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新闻舆论传播体系的媒体建构路径研究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fa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融合形态,彻底革新了新闻生产理念与舆论传播生态,构建出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的“四全”新闻舆论传播体系。“全程”媒体实现了新闻全程的媒介参与;“全息”媒体创新了新闻呈现的表现形式;“全员”媒体优化了新闻生产的资源联动;“全效”媒体提升了新闻传播的精准效能。体现出新闻舆论与媒介资源的互通互融,是实现新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化路径。
  关键词:全程参与 全息形式 全员联动 全效传播
  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是新闻舆论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致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要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出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
  新闻舆论的“四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托多媒介平台,运用多技术实现手段,满足了多元化受众群体的新闻诉求。“全程”媒体聚焦新闻内容生产,注重新闻事件跟进;“全息”媒体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创新新闻传达方式;“全员”媒体拓展新闻主体范围、加速新闻资源整合;“全效”媒体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实现新闻精准推送。“四全”媒体实现了新闻舆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样态,对于重塑新闻媒介生产格局与舆论传播生态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全程媒体:新闻全程参与的媒介覆盖


  “全程”媒体是指覆盖新闻全程的媒介参与,既可以完成新闻内容的生产零时差,使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趋近于新闻报道时间;也可以在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跟进新闻报道。媒体的全程参与确保了新闻时效性,而媒体全覆盖则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与深度感。
  1.新闻内容生产的零时差。“全程”媒体新闻生产的零时差,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智能自动化采集编写新闻素材,生产流程大幅简化,秒级生产使新闻报道几乎伴随着新闻事件同时进行,有效地突出了新闻舆论的时效性特质。
  腾讯财经在2015年推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Dreamwriter”,开启了国内新闻生产零时差的先例。“Dreamwriter”根据算法程序将新闻数据套入预先设计的模板中,可实现新闻稿件的自动撰写和分发,确保了新闻报道的实时同步性。新华社打造的智能“媒体大脑”平台可借助无人机航拍、传感器等设备,精准抓取新闻现场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新闻素材,智能编辑后自动合成,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在2019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报道中,记者将采集到的现场新闻素材实时回传到“媒体大脑”,“媒体大脑”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图像分析、捕捉、剪辑、配字幕、合成后自动根据话题和角度大批量地生成若干新闻报道,《HELLO,进博会》作为其中的一条预热新闻,整个新闻生产时长仅用了13秒,助推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两者同步进行。
  2.新闻事件报道的全覆盖。“全程”媒体新闻报道的全覆盖,通过对新闻事件全过程跟进、全链条报道、全视角切入,有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和深度性。不仅在时空范围内做到了全程跟进,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角度也都有所关切,确保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新华社“现场云”移动采集通过直播和信息捕捉技术在线式采集,传输、加工新闻现场信息,以图片、视频直播等形式多角度跟进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深入且全面。
  在2019全国两会报道中,地方媒体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以“现场云”技术为载体,全程直播追踪两会各个阶段;以多视角切入,全面梳理两会新闻动态。新华社运用“现场云”技术全程跟进每日会程。开幕式当天“现场云”跟踪报道新闻已多达150余条。《天中晚报》的《“姐妹花”跑两会》采用“现场云”和“连线传声筒”技术两线并行,以第一视角全程直播跟进热点事件,还将新闻信息转换成二维码发布在纸媒和多媒介终端上,打破传播壁垒,确保新闻舆论的全面覆盖。

