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寻六年 还原英雄本色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1月2日,农历寒食节,在江苏省大丰市西团镇的革命烈士公墓,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李增援墓前,7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乡音。李增援的亲人带着他生前最爱吃的煎饼和大葱,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莱芜赶来祭奠在这里静静等候了70年的亲人。李增援的侄媳妇刘相莲、侄孙李刚等亲人看着墓碑禁不住失声痛哭,刘相莲颤抖着把煎饼摊开,哭着说:“大爷,我们家背了50多年的黑锅,你知不知道我们遭了多少罪呀……”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这首《黄桥烧饼歌》描述的是在1940年黄桥决战期间,黄桥人民赶做当地特产“黄桥烧饼”,车推担挑从四面八方送往前线的情景,几十年来在江苏被广泛传唱。而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增援在上海美专毕业时,曾写下了寓意深刻的人生格言:“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最好写照。李增援是著名的文艺之星。他集编、导、演与舞台设计于一身,是难得的文艺全才。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8岁牺牲。他的遗作有《盲哑恨》《一家人》《繁昌之战》《红鼻子参军》《黄桥烧饼歌》《勇敢队》《大红灯》等。令人遗憾的是他牺牲后被人遗忘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亲属甚至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陈海云:千里追寻,开启征程
  1988年7月,军队转业干部、大丰县委党史办工作人员陈海云访问当年新四军一师卫生部指导员宗瑛,当时宗瑛中风坐在轮椅上。
  告别时,宗瑛突然想起一件事问道:“你们知不知道1941年2月日军汽艇偷袭西团时牺牲的一名烈士——《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李增援?”
  陈海云摇头说:“不知道。”
  宗瑛握着陈海云的手特别诚恳地说:“你们一定要把这位烈士的事迹查清楚呀!”
  陈海云点点头,并向宗瑛询问李增援的详细情况,宗瑛却说李增援住院几天就牺牲了,自己对他的籍贯等情况一概不清楚。陈海云想,没有任何线索,查起来太困难了,但自己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这是自己的职责呀。
  于是陈海云向宗瑛老人保证:“您放心,我—定会尽最大努力的!”
  回到单位后,陈海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思索着该从哪里着手来查找李增援的线索。
  陈海云先到西团找老同志了解当年日军袭击西团的情况,却一点有关线索也没有,根本无人知道李增援这个名字。日军袭击西团时牺牲的五个人,都是无名烈士,埋葬于东团烈士公墓。经过认真分析,陈海云认为要了解李增援烈士事迹,必须找到他的战友。他想到《黄桥烧饼歌》的曲作者章枚,但茫茫人海,章枚又在哪里呢?在翻阅《江苏党史资料》中,他查到了章枚写的回忆录《黄桥烧饼歌是怎样诞生的》文章,通过江苏省党史办公室查到了章枚的地址,立即给章枚写了信。两个月后,接到章枚的回信,他将李增援的战友林琳、王于畊的地址告诉了陈海云,还在回忆录中摘抄了有关李增援的材料寄给陈海云,这是陈海云最早所得知的李增援的事迹。接着,陈海云和林琳、谢云辉、于晶、杜宣、夏时、孙海云、章蕴、王于畊等人进行书信联系,孙海云寄来了《铁军轻骑兵》一书,书中有很多关于李增援的事迹,根据书中的线索,通过进一步走访和通信联系,陈海云终于弄清了李增援从参军到牺牲三年多的军旅生活情况。
  李增援:三年军旅,死而无闻
  舞台上,一个人敞着怀,歪戴着帽子,眯着双眼,一脸醉醺醺的样子,摇摇摆摆地走着,嘴里哼着京腔:“……十担干柴米八斗,你在寒窑度春秋,守得住来把我守,守不住来……你就轧……姘头……”台下看戏的观众,看到这个汉奸二流子,无不咬牙切齿。这是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戏剧晚会上上演的由李增援创作的《一家人》,里面的汉奸角色由李增援扮演。这个形象和现实中诚恳和善的李增援截然相反。戏剧组演出第一场戏就出名了,李增援也被公认为能编、能导、能演的中坚。
  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中,戏剧组有30多人,李增援任组长,是戏剧组唯一的科班出身。为了让大家掌握戏剧的表演技巧,他从怎样念台词、怎样走步开始一点点教给大家。让大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戏剧演员。李增援在部队的三年多时间里,创作了不少优秀戏剧与歌词。他与吴强、王于畊三人合编话剧《繁昌之战》《红鼻子参军》,凡看过戏的人都深受启迪。他满怀激情地写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黄桥烧饼歌》《勇敢队》《大红灯》等歌词,还带出了张茜等一批出色的演员。
  在新四军三年多的革命生涯中,李增援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积劳成疾,患了肺结核。他带病坚持工作,病越拖越重,在同志们的一再劝说下,才勉强住进医院。
  1941年2月,李长江(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叛变投敌当了汉奸。奉新四军军部命令,一师粟裕司令员指挥讨伐李长江。为防止敌人偷袭后勤机关,一师卫生部及医院等单位从东台城紧急转移西团。重伤员被安置在西团北部的龙王庙,李增援与轻伤病员被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
