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c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導
  记叙性散文,兼有记叙文和散文的特点。相对于散文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它又具有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区别于以情节曲折取胜的小说文体。
  记叙性散文,取材格外广泛,点滴生活都可入笔,细微情思都是文章。所以最常见的写法就是记叙生活中的点滴,并在记叙中表情达意。下面,从叙事方法上探讨几种记叙性散文的创新写法:
  一、细节见深情
  细节描写是记叙性散文的核心。其细微,能体现出作者选材的独特视角,突出记叙的闪光点;其形散,是在漫不经心的细节描写中现出精神内核的。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结尾的细节描写让人心动、感人至深:“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此处,用“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来形容人物的行动,用“蹲”“背”展现“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传神地表现出家庭的和谐,蕴含着浓浓的爱意。
  二、转化叙事人称,别具意味
  在记叙性散文的叙事过程中,第一人称易于抒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增强倾诉感,使读者有种参与感,好像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读者自己,易于吸引读者;第三人称,是客观视角,叙述更全面,增加了故事的全面性,便于叙述。如果我们按着故事的正常脉络展开叙述,常常会流于常规,但是如果打破正常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节奏,就会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比如林海音的散文《骑着小驴上西山》,写游到卧佛寺时,想到自己年轻时与男友来此游玩,便回忆起那段美好往事,叙事人称从第一人称突然转化为第三人称,这样就使得往事更真切,再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怀,生动地传达出更真挚的情感,具有了一种艺术美。再比如文学类阅读文本《窗子之外》,作者林徽因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生,甚至人与自我内心的隔阂,在用第一人称举了几个例子之后,突然插入第二人称,在阅读效果上,一方面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深深地吸引;同时,从第一人称转向第二人称,情感由浓郁到深思,正好切合这篇文章对人生冷静思考的深层次主题,格外吸引人。
  三、物化角度,新的审美体验
  一般的记叙性散文,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是立足于人的视角,如果把叙事主体从大家习以为常的人转化为物,那么,效果会大大增强。比如写爱情话题,有一篇习作就没有写爱情的缠绵,却关注了两只垃圾箱的关系,作者以小垃圾箱的视角展开叙述、描写,细节合情合理(小垃圾箱被破坏了,被投入大垃圾箱中,小垃圾箱为终于贴近了大垃圾箱的内心而陶醉),感动人心,扣人心弦。再比如,写一个男孩与他的贴心伙伴小黄狗之间的情谊,正常以人物视角写也能打动人,但如果以小黄狗的角度去写,定会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
  优秀作文
  老屋的伤逝 郭欣欣
  我进去的时候,他正低着头坐着。
  老屋里烟雾缭绕,粉过不久的墙白亮亮的,老灶上架着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地冒着,灶膛里的豆秸燃烧着自己的生命,能量一点点释放出来,噼里啪啦地叫着,红红的火焰,有声有色,有我童年的味道。
  我的内心情绪在涌动,看着眼前,想写下些纪念的文字。
  老家一直以来是我心中的净土,是打造我生命的地方。我离开这个地方太久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东西,从未离去。
  “唉……”
  现在的他总爱叹气,一声长长的气息从身体里发出,有些挣扎又有些不得不接受的苦楚。是岁月太漫长,还是不经意间想起从前的日子?
