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抄本《陶彭泽集》叙录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部谷园抄本《陶彭泽集》,此书的形态非常特殊,对陶渊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兹就有关情况叙录如下。






  谷园抄本《陶靖节集》系六卷本,卷一为赋、辞、记、传、赞,卷二为传、赞、疏、祭文,卷三至卷六,为诗。卷首有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和颜延之《陶征士诔》。此抄本钤有四种印章,即:(1)“丰华堂书库宝藏之印”;(2)“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藏书”;(3)“会稽李氏困学楼藏书之印”(参见图版所示);(4)“鸣野山房”。其中之(1)见于第一册萧统《陶渊明集序》,其中之(2)见于第一册萧统《陶渊明集序》和第二册首页,其中之(3)见于第一册萧统《陶渊明集序》和第二册末页,其中之(4)见于第一册目录首页和第二册末页。丰华堂是晚清杭州著名藏书家杨文莹(1838—1908)的藏书宝库,其子为杨复,父子二人藏书极多。1929年,经与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1969)协商,将其藏书全部售与清华大学,计有图书5720种,47546册。困学楼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1829—1894)的藏书楼,他是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鸣野山房是乾隆时期的学者沈复粲(1779—1850)的书斋名。复粲字霞西,亦为会稽人,著有《鸣野山房书目》。李慈铭和沈复粲也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又该本“陶彭泽集卷一”左署“晋陶潜著”,此下题曰“朋谷园抄”(参见图版所示),意谓朋友谷园抄写。谷园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胡介祉(1692年前后在世)的室名。介祉字循斋,一字茨村,浙江山阴人。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谷园抄本《陶彭泽集》的收藏、流传顺序是:谷园(胡介祉)→鸣野山房(沈复粲)→困学楼(李慈铭)→丰华堂(杨文苇、杨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关于胡介祉与陶集的关系,郭绍虞《陶集考辨》曾有论及:
  陶庵刊本书名卷数均未详,疑是明黄淳耀刊,未见。
  此本不见诸家著录,惟胡介祉谷园本跋云:“《陶靖节集》甚乏善本,近惟陶庵一刻为胜,惜未见宋刻原本,其中字句讹舛尚多。岁初偶暇,集诸家刻本参考互订,以归于正,仿陶庵式授之梓人。”是则此本虽不可见,而所谓陶庵式者,当即如李梦阳所谓去注与评,而又不校注异文者也。陶庵不知为谁。明崇祯间嘉定黄淳耀、长洲徐晟,清顺治间宝应乔可聘、大宁曹续祖均号陶庵,与胡氏时代均相近,惟黄氏有《和陶诗》,恐胡氏所谓陶庵,以指黄淳耀为近是。
  康熙胡刊本《陶靖节集》六卷,清胡介祉刊,存。
  此康熙甲戌胡介祉精刻。书脚有“谷园”两字,及世所称谷园本者也。介祉字循斋,一字茨村,浙江山阴人,宛平籍,由荫生官至河南按察史,能诗,有《谷园诗集》《茨村咏史新乐府》。此本原刊未见。民国七年上海中华书局有影印本。卷一至四,诗;卷五,赋;卷六,传、赞、疏、祭文;卷首有昭明《序》;卷末附昭明《传》,颜《诔》。胡氏《跋》称“《陶靖节集》世乏善本,近惟陶庵一刻为胜,惜未見宋刻原本,其中字句讹舛尚多。岁初偶暇,集诸家刻本参考互订,以归于正,仿陶庵式授之梓人,去赝存真,犹之剔石去藓,差快人意也。”故其书不复校注异文,亦无注释。然其书虽去《四八目》等赝作,而《归园田居》仍附江淹拟作,《问来使》《四时》诸诗亦均备载,去赝未尽,不无遗憾。
  根据以上描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所藏谷园抄本《陶彭泽集》确系胡介祉抄本,当无问题。
  郭氏提到的康熙胡刊本《陶靖节集》六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也藏有一部,书后有跋语曰:
  《陶靖节集》世乏善本,近惟陶庵一刻为胜,惜未见宋刻原本,其中字句讹舛尚多。岁初偶暇,集诸家刻本参考互订,以归于正,仿陶庵式授之梓人,去赝存真,犹之剔石去藓,差快人意也。计期十日告成,援笔记之,附于卷末。康熙甲戌上元茨村胡介祉识。
  此本末尾有印鉴二枚,一为“茨邨手校”,二为“谷园藏本之一”,系印刷体。
  关于胡介祉的生平与藏书业绩,晚清以来才受到关注。《拾经楼紬书录》卷下“《建康集》八卷”条:
  此明影宋钞本先少保公《建康集》八卷,为晋江黄氏父子藏书,有“海鹤道人”四字白文方印、“俞邰”二字白文方印。复经宛平胡茨村介祉收藏,有“胡氏茨村藏本”六字朱文长方印。按茨村名介祉,字循斋,山阴人,宛平籍,少保兆龙子,由荫生历官河南按察使,着《随园诗集》,事实载仪征阮文达元《两浙輶轩录》。检长洲徐大临昂发《乙未亭诗集》有《题胡茨村画像》二首:一写茨村校书之勤,一写茨村闲居之乐,其人殆亦嗜书有癖者。庚子冬至,先世父文选君从善化张姓得之,原缺卷三“书类”《唐李弼告后》二篇,“论类”《苏秦论》《范增论》《续养生论》上、中、下五篇,“序类”《程致道集序》题目及文首两行。先世父从常熟盛杏荪宫保藏钞本补全,汇刻入《石林遗书》印行,此则藏之观古堂中,为子孙青箱世守之业。