  医院等后勤机关刚刚到西团落脚后,2月21日上午,日军三只汽艇从兴化来偷袭西团。在东团执勤的少数武装人员及李增援和一些轻伤病员,为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撤退,主动向敌人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敌人听到东边的枪声后包围上来。战斗中,李增援在内的五人英勇牺牲。当时,地方干部群众谁也不知道这五位烈士的名字,将他们安葬在西团东郊的坟场。1958年平坟,又将这五位烈士的遗骨分别装在五个罐子里,迁葬东团烈士公墓。
  陈海云:追根溯源,执着求索
  在了解了李增援烈士28岁就死在日寇屠刀下却没有人知道他,陈海云扼腕叹息,更增强了他要查清李增援烈士生平的决心。陈海云转向对李增援籍贯进行调查。根据老同志的回忆,李增援爱吃大葱,是山东人,但不知是哪个县市的。1991年9月,陈海云和同事一起到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查询,接待同志讲,他是分管烈士宣传工作的,全省著名烈士他都知道,没有听说有李增援这个烈士。为查个水落石出,他们又来到山东省民政厅,接待同志同样说从没听说过有李增援这位烈士。   陈海云请求查阅一下烈士英名录,接待人员却说:“全省有20余万烈士,翻一遍要好多天呢。”
  陈海云说:“没关系,我们这次来是下了决心的。”
  于是他们开始翻阅,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县地查,最终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从山东查寻李增援籍贯的路掐断了,只能开辟其他道路。他从李增援参军前毕业的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这条线索查起,其间得到了扬帆、蔡极、陈永倞、凌子风等人的帮助,剧专广州联络站将征集李增援烈士的信息刊载在他们的《南雁》刊物上。
  李增援是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的,陈海云想国民党的档案里或许保存有学生的籍贯等相关材料,因此决定从这里试试看。1992年3月15日,陈海云来到南京,首先去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国民党教育系统的档案,翻遍了三年的教育卷宗,只查到剧专的伙食账目之类的材料,这次的尝试又落空了。晚上,陈海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反复思考着白天查档的情况,他突然想到目录里有三个没有标明年代的卷宗,那里边会不会有什么名堂呢?陈海云再次来到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没有标明年代的三个卷宗,这里面不是南京剧专而是上海美专的档案。陈海云想到陈永倞在回忆材料中讲过李增援是在上海美专毕业后又考上南京剧专学习的,于是打开了卷宗,封面上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六届毕业纪念刊》,正好是李增援这一届的,首页上是毕业照,照片下面有各人的签名,陈海云一眼看到特别醒目的“李增园”的签字,当时他激动得难以用言语形容,连翻档案的手都发抖了,接着又发现了李增援的代表作(画)、自画像、人生格言、毕业论文和学籍表等,学籍表上写着籍贯为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陈海云几经周折终于查到了李增援在美专上学时的老师谢海燕,同学洪藏、张嘉言、何康理、赵清阁等,他走访了李增援的老师和同学,毫无遗漏地了解了李增援在上海美专和南京剧专读书时的情况。
  李增援:学而有成,立志参军
  上海美专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从学籍表上可以看出,李增援是1933年2月15日插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的,入校时20周岁。1935年10月,他考取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为第一期进校学生。1937年6月毕业,在校学习近两年。在剧专期间,李增援先后学习了话剧专业、装置设计专业,并选学了导演专业,几乎要听学校教学的全部课程。同时,他还为学校公演做了很多设计工作,全国美术展览会及话剧公演广告等也都出于他的手笔。他创作歌曲,参加抗日爱国表演,在报纸上撰文揭露警察强令停演的事实真相。这时的李增援已和家庭断绝联系,其生活主要靠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和布景设计的微薄收入维持,非常艰苦。
  1937年6月,李增援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正是抗日救亡风起云涌之时,该校教师带领李增援等部分毕业同学,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夜以继日地写出了《盲哑恨》等不少抗日宣传剧,剧本刊登在各抗日报纸上,激起了民众的广泛同情与义愤。《盲哑恨》的每场演出,都激起了观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的强烈呼声!剧专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在武汉的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支持,却遭到武汉国民政府的刁难无法继续维持。正在这时,传来好消息,在武汉筹建中的新四军军部,准备招募一批抗日文艺人才组建军部战地服务团。李增援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报名参加了新四军。
  陈海云:烈士故里,送去佳音
  从学籍表上得知李增援的家是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以后,陈海云于1992年3月27日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兖州,转乘公共汽车到莱芜。他首先到莱芜市党史办,向党史办的同志介绍了自己来的目的。党史办的同志说莱芜市没有李增援这个烈士,曾经的水北区现在叫寨里镇。莱芜党史办的李主任陪陈海云一起来到寨里镇,镇领导同样回答说镇上没有李增援这位烈士。陈海云一颗火热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但他这次来若查不出李增援的下落,是决不死心的。
  陈海云问道:“你们镇里李姓中有没有‘增’字或‘园’子辈的人,在哪个村?”
