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构与叙述的社会学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作为一门叙述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自足的体系”,小说的虚构与叙述过程,体现了作者安排小说虚构世界的艺术思维过程的使用及因此传出来的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审美理想。
  【关键词】 社会学;虚构;叙述;小说;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28-02
  小说是对现实的现象学虚构的散文化叙述,小说的虚构与叙述是小说家认识生活,把握生活的方式。小说家的虚构与叙述不是自我陶醉与孤芳自赏,其创造小说文本的目的是把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出来,以引起社会的共鸣,即小说虚构世界的叙述是以审美的方式对现实的观照,从而在观照之中把握现实,表现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及小说家的审美意味。这里所谓的虚构与叙述的社会学即含有这个意识,也就是从小说家艺术创造这个层面认识虚构与叙述过程与客观现实的审美关系。
  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家吕西安·戈尔德曼在论述小说结构(本体)的时候认为:“小说形式的演变与物化世界有同源经历”,“文学作品和使它们得以产生的这个或那个社会集团的集体意识之间确立了一种关系。”这就是说,小说的虚幻世界与现实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尽管小说属于虚构性叙事作品,但这种虚构不是凭空虚设的,不是虚假的;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结构主义,抑或是魔幻的、表现主义、荒诞的,小说的虚构世界都有其现实的基础,以叙述作为手段虚构的小说总是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因而,小说是审美密码写就的现实。
  一、虚构:小說审美观照现实的方式
  小说文本的叙述结构决定了小说对故事的依赖,但并不意味着故事因此就是小说创作的目的。小说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传达一种特定的人生体验。小说承担的这个审美任务,决定了真实性对这种艺术形态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尽管虚构是小说艺术的座上宾,但它只是手段,只是形式的范畴,小说家注重虚构,不但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所以,当年狄德罗给英国小说家萨缪尔·理查生写信说:“最真实的历史充满了虚假,而你虚构的小说则充满了真实。”[1]阿·托尔斯泰也说:“一般地说,虚构得愈多愈好。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应该是这样一种虚构,虚构出来的东西在你们那里已经产生出一种绝对的真实的印象。”[2]然而,虚构毕竟是一种想象活动。那么,虚构如何建立与现实的审美观照关系呢?
  “现实空气是小说的最大优点,是无条件地、郑重其事地建立在小说一切优点之上的优点。如果没有这个优点,其他什么优点都不存在了。因为其他优点依赖于作者成功地创造出生活的幻觉。”亨利·詹姆斯的这段论述为人们认识小说的虚构对现实的观照指出了方向,笔者认为小说创造“真实的幻觉”可以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活动建构给人以真实感觉的社会生活场景。在叙述小说虚构世界时,不必叙述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但虚构小说要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虚构,反映出可能有的实情,同时,客观地建筑社会生活的背景,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战争与和平》的真实性就表现在通过虚构人物的活动反映俄国社会的现实关系和俄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现实的观照也在于通过虚构的黑奴汤姆的故事反映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与历史背景趋同。《阿Q正传》的美学意义即在于“在典型的环境中真实地再现典型人物。”
  (二)通过模拟的生活原生态反映一种真实的情绪。小说家的虚构使小说虚构的世界的生活状态与人们的客观生活状态有某种相似之处,虚构世界所着力渲染的是一种情绪,这种对生活状态的摹写表现了对人自身的关注,表现出人的生存本相、生存困境及生命冲动与生命意识。这是一种新的美学态度,是一条贴近生活的路子。目前,我国小说界比较风行的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即通过迫近生活的原生态来观照客观现实的。
  (三)通过心理事件和梦幻世界的虚构从人们的心理状态来表现现实。以心理事件、梦幻等心理状态表现小说虚构世界,它的重要手法是变形,这种心理状态的现实实际上是现实的一种变形。马尔克斯认为:“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小说中的现实不同于生活中的现实,尽管前者以后者为依据。这跟梦境一个样。”[3]他的这一席话,无疑道出了魔幻的现实主义的独到个性和成功之处,就是不附和那种类似科学认识的纯客观摹写或反映的文学观念,而强调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渲染、变幻,在小说中,崇尚灵魂与精神的自由观照与印象,它是小说家主体意识对现实的折射。《百年孤独》即典型的以梦幻、魔幻等变形手法观照现实。其他如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也有变形手法表现心理真实的特征,如卡夫卡《变形记》。
  二、叙述:小说对现实审美观照的语言表现
  小说作为虚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性(即虚构对现实的观照)是通过叙述表达出来的。小说的叙述最终也要落实到语言上,通过小说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小说语言是一种文学话语,它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话语,一种符号化的话语,这种话语本身是一种自足的实体。传统理论对小说话语的认识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表述工具,即一种手段,其实,文学话语作为符号系统,它本身就获得了本体意味,既是表述的手段,也是表述的对象。