二、全息媒体:新闻全息呈现的形式创新


  “全息”媒体新闻呈现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新闻舆论的表现形式。全息呈现突破传统新闻舆论只限于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的呈现形式,逐渐由静态信息展示向立体内容互动转变。AR和VR媒体技术打造了沉浸感的新闻场景,H5交互设计提升了新闻触达的操作体验,图形化的数据建模技术则创建出新闻数据的可视化效果,多元媒介的不同特性使新闻呈现形式更为灵活。
  1.沉浸感的新闻场景营造。AR与VR媒体技术通过打造沉浸感的新闻场景,使受众从新闻报道的“阅读者”转为新闻事件的“体验者”。VR新闻原貌复现新闻现场,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新闻事件。AR新闻则是增强新闻实感,带给受众真实体验。
  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央视网运用“VR+AR”技术推出《全景沉浸看报道》,通过构建全景式、动态化的虚拟新闻场景,提升受众阅读新闻时的沉浸感。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指标、民生发展、就业情况、医疗建设等数据信息用“VR实景”+“三维动画”加以呈现,并运用光流缝合技术拼接了20多个大广角的虚拟场景,使新闻呈现场景化的空间特征。新华社采用具有视觉注意力捕捉能力的“AR眼鏡”直播两会,通过数据分析便可将佩戴者看到的场景截取下来并实时同步到AR屏幕上,数据互通让受众以第一视角观看两会现场。
  2.操作性的新闻触达体验。“全息”媒体的新闻呈现形式,注重提升用户获取新闻的操作体验感。H5不仅包含音视频、动图等多种呈现形式,还将互动游戏、手写识别等小程序叠加运用到新闻内容中。用户点击网页链接进入H5新闻页面中,以滑屏、晃动屏幕等操作获取信息。不仅满足了互动体验感,更提升了新闻的触达率。
  目前,H5新闻涵盖交互型和技术型两种形式。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在《人民日报》推出的技术型H5新闻《2019年政府KPI账单》中,当用户在界面上轻触打印机按钮,H5就会模拟打印音效和打印流程将医疗、交通、就业、环保、脱贫等新闻数据打印输出,赋予受众趣味性的操作体验。《现代快报》推出的交互型H5新闻《总理邀你一起手绘2019蓝图》,则是运用“hammer. js”技术实现图形色彩填充,引导用户获取信息。当用户手指触摸屏幕并根据提示做出相应手势时,H5页面中的“2019蓝图”就会自动填充色彩,新闻获取极具互动性。   3.可视化的新闻信息创建。可视化的新闻信息创建依靠大数据分析,将大量抽象或零散的数据信息智能转化为图表、图形符号、视频动画等简洁直观的可视化新闻内容。
  2019年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H5新闻《为人民》,运用3D交互和爬虫技术,将全国参加两会的2975名人大代表的民族、年龄、教育程度等繁杂数据以动画形式整合排列,不仅增强了数据新闻的易读性,更易于让受众全方位了解参会代表的整体情况。在《为人民——大数据读两会》报道中,以MG动画的形式将我国政府工作重点的历年变迁和发展历程的核心数据可视化呈现,将数据的科学性与画面的艺术性相结合,极具说服力。

三、全员媒体:新闻全员联动的资源优化


  “全员”媒体的新闻资源优化联动,拓展新闻主体范围的同时也调动了新闻资源整合。新闻发布主体由专业记者编辑扩展到AI主播与广大受众。新闻资源的跨媒介传播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中央厨房”跨媒体、跨部门、跨终端将新闻生产要素聚力整合;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移动端等媒介进行有效联结,实现了新闻资源生产的全员联动与协同创新。
  1.拓展新闻主体范围。随着媒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报道主体日益宽泛,逐渐由人工操作向人机协作与智能播报转变。智能计算与数据交互打造的AI新闻主播运用人脸数据建模、智能人脸识别、语音合成采集、深度学习等技术模拟真人主播形象。央视推出的AI新闻主播“小白”,运用数字建模和语音合成技术将白岩松的外表形象、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完整复刻,语音语调精准还原。在短视频新闻《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中,“小白”将文字稿件自动转化为语音播报,深度解读政府报告,使新闻报道呈现智能化趋势。
  新闻生产主体逐渐由专业媒体的单向生产向大众参与的互动传播转变,广大受众可以借助媒介平台参与到新闻生产环节中。通过AI审核与人工审核双重机制打通受众参与新闻舆论渠道。AI审核凭借筛选关键词、智能剪辑、流程审核、编辑把关等功能,对文字和语音等内容多维度智能解析,在确保新闻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下将权威性专业媒体与广泛性大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2.驱动新闻资源整合。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间应发挥自身优势,善用媒体资源,打造跨部门、跨媒体、跨终端的海量新闻信息汇聚与全方位新闻资源共享平台,使新闻舆论发挥最大化传播效能,精准触达受众。
  “津云”中央厨房作为数字化、云储备的新闻资源调配平台,以云计算B/S快编生产等技术为支撑,可将各类新闻数据转换为适合各类媒体终端的新闻形式;以“业务管理”和“决策指挥”两大技术新闻中心平台为依托,构建出媒体资源平台联动的全媒体新闻生态体系。运用集成化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智能化的信息推送平台,将天津本土媒体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形态生产、多次叠加的新闻传播格局。
  在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宣传报道活动中,“津云”指挥中心充分调动平台新闻资源,协同合作发挥各媒体渠道优势,将《天津日报》编辑后的新闻稿件审核后根据各媒介平台特点重组改写新闻形式,以一次采集、多方发布的传播特点,生产出短视频新闻《党的十八大以來天津这五年》、H5新闻《“津云”的朋友圈》等多类型新闻,实现了新闻生产的全方位、全要素联动;新闻舆论的跨部门、跨媒体、跨终端全覆盖传播,构建出同一指挥系统下的全效传播格局。