  他们说“有,现在叫太平街村。”
  陈海云立即打电话到太平街村部,接电话的人姓李,陈海云问他们村里有没有一个叫李增园的。
  对方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你找他干什么?”
  陈海云说:“只要有这个人,我马上就过来,等我来后一切都会明白的。”
  陈海云和李主任一同驱车来到太平街村。接电话的小伙子(李增援的远房侄孙)表情充满了戒备,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找李增援?”
  陈海云说:“李增援是为打日寇在50年前就牺牲的烈士。”
  小伙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你说什么?”
  陈海云又重复了一边:“李增援是打日寇的烈士啊!”
  小伙子听了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
  李增援终于有了下落,是烈士!这一消息让整个村子沸腾起来,村领导来了,李增援的侄子、家人、亲戚、同学等都来了,他们一边听陈海云介绍有关李增援的情况,一边声音哽咽地讲着李增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从出生讲到上小学、中学、大学的经过。陈海云查看了李增援的家谱。家谱中对李增援有专门的记载,记到1935年去南京戏剧专科学习为止。因为上剧专以后,李增援和家中再没有联系,以后的情况家中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记载。
  李增援:离家求学,断绝音讯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亦称夷散、益安。李增援的名字是他参加新四军时改的,1913年6月29日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今莱芜市寨里镇太平街村)。父亲李可训,在地方上颇有名望。李增援7岁开始读书,先后在村小学和陈家楼完小读书。完小毕业后,他考入泰安第三中学学习,因学费昂贵交不起,转莱芜县立中学学习。李增援从小聪慧过人,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他爱好广泛,字写得好,还喜欢拉京胡,唱京戏。他性格开朗又勤奋,村里大人都说他长大会有出息。   1928年夏,李增援从县立中学毕业,考取了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良,思想进步,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5岁。
  1931年,李增援从师范毕业,父亲要他报考北平大学(即北大)或师范大学。他违背父命,考入华北大学,学习他喜爱的美术专业。这时,他的家境更加困难了,他主要依靠家族祠堂的一点微薄奖学金维持生活,不到两年就辍学了。为谋求生计,他来到济南师范讲习所任代课老师,想积攒点钱再去报考自己所喜爱的学校,以实现抱负。
  一个机会终于来了,1935年春,李增援的一位上海女同学专程来到济南告知他,上海美专招考插班生,叫他赶快去报名,否则来不及了。她看到李增援的鞋子实在不像样,便掏了五元钱替他买了双皮鞋。李增援连家也没来得及回,就和女同学一道赶往上海报考,插入上海美专西洋画系二年级学习。李增援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家,过完暑假去南京考上戏剧专科学校,因写信回家提出休妻,遭到父亲的拒绝,从此与家中失去联系。他从南京剧专毕业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来到武汉进行抗日宣传,参加了新四军,直到1941年牺牲,家中对他的情况都一无所知。
  还原英雄,追认烈士,家人垂泪,迎来新生
  家人十分担心他,到处打听他的下落。1948年济南解放后,家乡的一个国民党俘虏兵说在济南解放前夕曾见到过李增援。从此,李增援当国民党兵的消息传开了,加上他家成分是破落地主,家人因此背上了反革命家属的“黑锅”。他上中学时家中强迫他结婚的爱人边秀云被戴着地主分子的帽子劳动,扫大街,受尽了折磨,1973年,她在翻麦场时,不幸被拖拉机压死。过继给他的侄子原在小煤窑工作,也被处理回家。
  李增援的侄媳妇说,家里对李增援的下落有三种估计,一是被解放军解放济南时打死了;二是跟着国民党上了台湾;三是因婚姻问题,在外边另成家了,就是没有想到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加了新四军,为抗日壮烈牺牲。家人黑锅背了几十年,总想弄个水落石出。解放初期曾登报查寻,改革开放后又托人到台湾去查找,始终杳无音讯。直等到陈海云来到莱芜太平街村才拨开了迷雾。
  李增援的家人握着陈海云的手,流着眼泪诉说这些年受的罪,吃的苦。听了烈士家属受到的不公待遇,陈海云下定决心帮他们解决待遇问题,他继续上下奔波。1994年12月3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增援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海云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亲手送到了李增援家属面前……
  为了纪念李增援烈士,莱芜市党史办把李增援的英雄事迹写进了地方党史,大丰市也将李增援的动人故事列入了爱国主义教材,让革命烈士的英名世代相传。寨里镇太平村小学更名为李增援小学,莱芜市寨里镇与大丰市西团镇还结成了友好乡镇。至此,陈海云同志历时六年多,奔波上万里,寻访数百人,终使李增援烈士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大白于天下,为烈士一家开启了新的生活。
其他文献