  《安南志略》书前《黄丕烈题识》云:
  是书原本为胡茨村藏书。余所藏他书,亦有胡茨村印记,必好书之人矣。顷友人携徐昂发诗抄本,中有《题茨郝画像》二首;急录之,以著其人之时代,并识茨村果好书者云。
  由此我们对胡介祉的生平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中华书局图书馆也藏有一部六卷《陶靖节集》抄本,卷一题真谷道人手抄,卷二题市隐子手抄,卷三题嵸盒居士手抄,卷四题心滨垂纶子手抄,卷五题沐涧山人手抄,卷六题忘筌子手抄,书末题“康熙甲戌(1694)上元茨村胡介祉识”。卷一至卷四,诗;卷五,赋(辞、记、传赞);卷六,传赞(祭文);卷首有昭明《序》,卷末附录昭明《传》、颜《诔》。此抄本之底本即胡刊《陶靖节集》六卷本。二者完全相同。但此二本《咏二疏》和《咏三良》三诗皆有序,序的文字与谷园抄本完全相同,说明此抄本是胡氏校勘陶集所依据的诸本之一。   谷园抄本《陶彭泽集》的特色也在于这两首诗的诗序,卷六《咏二疏并序>,诗序曰:
  《汉·疏广传》:广字仲翁,为太子太傅。兄予受为太子少傅。在位五岁,广谓受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仕宦至二千石,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不亦善乎?”即日上疏乞骸骨,宣帝许之。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广归乡里,日具酒食,故旧賓客,相与娱乐。
  卷六《咏三良有序》,诗序曰:
  三良子,车氏子奄息、仲行、针虎。穆公殁,康公从治命以三子为殉。国人哀之,赋《黄鸟》。
  此二诗并序均见谷园刻本《陶靖节集》卷四,而其他各本陶集,包括宋本陶集,此二诗均无序。谷园抄本《陶彭泽集》当然是先于谷园刻本《陶靖节集》产生的。那么,该抄本依据的底本又是哪一个版本?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陶集并非稀见之书,故此抄本所依据之底本,必然不俗。这两篇诗序是特别值得重视的。申东城曾经指出:
  陶潜诗文序上承汉魏,下启南北朝唐宋。陶潜诗文集中的序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据王瑶注本,陶诗有61首,而其中有序的诗作达14首,占陶诗总数近23%。陶文十一篇,有序的为4篇,占37%。比例之大,数量之丰,实为罕见。并且陶诗文序创作时间跨度大……几乎贯穿了诗人一生。陶潜诗文序长短不一,字数有13、17、18、22、25、28、29、39、55、65、84、88、109、169、198等,最短的字数《读史述九章》仅为10字。而《桃花源诗》的序竟长达319字,完全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了。
  而根据谷园抄本,陶渊明有序的诗忽然又多出两首,这种诗歌文献的异常情况当然值得关注,当然,对于这两篇诗序的真伪,我们也需要探究。李慈铭云:
  《阅茨郝咏史新乐府》,上下二卷,山阴胡介祉著。介祉字存仁,号循斋,礼部尚书衔秘书院学士兆龙之子。康熙间官湖北佥事道。乐府共六十首,皆咏明季事,起于信王至,纪庄烈帝之入立也,终于钟山树,纪国朝之防护明陵也。每首各有小序,注其本末,时明史尚未成,故自谓就传闻逸事,取其有关治乱得失者谱之。
  如上文所述,谷园抄本原系李慈铭困学楼之旧藏。李慈铭说胡氏的咏史新乐府,每首各有小序,那么,这两首陶诗的小序,是否也是胡氏编造的?姑且存疑,以俟通博。此外,谷园抄本与谷园刻本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卷次第之不同,这也是其特殊形态的又一方面表现。
其他文献
阐释和阐释学,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一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概念。说陌生,是因为“阐释学”的正式提出应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一般人对外国或中国古典时期的“阐释”缺少系统研究,对西方现代阐释学更为隔膜。说熟悉,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受过的事情。凡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听过中小学老师讲语文课,课本中有不少鲁迅作品。那些老师对每篇课文所进行的解读就叫作“阐释”。只不过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把他们的
期刊
相比武松,林冲有自己的家,所以林冲更加珍惜——武松不会曲线救家,林冲却是委曲求全。当然,武松的家有个不良的嫂子,这个家迟早要散,内因决定的。而林冲的家有个贤淑的太太——并且漂亮而女人味十足——《水浒》对林娘子三言两语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女人的温煦,高衙内一见即不能释怀也是一个证明。这样的家若不是碰到外来的横祸,一定会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我们来看看林冲的家:  已牌时,听得门首有人道:“教头在
