在本部教材里钢琴伴奏部分几乎全部采用的是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民族和声语汇。编配者通过两年多的课堂实践,经过与编者、与学生的合作与有效沟通,编配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并且适合广大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学习与使用。民歌部分的钢琴伴奏编配原则,考虑到西北民歌民间伴奏乐器基本以唢呐为主,搭配有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这一特点,在编配钢琴伴奏时重在突出歌曲的旋律线条感,以单音旋律以及八度弹奏技术为主,这样也就更便于弹奏者操作。
  中国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大众审美,自成体系。我们希望在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中,通过对一首首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和舞台实践,来对中国声乐演唱技法的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教与学的互动实践中逐步厘清中国声乐演唱的用声技巧规律,并对其进行体系性研究,不断充实和丰富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最终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建设做出贡献。
  注释:
  [1]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10.
  [2]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的舞台化实践与“非遗”保护——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1(08):47—49.
  [3]前身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4]该品牌活动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其间,活动名称曾一度更名为“中国原生民歌大赛”,2019年7月在云南楚雄的比赛又更名为“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
  [5]邢晓芳.周小燕:“原生态”不可比[J].北方音乐,2006(05):37.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期刊
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行走在花间,到处都能嗅到她们温润的吐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中对内外兼修、母仪天下的女子赞美有加;上古传说中夸父追日渴死在路上,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桃花又是阳刚与勇敢的象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唱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情。自古以来,桃花多与吉祥美好相关联。有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铁源。  作曲家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琵琶技法越趋复杂艰深,使得琵琶音乐的表现手法越趋丰富多样。本文论述了琵琶音线类技法在音响和演奏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对六种音线类技法各自的演奏规范做了梳理和探讨。从音线類技法运用着手,举例探讨了音线类技法在音响和色彩上的不同,以及在二度创作中的选择运用。  [关键词]琵琶;音线;轮指;滚奏;摭分;摇指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
期刊
[摘 要]  谢沃罗特·谢沃罗特维奇·扎杰拉茨基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活动家,不断将俄罗斯现代复调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他的创作不仅继承了他的父亲VP扎杰拉茨基的传统音乐学理论,而且在其基础上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相结合,并带有俄罗斯民族传统因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诠释了俄罗斯20世纪艺术发展的新征程。本文通过对扎杰拉茨基的求学经历、教学分析及其音乐活动的研究,力求对20世纪俄罗斯现代
期刊
[摘 要]《贝加莫组曲》是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克洛德·德彪西在1890年开始创作的早期钢琴作品,此时的作曲家一方面仍未摆脱传统音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正受到法国印象派绘画及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的强烈吸引,在乐曲中既有传统音乐的痕迹,如模仿巴洛克组曲的形式、复调性多声部的进行,又有着现代音乐的开创,如弱化和声的功能性、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和平行和弦,游离的调性等。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演
期刊
[摘 要]著名俄籍华人作曲家左贞观,194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61年与母亲一起移居苏联(今俄罗斯)永久定居。1965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音乐中专。1964—1966年在伊尔库茨克交响乐团工作。1971年从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毕业。1970—1973年在克麦罗沃弦乐四重奏以及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的交响乐团工作。1973年决定献身于作曲专业。辞去乐团大提琴首席工作,放弃一间公寓、高薪水,考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民族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的发展道路,构建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使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也符合了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潮流,都显示出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  [关键词]民族高校;声乐;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047-03 
期刊
[摘 要]贝多芬时代(1770—1827)是整个交响乐发展史中最光辉的时期。[1]贝多芬创作的九首交响曲不仅在整体上提高了交响乐的艺术水平,并且确立了交响乐的新形式。这份无与伦比的成就导致他之后的作曲家如果想在交响乐创作上取得突破,就不得不延续他的音乐遗产。然而,这一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甚至导致了19世纪的“交响曲危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在西方学术界通常被认为是贝多芬的继承
期刊
[摘 要]  当下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近年来,直播行业大火,网络直播演唱会模式开始出现,而明星个人线上演唱会模式还未得到较大开发,没有大规模地发展。刘若英此次演唱会突破了以往现场演出+网络直播的形式,一种新型的没有现场观众的线上直播演唱会模式,给观众带来新的演出体验,同时为网络直播演唱会模式带来新的突破与思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演唱会;线上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二胡协奏曲《快雪时晴》是作曲家钟耀光创作的二胡作品,这首二胡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本文仅对第一乐章做出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即“创作背景”“作品的京剧风格性技巧分析”“对演奏京剧风格性作品的思考”展开,希望通过分析可以提升演奏者演奏京剧风格作品的能力,并对这首乐曲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风格性技巧;京剧;韵味  [中图分类号]J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