  人的一切思维都是话语思维,小说虚构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也不例外,是一种话语思维,它离不开话语能力(意义)和话语行为(叙述)。通过小说虚构活动建立起来的虚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这个符号世界是作者精神化了的现实,是真实的,亦是可感知的。借助作者创造的符号化话语世界,可以洞见生活的原生态,洞见生活的真实。可见,小说家对叙述方法的选择也具有语言学的意味。由此,可以把小说虚构这种叙述活动对现实的观照在话语表现上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
  (一)表层——经验与呈现。小说话语这种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本体存在,是靠一个个的词来组接的。这种文学词汇是语义性的,更是经验与呈现的。小说家在进行艺术创造中总是创造性地虚构出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以混沌的、整合的、非常态和感性的话语符号方式,表现出人类活动和存在的状态。这种话语的经验呈现既是语义性的,也是整合性的语序与语态,这种整合性的语态和语序即在叙述的技巧中论述的叙述的语调与节奏,从中可以体验出作家传达出来的独特生活经验,也就是说小说的话语符号在浅表层已经在表达语义的同时以语调和节奏传达出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和小说家的审美意蕴。如《孔乙己》的话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怜悯与同情,《尤利西斯》的话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庸和无聊。   (二)深层——隐喻与象征。隐喻与象征,其本质都是一种暗示性抽象,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读者导向作品的深层,通过暗示催化故事,造成神秘语境,传达出作者的独特经验和审美创造的意蕴。话语符号的这种隐喻象征功能使读者在更深的层次上认同作者的虚构世界。铁凝《麦秸垛》中麦秸垛作为背景传达出的象征隐喻意义表现了一种悲剧性的生存状态;残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洞”也是一个象征性的语符;《尤利西斯》整篇作品的结构都具有隐喻象征意味,作品不仅标题用《奥德赛》中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命名,结构也完全借用《奥德赛》的典故,每个章节和主要人物都用《奥德赛》的人名和地名来隐喻,古今互喻,烘托主题。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镇和布恩地亚家族都独具隐喻象征意义。这种隐喻与象征是小说家在叙述过程中创造的虚构世界对现实观照在话语上的一个深的层次,具有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的意义。
  三、小说虚构世界的叙述与隐含的读者
  在文学的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者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然而创作创造的审美世界不被阅读,不被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意图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对接受对象的研究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它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对现实的审美观的传达也依靠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读者心理的揣摩。在小说叙述的虚构过程中,作者往往创造出一个隐含的读者,即潜在的读者,以满足阅读期待,实现小说虚构世界的审美意蕴的传达。
  接受主义美学家伊瑟尔对“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正是对创作过程中这种对接受者及其审美心理的关注的恰当把握。他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的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阅读过程这种潜在性的实现”。[4]“潜在的读者”伴随着小说家的整个虚构的酝酿、构思和写作过程,潜移默化地溶入作家的审美表达的期待视野,以特定的模式制约小说家按某一方向或视角去观察生活、选择生活现象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表达,同时也对小说家的虚构与叙述产生一种内驱力。因而,这种“隐含读者”不是作家凭空捏造的,而是小说家对现实读者审美要求、趣味、经验、能力等等的把握创造出来的。隐含的读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现实读者的变化与小说家的审美经验的变化而改变的。
  小说虚构过程中对潜在的“隐含读者”的创造为小说虚构世界对现实审美观照的最终实现提供了契机,它使小说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小说家的审美理想最终在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中得以实现和进一步的再创造,使小说家的审美认识,审美理想得到认同。“隐含读者”的创造是小说虚构与叙述过程中对现实审美观照的又一个层面。
  总之,小说虚构与叙述的社会学,即小说虚构世界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反映在小说家的艺术审美方式、小说家艺术的语言表达和小说家对“隐含读者”的创造这三个层面之中。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伯莱恩,朱纯深.小说赏析面面观(一)[J].名作欣赏,1986,(03):45.
