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夏天,我都会带孩子去参加阿德勒国际心理学会(ICASSI)的夏季学院。它没有固定的举办国,特别强调民主和平等,在这里,成人可以学习心理学课程,孩子可以参加儿童夏令营。
这个夏令营,和常见的国外儿童夏令营完全不一样。这些孩子们来自全球各地,少儿组的孩子是4-11岁,混龄在一起,没有什么竞技项目,也没有科学实验,甚至不出去游山玩水。孩子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决定今天要干什么。
觉得有点摸不到头脑?我一开始也这么想。
在我带孩子参加之前,我一直向带孩子参加过的家长打听,课程到底是什么内容?大家的回答竟然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就一起玩儿。但又都表示,孩子们的成长特别快。我感到十分诧异:一起做游戏就能成长?到底是怎么成长的?怀着好奇,我也给孩子报名参加了。
一开始一切如常,没想到有一天,正在上心理课的我听说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起来了,吓了我一跳。孩子们打架,在注重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夏令营中,算是挺严重的事件。我特别担心孩子们受伤,也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事件,老师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于是赶忙跟进和了解“打架事件”的经过。
原来,打架的双方是户外组和室内组的两组孩子。如前所述,这个夏令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决定自己想做什么。每个人自己选择是待在室内还是去户外,然后再选择在室内玩什么、到户外做什么。冲突的起因是当时户外组的小朋友归来,未经商量和允许,强势地介入了室内组的活动内容。室内组的小朋友觉得被严重干扰,非常不满,结果演变成肢体冲突。
通常老师会怎么做呢?回想自己的成长经验,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讲道理、惩罚孩子、和家长交涉。可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夏令营里的老师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
并不是向家长道歉。带队老师是很诚恳地面对所有孩子道歉:“对不起,大家会打架,是因为户外组的同学进到教室后,直接介入了室内组同学的活动,这样的举动没有尊重大家。这件事是老师做错了,我没有组织好,请大家原谅。”
老师的道歉,让孩子们都渐渐冷静下来。然后大家围坐成一圈,讨论起刚才发生的事情,老师引导孩子们层层递进去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打架的情况?(因为生气)
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打架是不是一个解决事情的好方法?(不是,不能解决,打架会伤害友情)
那么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时,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吗?(有!孩子们纷纷说起来)
这时候,有小朋友发言说:“我们可以建一个冷静角,谁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到冷静角里待着,心情好了再出来。”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好不好?”老师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老师说:“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建一个冷静角吧,建造冷静角都需要什么东西?”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起出谋划策。
老师又问:“我们建造冷静角要如何分工?”孩子们提出了各种想法,随后挑选自己想做的工作,热情高涨地干了起来。有的人搬椅子,有的人拿玩具,有的人去装饰……很难想象,就在10分钟前,这些孩子还打成一团,现在俨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彼此协调,相互帮助。
冷静角初见规模,不等老师提问,有小朋友率先开口:“我们光有冷静角还不行,还需要有使用的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瞧,在短短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开始会主动思考——要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完善。
“大家觉得这个冷静角应该有哪些规则呢?”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新一轮的讨论开始了。
有孩子说:“如果大家都在生气,都挤进去也不好,冷静时需要一个人静静的,所以每次只能进一个人。”
“冷静角的物品是大家的,就算进来的时候不开心,也不能搞破坏。”
“如果别人在冷静角里,不应该去打扰。”
就这样,这群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孩子,自己通过讨论、投票,制定出了一份“使用规则”,分别写成中英文两个版本,贴在冷静角里。
这时候又有小朋友提出:“冷静角里一次只能进一个人,如果这时候有其他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老师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问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办?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这时有小朋友提议——可以再建一个“放松角”,不一定是情绪不好的时候才可以进,只要你想静静待一会儿就可以去,也不限制必须是一个人。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这次不等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就开始商量、思考、动手,相互帮助,非常有秩序地又搭建了一个小园地。