四、全效媒体:新闻全效传播的精准布局


  “全效”媒体的新闻精准传播布局,不仅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能和受众阅读体验,并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技术使新闻推送更加精准化。“大数据不仅能够全角度、多层面、深层次地分析受众,还能深入到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重树新闻质量标杆、构建新闻服务机制,推动信息的合理匹配、提升新闻传播效能。”
  1.实现新闻精准推送。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开始注重受众需求,采用“AI+数据处理+计算资源”的智能路径将用户的浏览偏好、阅读习惯、社交关系等数据信息全面拆解,深度解读用户特征,打造新闻内容与受众需要精准匹配的传播格局。
  在2018年世界杯报道中,“媒体大脑” 智能平台运用智能数据拆解技术,精准分析球迷的观看轨迹,推算出其喜爱的球星。并通过“AI全链路径”跟踪球场动态,智能预测出场球员名单、进球时间、以及进球方式,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新闻选题,以定制化的新闻报道满足受众个性需求,打造千人千面的新闻推送服务。
  2.提升新闻传播效能。增强新闻舆论的全效传播要从拓展新闻传播渠道,深耕用户服务方式入手。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新闻板块创建与引导式链接服务延展信息资讯。“从而引领新闻公信力,增进主流价值观共识,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实现新闻舆论在更广范围内,更高效率流动。”
  “学习强国”以多终端、多板块的技术构建,将PC端和手机端的海量新闻频道有机整合,使新闻舆论发挥出最大的传播效能。五大新闻板块为用户搭建全方位新闻阅读场景。在“强国通”板块中,用户可以根据“强国通通讯录”添加熟悉的好友创建学习组织;在“百灵”板块中,用户可以观看横、竖、炫的短视频新闻;在“学习”板块中,用户可进行“订阅、发布、实践”等操作;在“电视台”板块中,用户可以在“学习视频”“看电视”“看幕课”中获取新闻资讯;在“电台”板块中,用户可以“听文化”“听理论”“听原著”。学习强国引导用户一站式获取主流新闻资讯,极大提升了新闻传播效能。

五、结语


  当前媒体技术不断升级,媒体融合也在持续深化。“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四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开拓新闻发展的边界,为新闻变革提供持续的动力引擎,必将全面推进新闻舆论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作者滕锐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讲师
  张平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传播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WT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范式及心脑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ZDA043)、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大宣传格局构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WB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奋斗,2019(06).
  [2]周子渊.传统新闻受大数据的影响与转变分析[J].编辑学刊,2014(01).
  [3]梁腾.融媒体语境中主流话语传播的构型——基于“学习强国”APP的考察分析[J].传媒,2019(12).
  【编辑:钱尔赫】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在明确传播重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传播路径,这是确保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时代性、常态性与长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文化 海外传播 传播重心 传播路径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其海外传播的效果与日俱增,仅在2019年,中国的文学
摘要:《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机关报,在其办刊的五年中一直都是我党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向群众宣传了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治主张,而且在鼓舞民心、凝心聚气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向导》周报的编辑和宣传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向导》周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其编辑及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值得我国当代媒体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向导》 党报党刊
摘要:《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歷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觉醒年代》 重大题材剧
摘要:“第六声”(Sixth Tone)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推出的一款外宣新媒体产品,通过国际化团队运营,在全球化语境及国际传播场域聚焦中国普通人的日常,运用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传播渠道,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的眼光关注现代化进程下的中国发展。这种“小而美”的中国表达传播策略,不仅区别于新华社、人民网等常用的宏观叙事,也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体先入为主的刻板报道,为我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与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完成意义建构进而达到预期宣传目的,成为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学者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试图对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方式及结果等做出分析。  关键词:“镜像”理论 形象宣传片 意义建构  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挖掘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城市元素,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形象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认为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要求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主流媒体生产的信息产品是对社会有益的公共产品,其当前的生产运营持续情况从某种程度上看已
当今世界已有不少国家在其新闻相关法律或者司法判例中确认了被报道者的回应权.相比传统侵权法对被报道者受侵害的救济,回应权制度有其独特功能,对于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平衡保护和冲突缓解颇有助益.结合我国新颁布的《民法典》第1028条规定,对“准回应权”进行分析解读,并强调在司法实践中需注意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事实报道和意见评论、行使期间和行使方式、举证责任和法律效力等相关问题.
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像档案,也反映和折射出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而重大题材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记忆、启迪人类心智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2018年,18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上映仅三天,芒果TV、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上点播观看量便突破10万.新浪微博上,“我们一起走过”的话题阅读量更是超过3000万.这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历
期刊
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段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林冲正没好气,那里答应,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期刊
摘要:旅游视频宣传是提升国内外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和旅游出行意向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旅游视频的价值定位,在探讨旅游视频感知价值对游客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及出行意向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从视频宣传营销系统构建、宣传、趣味认知、情感认同和互动了解等方面创新规划旅游视频的应用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视频 感知价值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