期刊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期刊
2021年9月27日6时,叶廷芳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一时间有关叶先生去世的消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震惊、悲痛、哀伤与沉默。互联网和朋友圈可以看到许多纪念叶先生的文章,譬如“痛别叶廷芳”“独臂翻译家逝世”“叶廷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逝世”“浙江衢州籍翻译家叶廷芳去世”“译介卡夫卡‘第一人’:叶廷芳”,“译介卡夫卡到中国的翻译家叶廷芳去世”,等等。在学术圈之外许多普
期刊
初闻叶廷芳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个女的;加之他曾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鼓与呼,便愈发以为是位女士。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在某杂志封面上看到头戴黑呢礼帽,身穿黑呢长大衣,一幅洋派气象和谦谦君子范儿的他,才得知这是一位气度不凡的翩翩绅士。尤其他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含蓄优雅和欧范气质,看上去像是一位侨居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的华人,又仿佛是从德国穿越到中国的归国华侨。使我不禁联想起电影中行色匆匆地在街角处的大风中穿行,用力
期刊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去世近三十年,广大读者仍然怀念爱戴这位为人民写作、为时代发声的卓越作家。而在学术界,路遥研究业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显学,以记述路遥生平的传记、纪实文学为例,就有《路遥评传》(王西平、李星、李国平,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永远的路遥》(航宇,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路遥传》(李兆庆,世界中文出版社201
期刊
孙频的中篇小说集《以鸟兽之名》可以视作“阳关山三部曲”。集中的三部中篇小说都围绕阳关山里山民生活的历史与现实展开,顺序是由远景到近景最后变成特写,渐次深入到阳关山的精神内核。这种变焦叙事既是远离尘嚣与回归山林的同步过程,也是作者审美姿态与精神立场逐渐显现的感性之旅。虽然阳关山早就是孙频小说的常见场域,但此集中的《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代表孙频小说创作的总体立场,因而
期刊
一  近年来,文学史作为一个认知装置而非对文学本体的还原这一发现已大抵成为学界共识。当文学史试图去描述一个作者及其作品时,总是将他预想为一个容器,这一容器的外形往往依从于诸如流派、写作理念等看似容易把握的特征;而当容器一旦形成,后世对此作者的解读也往往受到容器的束缚,不被这一容器所涵盖的文本则或散佚或被无视或被强制阐释,文学史中的作家最终成了我们想让他成为的样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每当我阅读到一个
期刊
《逍遥游》的名称与关键词  《庄子》比较难懂。《逍遥游》列《庄子》篇首,说明是庄子本人十分看重的一篇,或者说精心构思安排的一篇,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但解释多不相同,也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说《庄子》就是寓言,后人或言吊诡哲思,玩弄矛盾,所谓吊诡哲思,就等于说没有看懂,这样的评论入虚弄玄,我们认为,故意用奇诡的方式解读《庄子》,没有价值。一般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期刊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整本书入选2019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这本初版于7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成为当下语文界的阅读热点。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必然会有争论。20世纪40年代在《世纪评论》杂志发表时,即有人质疑,费老即已回应,比如《家族》章“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从学理角度,只有经过质疑的观点才更加稳固,或者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