了解了整个经过后,对这个课堂,我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过一句类似“你们不能打架”“这样做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的话,没有向孩子任何知识和纪律的说教,也没有给任何孩子指派过任务,孩子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思考、讨论、意见发表、规则制定、认领分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孩子们学会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举一反三;学会了逻辑思维,理性沟通;学会了民主投票,商量探讨;学会了公平公正,遵守纪律;学会了分工搭配,相互合作;学会了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团结友爱;学会了从别人身上获得智慧,真诚认同,而不是唯我独尊……
更可贵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通过一味地灌输、强迫孩子接受来达成的,而是通过孩子们每天的相处、不起眼的游戏以及一遍遍的重复,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熟悉和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原则的一部分。
对孩子身上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家长。夏令营到了第二周时,带孩子来上课的其他中国家长都感慨:孩子成长了许多,这种成长难以描述,你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就是觉得,他长大了。這个夏令营看上去没有很高端,甚至没有一点“炫酷”的地方,却让孩子们学会了重要的东西。
读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夏令营离自己有些遥远——国内并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可是别忘了,孩子还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从来不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是家庭教育。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复制一个夏令营,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融入我们每天和孩子的对话、相处中,却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在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先对孩子表达理解和宽慰?在准备画画的时候,先问问孩子,画画都需要什么东西,鼓励他主动思考,然后让他自己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我们能否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例如一起商量上床睡觉的合理时间,睡前阅读几本书,一共读几遍等(有妈妈问我孩子缠着大人读绘本不睡觉怎么办,和孩子一起解决不也很好吗?),然后一起执行……
不着急灌输,不强迫不责罚,放慢脚步为孩子打好基础,润物无声地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秉性,这恰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这可能会慢一点,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但等到我们迎接收获那一天,一定会倍感值得。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平台慢成长创始人)
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来稿主题“海外连线”
责任编辑:谷珵
这个夏令营,和常见的国外儿童夏令营完全不一样。这些孩子们来自全球各地,少儿组的孩子是4-11岁,混龄在一起,没有什么竞技项目,也没有科学实验,甚至不出去游山玩水。孩子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决定今天要干什么。
觉得有点摸不到头脑?我一开始也这么想。
在我带孩子参加之前,我一直向带孩子参加过的家长打听,课程到底是什么内容?大家的回答竟然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就一起玩儿。但又都表示,孩子们的成长特别快。我感到十分诧异:一起做游戏就能成长?到底是怎么成长的?怀着好奇,我也给孩子报名参加了。
一开始一切如常,没想到有一天,正在上心理课的我听说夏令营里的孩子们打起来了,吓了我一跳。孩子们打架,在注重多元文化交流的国际夏令营中,算是挺严重的事件。我特别担心孩子们受伤,也不知道面对这样的事件,老师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于是赶忙跟进和了解“打架事件”的经过。
原来,打架的双方是户外组和室内组的两组孩子。如前所述,这个夏令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决定自己想做什么。每个人自己选择是待在室内还是去户外,然后再选择在室内玩什么、到户外做什么。冲突的起因是当时户外组的小朋友归来,未经商量和允许,强势地介入了室内组的活动内容。室内组的小朋友觉得被严重干扰,非常不满,结果演变成肢体冲突。
通常老师会怎么做呢?回想自己的成长经验,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讲道理、惩罚孩子、和家长交涉。可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夏令营里的老师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道歉!