  白炽灯的光透过发黄的窗纸射出来,虽有些朦胧,但有一种让人平静的力量。
  就像他一样。
  昏暗的光线打在老屋的一草一木上、养过荷的石缸上、院子前铺就的砖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的思绪恍惚了。我现在已经十八了,那个在他面前歪歪扭扭学走路,学骑车,委屈了会立刻扑向他的小女孩已经十八岁了。她爬过他的背,以为他是山;她牵过他粗糙的手,觉得最踏实。那个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走远,缸里的荷早已枯败了,只留下些韧性的花草。
  我现在有些明白自己为什么始终对这个地方怀有深重的情感了,纯真时代的陪伴,是一生抹不去的痕迹,她不会真正地离开,更不会真正地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曾经担起了养她的责任,便带上了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痕迹。
  但我渐渐发觉,自己并不了解他。他一生走过的路我并不清楚,但看看国家的路便知道他走过的路是多少曲折。建国,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非典,北京奥运……他一一经历,但他从不肯说些什么。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人的秘密,于是学会不再追问。他青壮年时一直在外漂泊,老来回到这个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而我却选择了暂停,在这个人生紧要处。
  我开口:“爷,我帮你烧火吧!”努力装出小孩子的声音。
  他没有回应,我坐下来,抓了一把豆秸,放进灶膛,看着旧火点燃了新柴,生命炸裂,我心里突然有一丝丝的放下。
  我一直想借着这次回来探寻一条路,一条我说不清楚的、通向自我的悄然小路,我缺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想跟他说很多话,却都停在了嘴边,看着灰烬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红热的光。
  他老了,比以前更沉默了。
  我觉得很压抑。走出屋子,看着熟悉的院子,雨已经停了,院子里的东西如旧,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逝去了。正如我渐行渐远的身影,正如现代化社会下这种传统煮饭的方式正一点点地流逝,正如这老家的远天烟树、绕村的溪流,都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我没法再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地端起一碗用老灶煮的粥,因为我带着太多异己的东西回来,而这些东西又正在融入我的生命,我只有坦然地接受。
  老屋,真的伤逝了。
  【作者系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点评
  此文以一名现代青年的视角审视乡村,体悟亲情,感受沧桑巨变。从中,我们可窥见作者内在的情感:对老屋及祖父的无限依恋,以及对现代性与以祖父为代表的老辈人的日渐落后形成尖锐矛盾的深深思索。文章立意高远。
  在写作特色上,细节描写让人动容。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写浓烟笼罩着的老屋,白墙上的热气,噼里啪啦的豆秸燃烧声,让人心动,温馨满怀。
  其次,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但文中也有叙述转化为第三人称的情况,“我已经十八了,那个在他面前歪歪扭扭学走路,学骑车,委屈了会立刻扑向他的小女孩已经十八岁了。她爬过他的背,以为他是山;她牵过他粗糙的手,觉得最踏实。那个小女孩的身影渐渐走远,缸里的荷早已枯败了,只留下些韧性的花草。”这里,人称的转换,意味着情感的浓度凝结,内蕴着一种冷静的审视,审视“我”和祖父的人生及代际关系,这种写法很好地刻画了“我”和“他”(祖父)的形象,有力地深化了主旨。
其他文献
原题再现,各抒己见  “如何写驳论文”是这次沙龙要讨论的话题。徐老师先给大家呈现了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
期刊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从结构上看,调查报告大致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有时还可在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导语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内容,使读者先形成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中心。  主体,这是充分表现主题
期刊
要想做好成语的辨析和选用题,就得弄清出题方式和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望文生义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如果不懂得某一成语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另外,还要掌握成语的本义和转义(指比喻义等)。例如: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
期刊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的新问题。据报道,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已经进入规模化退役期,到2020年,退役电池累计约为25吉瓦时。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如何做好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置换等工作,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倘若电池回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素材解读  1
期刊
1909年10月2日,中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式通车,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论调。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开启了世界智能高铁的先河。  京张线上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证,京张之变、铁路之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
期刊
近年来,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在注重娱乐化特性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强化节目的内涵,挖掘节目自身的创新性与社会价值。一些节目在环节和主题上融入公益元素,让公益成为一种创新着力点。  如正在芒果TV播出的《小小的追球》,以嘉宾身体力行地投入环保事业、传递公益力量为主线,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今年播出的《极限挑战》第五季,围绕“长江行”的大主题,反映了长江沿线城市的民生、民俗、民情,而“垃圾分类”
期刊
精美的瓷器,优良的工艺品,流传百世,它们并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出自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匠人。什么是匠人?匠人是指精心修刻器物,使其焕发神采之人。他们凭借的是一颗一丝不苟的匠心与容纳整个世界的匠魂。  其实你我,皆是匠人。  匠人所修刻的是器物,但我们修刻的是自己。从出生起,一岁两岁牙牙学语,五岁六岁懵懂无知,再到十一二岁乖巧懂事,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修刻。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在修刻自己,使自己
期刊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但是某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时,实在不忍陷入困境的帝企鹅全军覆没,便想出了一个“间接干涉”的办法,让帝企鹅成功走出了冰坑。此举,引发观众热议。我認为,此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要善于变通,学会在“不变”中“变”。  同为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当其他生物遭遇困难时,我们理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自古便推崇“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让我们
期刊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思考,使我们思维多变,碰撞出的火花,燃起燎原之火;思考,使我们对事物更加敏感,对生活更加热爱。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他可以孤单,但却从不孤独。  如果花瓶碎了,大多数人会把碎片直接扔掉,但有一位聪明人却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出每块碎片的重量,发现了碎片重量间的倍数关系,并将此规律推广于考古或天体研究。这个聪明人就是科学家雅各布·博尔。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
期刊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扔至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有说话,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小子可教矣!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就来到了桥上,不料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