5月13日,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卢福祥会长代表第六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卢福祥当选会长,王东炎当选第一副会长,皮效农、廖开助等8人当选为副会长,秘书长由皮效农兼任。会议聘请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红军老战士、老会长王直,福建省军区政委曹德信为名誉会长。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成立于1987年,历任老会长带领广大会员,以福建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
期刊
5月3日上午,在江苏省图书展览会上,省军区官兵争相阅读《铁军》杂志。战士们反映,这本传播革命传统的刊物,他们每期必读,大家常被前辈的革命精神和事迹所感动。  郭丁虎  柯文才摄影报道
期刊
4月初的一天,记者在上海徐家汇中心医院见到了新四军老战士姚征人。老人头发花白,说话和举止都透着温和绵软,轻言轻语的她让我称呼她为“奶奶”。她虽身体略有不适,但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谈话间让人感到异常的随意与亲切。  大小姐离家干革命  姚征人原名姚杰颖,1927年出生于上海,家中祖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但由于家境殷实,父亲仍让她像其他姐姐一样进了学堂。本以为自己也能像姐姐一样念书到毕业,再找份工作独立
期刊
今年5月,是新四军女战士孙晓梅同志牺牲70周年,诞辰99周年。1938年,孙晓梅徒步千里,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5月初,牺牲于南京龙潭老虎山凹。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自小倔强好学  1914年农历四月,孙晓梅出生在浙江省富阳龙门镇龙门村的书香之家,乳名小妹。  孙晓梅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五四”运动后,爱国家、兴科学、讲
期刊
北京某警卫师是新四军的老牌劲旅,其前身是1940年2月以原新四军第二支队机关及新编第三、第四团等组建的新编第二支队。这支诞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为保卫党的十八大,充分运用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高举旗帜听党指挥,铸牢思想根基,强化战斗精神,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下面是该师在抗战时期被江南人民誉为“老虎团”的
期刊
今年是抗战胜利67周年,也是我的姐姐林心平壮烈牺牲70周年,我们全家与浙南、苏南人民一道深切怀念她。  1936年,姐姐被红军挺进师派往上海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解放初期我们才悲痛地获悉,她1942年在苏南抗击日本侵略者时捐躯。她的英雄事迹在江、浙两省被传颂,全国妇联将林心平列为共和国首批女英烈(编者注:本刊2012年第9期《生为人杰 死亦鬼雄》介绍了林心平烈士的事迹)。  我们缅怀她时,不无遗憾地
期刊
此文所说的徽州名人,是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徽州绩溪人胡宗宪。他主编的《筹海图编》明确标注了钓鱼岛的方位,确定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新华社不久前在题为《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三问日本“购买”钓鱼岛》的文章中,即以与胡宗宪有关的史实为依据,驳斥日本“钓鱼岛是‘无主地’”的谬论。文中说,钓鱼岛是“无主地”吗?当然不是。事实上,钓鱼岛列岛从明朝时起便已不是“无主地”,而已由中国明朝政府作为海上防区
期刊
李克农是我军唯一没有带过兵、没有指挥部队打过仗的开国上将,是一名从“寂静战场”上走出来的特殊将军,被外界誉为“最神秘”的红色“特工王”。李克农虽然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他在隐蔽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在中共多次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由于李克农经常使我军化险为夷,有人说他的作用超过10个整编师。  李克农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源头可追溯到他1926年冬入党之时,而真正显示他具有情报人员非凡
期刊
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专门发出通知  最近,浙江省研究会向各市、县、区工作站专门发出通知,通报2012年《铁军》杂志征订情况,提出了2013年的征订目标和任务。通知强调:《铁军》杂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期刊,各市、县、区研究会工作站,要积极同教育部门、文明办、关工委等沟通联系,以取得支持配合;进一步加强发行网络建设,把工作做到位;确定征订目标,明确任务,分解到人,使全省发行
期刊
10月18日,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在南京举行《追寻先辈的足迹》首发式,由袁振威主编的这部30余万字的新书,是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的献礼。郑竹波、沙人麟、朱泽、李剑锋、李孝民等老战士、老领导及其子女,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毋瞩远、刘华建,党史、军史专家学者和部分省级机关代表近200人出席。  10多年来,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后代分会广泛开展“忆前辈、学前辈、写前辈”活动,该书集中展示了这一活动成果。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