  [2](苏)阿·托尔斯泰.论文学[M].程代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52.
  [3](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聯书店,1987:46.
  [4]朱立元.作家心中应有“潜在的读者”——从接受美学角度谈创作[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05):64-69.
  作者简介:
  韩婷,女,辽宁海城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和我的家乡》是由九位导演共同执导制作的一部喜剧电影,该片由五个单元故事组成,讴歌了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本文以翻译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影片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我和我的家乡》;字幕翻译;生态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
期刊
【摘要】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观察该民族的文化历史,了解其生活习俗。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探讨其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 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思维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127-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
期刊
【摘要】 白嘉轩作为《白鹿原》的最重要人物,具有重现农民地主阶级思维结构和道德模式的示范作用,白嘉轩既是儒家传统美德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封建社会沉疴宿疾的拥护者,极端矛盾是白嘉轩人格中的显要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白嘉轩命运的悲剧,使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成为封建制度在社会变革时期濒临瓦解的影射。研究白嘉轩形象中的矛盾特质,可以促进读者对白嘉轩所蕴藏的精神内涵进行更加系统化地认识,从而全面解析《白鹿原》中投
期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与来源之一,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力体现。成语则是中国语言的精华,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中国智慧,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华文明,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本文旨在赏析中华成语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国智慧,探索如何把成语更好地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结合,让其随着岁月的流逝,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 成语;传统文化;中国智慧;民族精神  
期刊
【摘要】 国家文物局为了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全国各类博物馆综合提升,修改了多个博物馆建设的参考性文件,对我国博物馆定级评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于指导我国博物馆未来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方面对新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让新的参考性文件能够更好地指导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 博物馆事业;博物馆文化;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国内,《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众多中文译本,而在这些译本当中,当属吴建国、姚乃强、邓若虚三位先生的译本最受读者推崇,影响力也最为深远。不论是从对原著的理解程度上分析其三位的译作,还是从译作的艺术性来说,这三本译作都堪称佳作,值得后来的译者学习借鉴。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前三章为例,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从词法层面对三个译本进行了分析,以期能通过探究三个译本的差异,为后来的文学翻译学习与实践提
期刊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其故乡高密位于地域文化上的“齐文化”区域。莫言笔下出现众多民间风物,尤其是地方特色戏曲高密茂腔。《檀香刑》中的猫腔是茂腔的变形,猫腔独特的叙述方式塑造了小说中脸谱化的角色,并且融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但高密茂腔变成猫腔有众多不同之处,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域文化与作品需求。用猫腔的叙述方式书写的《檀香刑》,是高密东北乡的一场盛大的猫腔戏曲,也是茂腔剧本的变形。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女性思想逐渐崛起的今天,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作品是作者思想最忠实的反映,也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描绘。而从《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两位男性作者对女性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 《水浒传》;《三国演义》;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
期刊
【摘要】 朱熹的思想是极具完整性和体系性的哲学理论,如同张立文所说是“一个完整的圈”。朱熹哲学立足于伦理主体的内在道德意志并把它提升至形而上学的层面,使之具有本体的地位,同时又通过道德心性修养使本体的自由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充分圆满的理想境界。他构建了本体、修养与境界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而其完密的哲学思想背后又蕴含着“无言”的“大美”。本文将从审美本体、审美工夫和审美境界三个方面来谈谈朱熹的美学思想
期刊
【摘要】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重点,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其中蕴含的丰富生动的语言风格让文学翻译的难度处于各种翻译类型的顶层。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文本,翻译重要原则之一的“忠实”是不可忽略的。本文试从具体翻译实例展开讨论,从不同层面分析“忠实”在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忠实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