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哑儿童的人格行为特点与特殊教育研究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哑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即作为自然人,又作为社会人,而学生的身份又使他们有着与其他儿童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聋哑儿童应该有着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生活、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由于他们现实的生理缺陷,又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不同,表现出某些特有的心理、性格、人格以及行为特点。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倾注更多的爱心,认真研究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实施特殊的教育与关怀。
  一、聋哑学生人格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人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由于聋哑儿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缺少了一个重要的获得信息的渠道。这使他们与健全人交流有一定障碍,很多信息他们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很多,只能用眼睛看到事物的表象,深层的东西无法理解,这就使知识的传授比较困难,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大多数的聋哑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
  在心理上比较自卑。心理学认为,自卑是相对自信而言的,指对自己 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通俗的讲,如果感觉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软弱无能的,不健全的,甚至低人一等,如果自我怀疑,犹豫不决,对自己的评价尖刻,而且很难感到生活的美好,那就证明已陷入了自卑的深渊中。聋哑孩子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长期游离于健全孩子之外,看到别人唱歌、听音乐、讲故事、与朋友说笑等等,他们无不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此,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比常人矮一头,在这种心理长期作用下,他们逐步走入自卑的状态。
  在性格上比较孤僻。绝大多数聋哑孩子居住的地方,在一个自然人群中聋哑人几乎没有,或只有他(她)自己,因此少有朋友。他讲的话别人看不懂,别人讲的话他也不理解,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有时会遭到同龄孩子的嘲讽、欺负,或来自周围人的误解或耻笑,所以,使他们过早的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从而变得很胆小怕事,越来越来不愿意同健全的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慢慢变得孤僻起来。
  在行为上常有某些不良举止。许多聋哑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他们有较大的诱惑力,当在物质上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会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小偷小摸,贪小便宜等。而人们对这些不良行为的谴责他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听不到人们的议论,社会舆论对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及健全孩子。而一些父母对他们的过份的偏爱,生活上照顾有加,教育却比较少,也会助长聋哑儿童某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情感上不懂得感恩。由于聋哑儿童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包括与他们父母的沟通),所以聋哑儿童与人们的情感交流较少,加之人们对残疾儿童的同情,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很多的关怀、同情与帮助,使他们获得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聋哑儿童也认为这些同情与关怀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在聋哑儿童的心里缺少了些许感恩之情。
  二、特殊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让聋哑儿童健康成长
  走向社会,在与正常儿童接触中感受幸福。有教育家说:“在教育大纲和教材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
  给予聋哑学生幸福,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使这些聋哑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其他孩子是平等的。为了创造聋哑儿童能与健全儿童接触的机会,学校组织他们与正常学校的学生联欢,而联欢的准备过程就是快乐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练习,做到让每个聋哑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联欢会上聋哑孩子和健全孩子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欢笑,如果语言交流上出现了障碍,他们就动笔写或请老师翻译,慢慢的聋哑孩子的心打开了,能主动与正常孩子接触,同时品尝到了其中的快乐。每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是恋恋不舍,他们互相交换礼物,互留联系方式。为了增进聋哑学生对正常学校的了解,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正常学校学习烹饪技术,他们和正常的孩子在一个课堂上,学习一样的知识,平等相处,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正常人接触交流,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感受到真爱与幸福。
  创建各种载体,丰富聋哑儿童生活。轻松有趣的文体活动,可以愉悦聋哑学生的心情,陶冶情操,还有利于聋哑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养成,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体魄的形成。学校和班级有计划的组织的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趣味运动会、体操比赛等。为了迎接体操比赛,学生每天都会自觉练习,做的比较好的帮助差一点同学,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看台上学生呐喊助威。这些活动让聋哑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竞争的意识,培养了聋哑儿童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为了使聋哑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关爱,我们有选择的讲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跪羊图》和《弟子规》,用图文并貌的形式,使聋哑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内容,通过学习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孩子不宜,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本分。我们还召开“父母养育了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讲一讲眼中的父母,写一写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主题班会上,聋哑学生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父母的辛劳与不宜,许多学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弟子规》是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里面有许多儿童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把《弟子规》的学习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紧密结合,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同学,诚实守信,做一个仁爱之人。通过这些学习教育,聋哑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了感恩,并在感恩中体验快乐。
  关爱与严格要求并举,使学生健康成长。聋哑学校的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相比,需要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关爱与热情,精力与时间。教师以爱调动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不用自己的教师权威强迫、压制、斥责学生,在任何时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弱,而住宿学生有很多,所以得经常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如果病了带他们看医生,生活上缺少什么带他们去市场,手把手的教他们整理内务。教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情感上也与学生更亲近,于是常常会有学生向我倾诉心中的喜悦和烦恼。开始,我总是在听完他们的话后,给他们的行为下一个结论,以期指导他们以后该如何做。但我逐渐意识到,这样是把自己的处事原则强加于学生的身上,而事实上,我也不能确信自己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更何况即使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那也是剥夺了学生自主品尝人生曲折的权利,就像风雨和阳光同样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聋哑学校的老师,不应该给他的“植物”搭起与世隔绝的暖房,更不能拔苗助长,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适时的建议者和指导者,这样孩子们就有了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幸福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从科技馆参观检票服务管理工作入手,分析了在科技馆检票工作中存在的人员流动大、人员工作业务素质不稳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希望对科技馆的检
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是一种名贵的食用和药用真菌。经常食用有助消化、增加食欲和治疗痔疮的作用。其子实体和菌丝体均含有活性多糖。现在的研究结果证实它具有降血糖、
点的艺术特征,及其构成形式,对平面设计领域中均衡美感、节奏美感和形式美感都非常重要.本文利用文献检索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点的艺术特征,分析了点的构成形式,最后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摆到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初中预备年级是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渡,预备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期刊
调度是表现舞蹈作品审美意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有了它才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使观众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
【摘 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行为约束力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学习知识呢,良好的数学活动不仅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激发孩子们的参与能力,进而可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快乐 数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轻松、欢快的数学活动,以拉近师
期刊
节奏型属歌曲伴奏中常用的音乐即兴伴奏特征,其在歌曲伴奏中具有重要的运用性,而在歌曲伴奏中用到某些节奏型,是能促使我们易于感受音乐,同时能让我们听到歌曲结构上的统一和
印尼是一个企业生存环境有着多样性变化并且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国家.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使得印尼华人家族企业越来越了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在他一生的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笛卡尔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
在格里格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钢琴抒情小品的创作贯穿了作曲家的一生.本文试从变和弦、调式综合及线性进行三方面,对其钢琴抒情小品中的半音化现象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其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