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二本纪部分补正

来源 :国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十二本纪部分的补正.
其他文献
1918年6月,《新青年》杂志出版"易卜生专号"后,"娜拉"形象从西方历史语境进入中国新文学,并穿越了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组成了绵延不绝的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新女性人物画廊.不同年代的作家对于"娜拉"的解码方式有所不同,从鲁迅对"出走的娜拉"的思考,到茅盾笔下"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再到张爱玲刻画的"寻找真爱的娜拉",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家族的崩盘、革命激情的幻灭,又回归一夫一妻制的变革.1982年,香港地区作家亦舒以《我的前半生》致敬鲁迅《伤逝》,从现代女性的角度重新回答"娜拉走后怎样"这一个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家庭林业经营水平.然而,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外包作为专业化分工后形成的生产方式,能推动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与现代林业发展衔接,促进我国林业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农户从事林业生产所具备的人力、物质、地理资产专用性较高,导致其与服务组织达成合作的交易费用增加,外包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之下降.当林业生产环节交易频率与外包服务供给市场活跃度上升时,则会降低交易费用,激发农户购买外包服务需求.在政
在1900年认识胡塞尔之前,舍勒已经展现了其重新构建伦理学的策略和"扭转"伦理学构造基础的决心.一方面,他批判西方哲学时虽然意识到了"真的"与"好的"之区分,但是最终走向了"好的"归属于"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或者情感陷入一种经验心理学的主观性之中;另一方面,他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和情感经验主义,论证伦理学的独立性,力图让伦理学走向情感主义.舍勒早期伦理学的这种情感"扭转",在其1900年之后的伦理学建构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回应和深入发展.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时间视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认为它是人的内感官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的先天条件.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康德的这一理解还带有机械物理学线性思维的痕迹.在其晚年写就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隐约开示出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念.虽然康德并未直接将其作为显在的主题加以展开,但依其思路可推演出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审美发生的时机具有非现成性;其二,审美体验的过程具有自我参照性;其三,审美领会的次序具有主观的合规则性;其四,审美呈现的态势具有突破瞬间的包孕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审美时
赠答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赠答诗创作最多之地.汉晋洛阳赠答诗兴盛,以四言诗为主.北朝洛阳赠答诗有所衰弱,在南朝文化影响下以五言诗为主.隋代洛阳赠答诗复兴,为唐代该地诗歌创作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稷下学者参政议政,为达到更好的进谏效果,需借模拟练习以提高议政表达技能;晏子事迹本身的示范性,为需要训练的稷下学士提供了特有的议政语境.晏子便成为学士附会模拟的练习对象,大量托名晏子编创的故事因时而生.《晏子春秋》百余篇托名晏子而虚构的拟托文本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在内容或主题方面具有重复叙事性质,可名为“同题拟作”.同题拟作据相似情节演绎议论辞,体现出模拟演练的特征,应与稷下学士议政时的模拟附会有关.而书中除同题拟作外的“悖实拟作”,在内容与主题方面亦有模拟创作的特征.因此《晏子春秋》中的拟托文本应与佚名
王钟翰先生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之《文苑传》,标点方面存在不少错点、漏点,且于史实错误不加改动.对这些问题略作订补,将有益于读者参考.
从先秦传说到汉代经典,“河图”“洛书”经历了漫长的释义变迁.“河图”“洛书”是儒家经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汉代儒家群体的阐释与建构之后,“河图”“洛书”兼具了经学的人文精神与纬学的神话色彩两种特质,既含有儒家的王道理想,也为帝王提供了受命理论.此外,围绕“河图”“洛书”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王朝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文化.梳理“河图”“洛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脉络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政治文化的特质及其历史影响.
磨喝乐是中国古代曾长期流行的儿童形状玩偶,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直绵延至今.关于磨喝乐的来源,学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磨喝乐、罗睺罗、化生三者应是同物异名的关系.磨喝乐多见于宋以后的文献,在磨喝乐出现之前,人们在七夕或者中元节所供奉的小儿人偶被称作罗睺罗或化生.究其来源,这或许和佛经中的鹿母夫人本生有关.并在文中解读了在以往的学界讨论中少为关注的两篇梵文文献,以期为磨喝乐及其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出现了州官与府官的双轨制.以往学者大多认为随着东晋以降军府机构的发展,府官逐渐侵夺了州官的职权,使后者变成了没有职事的闲散职位.不过这一观点并不准确.从汉到南北朝,州官的职位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再由繁趋简的过程.与之相应,南北朝前期的州官仍是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事务的,此后才出现府官代行州官职责的情况.这与南北朝时期州官选举中的请托盛行的现象密切相关.由于州官系统自身选举上的混乱,这一仕途在南北朝后期衰落了,并最终导致了隋的罢乡官.从制度渊源来看,南北朝后期的州官制度呈现出了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