并不是向家长道歉。带队老师是很诚恳地面对所有孩子道歉:“对不起,大家会打架,是因为户外组的同学进到教室后,直接介入了室内组同学的活动,这样的举动没有尊重大家。这件事是老师做错了,我没有组织好,请大家原谅。”
老师的道歉,让孩子们都渐渐冷静下来。然后大家围坐成一圈,讨论起刚才发生的事情,老师引导孩子们层层递进去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打架的情况?(因为生气)
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打架是不是一个解决事情的好方法?(不是,不能解决,打架会伤害友情)
那么如果我们情绪不好时,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吗?(有!孩子们纷纷说起来)
这时候,有小朋友发言说:“我们可以建一个冷静角,谁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到冷静角里待着,心情好了再出来。”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好不好?”老师询问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于是,老师说:“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建一个冷静角吧,建造冷静角都需要什么东西?”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起出谋划策。
老师又问:“我们建造冷静角要如何分工?”孩子们提出了各种想法,随后挑选自己想做的工作,热情高涨地干了起来。有的人搬椅子,有的人拿玩具,有的人去装饰……很难想象,就在10分钟前,这些孩子还打成一团,现在俨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彼此协调,相互帮助。
冷静角初见规模,不等老师提问,有小朋友率先开口:“我们光有冷静角还不行,还需要有使用的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瞧,在短短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开始会主动思考——要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完善。
“大家觉得这个冷静角应该有哪些规则呢?”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新一轮的讨论开始了。
有孩子说:“如果大家都在生气,都挤进去也不好,冷静时需要一个人静静的,所以每次只能进一个人。”
“冷静角的物品是大家的,就算进来的时候不开心,也不能搞破坏。”
“如果别人在冷静角里,不应该去打扰。”
就这样,这群平均年龄七八岁的孩子,自己通过讨论、投票,制定出了一份“使用规则”,分别写成中英文两个版本,贴在冷静角里。
这时候又有小朋友提出:“冷静角里一次只能进一个人,如果这时候有其他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老师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问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办?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这时有小朋友提议——可以再建一个“放松角”,不一定是情绪不好的时候才可以进,只要你想静静待一会儿就可以去,也不限制必须是一个人。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这次不等老师引导,孩子们自己就开始商量、思考、动手,相互帮助,非常有秩序地又搭建了一个小园地。
了解了整个经过后,对这个课堂,我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说过一句类似“你们不能打架”“这样做是错的”“你应该这样做”的话,没有向孩子任何知识和纪律的说教,也没有给任何孩子指派过任务,孩子们在一轮又一轮的思考、讨论、意见发表、规则制定、认领分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孩子们学会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举一反三;学会了逻辑思维,理性沟通;学会了民主投票,商量探讨;学会了公平公正,遵守纪律;学会了分工搭配,相互合作;学会了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团结友爱;学会了从别人身上获得智慧,真诚认同,而不是唯我独尊……
更可贵的是,这些东西都不是通过一味地灌输、强迫孩子接受来达成的,而是通过孩子们每天的相处、不起眼的游戏以及一遍遍的重复,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熟悉和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原则的一部分。
对孩子身上的变化,感触最深的就是家长。夏令营到了第二周时,带孩子来上课的其他中国家长都感慨:孩子成长了许多,这种成长难以描述,你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就是觉得,他长大了。這个夏令营看上去没有很高端,甚至没有一点“炫酷”的地方,却让孩子们学会了重要的东西。
读到这里,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样的夏令营离自己有些遥远——国内并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可是别忘了,孩子还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从来不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是家庭教育。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复制一个夏令营,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融入我们每天和孩子的对话、相处中,却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在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先对孩子表达理解和宽慰?在准备画画的时候,先问问孩子,画画都需要什么东西,鼓励他主动思考,然后让他自己把这些东西拿过来。我们能否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例如一起商量上床睡觉的合理时间,睡前阅读几本书,一共读几遍等(有妈妈问我孩子缠着大人读绘本不睡觉怎么办,和孩子一起解决不也很好吗?),然后一起执行……
不着急灌输,不强迫不责罚,放慢脚步为孩子打好基础,润物无声地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秉性,这恰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这可能会慢一点,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但等到我们迎接收获那一天,一定会倍感值得。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平台慢成长创始人)
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来稿主题“海外连线”
责任编辑: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