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的艺术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界有许多种艺术,有的让人流泪;有的让人流血;有的让人流汗;也有的艺术让人先流泪,再流汗,最后流血;也有的艺术让人先流血,再流汗,再流泪——当然,后两者不再讨论范围之内。
  怀尔特·斯杜尔勋爵在他那本名声昭著的《论我们时代的精神》给剧透作了一个定义:“剧透是一种高雅、精致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沃纳·海森堡在《哥本哈根:我与玻尔不得不说得故事》里也提到:“我对核裂变原理的灵感,完全得益于剧透这一种智慧体操。剧透和核裂变的原理基本一样:用剧透去撞击阅读的乐趣,让它裂变,并释放出双倍剧透的乐趣。”
  如你所见,以上的名人名言均属伪造,但这并不影响剧透的正当性。
  那么,什么是剧透呢?
  是在1977年5月25日的美国37家电影院前高举着牌子,告诉每一个买票的人:“黑勋爵是卢克的爸爸,他后来死了。”
  是在1980年春节前夜的中国大陆,用大喇叭在胡同里用最大分贝拜完年以后说:“许文强一出门就被乱枪打死。”
  是在1999年《第六感》放映到一半的时候,对还在同情汤尼·科莱特的观众说:“死的其实是布鲁斯·威利斯。”
  是在1993年蹲在租漫画店门口,告诉手里捧着《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幸福少年们说:“悲恋湖杀人事件的凶手是远野英治,他没死,后来在《黑死蝶》里又出现了。”
  是在2004年用群发E-MIAL的形式告诉邮件列表里的每一个人:“圣杯就在卢浮宫里,耶稣有后裔,是索菲娅。”
  是在2005年拿到首发的《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以后,先翻开目录页,然后打电话给等待中文版的朋友:“邓不利多死了。”
  关于哈里波特,我有一位罗姓朋友作的更绝,他把自己的MSN名字改成“邓不利多死了”,然后不停地上线和下线。于是所有人——包括完全不想被剧透的不幸人们——悲哀地看着屏幕上MSN提示窗口反覆提示“您的朋友‘邓不利多死了’已经上线……”
  可见,神圣的剧透并不违背道德,事实上它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道德境界:剧透把真相带给人类——只不过时间稍微提早了那么一阵罢了。当对方知道情节后那一瞬间的错愕,真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奖赏了,之前为了提前知道剧情而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得到了回报。阿门。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耶稣是第一个剧透者,他剧透了自己在未来的死亡,但是他还不够彻底;而流传最广泛的剧透者并不是我、罗姓朋友、祝姓朋友或者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巨大的团伙:他们每天靠剧透为乐,并在各地设置分部,让所有的人都第一时间被剧透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电视报》剧情简介栏目。
  没有什么比推理和悬疑更怕剧透了,它们就想是雪人畏惧太阳一样畏惧剧透。我至今还记得我的第一次是在中学时。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我的一位初中女同学一个人在教室里安静地翻阅着书卷,齐耳的短发,细腻修长的手指轻轻搁在散发着香气的书页上。夕阳轻柔地照进来,把一切都涂成金黄色,蝉鸣声声。我抨然心动,带着笑容走过去,向她问候:“你好。”她抬起頭来,露出文静的微笑:“你好。”我注意到了书名是《十个小印地安人》。
  “你第一次看?”
  “嗯,刚开始看。”她有些羞涩地点了点头,面色微红。
  “法官后来死了,但他是凶手。”
  我平静地说完,以后扬长而去。
  而剧透党的敌人则是动作片。比如《虎胆龙威》系列,这几乎没什么可透的,人人都知道布鲁斯·威利斯最后会胜,但在那之前会被敌人打成狗。《007》系列也是没什么能透的,人人都知道他会在开头遇到一个女人,在结尾时遇到一个女人,在中间遇到许多的男人。至于《洛奇》系列,你剧透以后对方的唯一冷漠回应就是:“哦,那家伙又上场了么?”
  每一篇哲理性的短文,都会以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结束,我也不例外。这个故事很短,但是很悲伤——我保证它就和《读者》里的小故事一样感人肺腑。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一位朋友。出于隐私考虑,我不能透露李霁的姓名,姑且称他为A吧。A是个住在新疆的汉人,北京读书,每年回家要坐上五十几个小时火车。
  有一次聚会,A在席间忽然感慨,说现在市面上没有任何一种电子娱乐设备能够支撑全程,所以他决定今年回家带一些耐读的书。我们问他选了什么书,A回答说《三国演义》。
  “什么?你竟然还没看过《三国演义》?”
  “没怎么认真读过……”A老实地答道,浑然不觉他已经唤醒了恶魔。
  周围所有的人眼睛都红了,大家彼此对视了一番,一起对他笑眯眯地说:“你知道吗?诸葛亮后来死了。”
  “我现在知道了!”A完全抓狂了,他泪雨滂沱。
  我从来没如此快乐过,原来《三国演义》也是可以剧透的。
  (转载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陈虎看着很年轻,不说绝对想不到他已经近四十岁了。他给人的感觉很平和稳重,如山,如水。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无论是初到美国的艰辛,还是后来事业的顺利乃至和里维斯一起做电影,他始终平静,既没有回忆往事的唏嘘,也没有对当下成功的欣喜。他的眼睛就像两颗黑色的珠子,让人望不到底又不敢直视。恐怕就是这股子平静中又蕴含犀利的力量,让他能够给那么多好莱坞巨星当老师。也是这一刻,我们才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做“习武之人”。
期刊
冬天的一个深夜,我爱人从虹桥机场回家,匆忙间将平板电脑掉在出租车里。发现之后,惊出一声冷汗。电脑包里有他的手机,几百个号码十分要紧,更要紧的是资料,里面装了不少。他赶忙拿出车票,找到那家出租车公司,询问的结果是:司机根本没有看见。我爱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起平板电脑里装了卫星定位系统,马上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搜索跟踪。  有了!屏幕上,手机信号一点一点往西移动,他紧盯屏幕不放。信号时而停下,
期刊
有一个小孩在杭亭顿海湾教会里参加聚会,听完我介绍的儿童银行之后便向我走来。他和我握手,然后说道:“我是汤米,今年6岁,我想向你的儿童银行借钱。”  我回答道:“汤米,贷款给小孩是我的目标之一,而且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孩子都还清了他们的借款。你要用这笔钱来做什么呢?”  汤米说:“我从4岁起,就认为自己能促进世界和平。我要制造一种贴在车后面的缓冲贴纸,上面写着‘请为我们孩子维护和平’,然后是我的签名‘
期刊
“我看到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能赢,力战者未必能胜,智慧者未必得粮食,明智者未必得财富,灵巧者未必得喜悦,他们所得的只是时间和机遇。” ——《旧约全书》  李学亮只要离开新疆,就不会带相机。他是一个职业摄影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只拍新疆的风光,因为这里囊括了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摄影资源,雪山、荒漠、草原……见到李学亮的时候,他在一家印刷厂里,审查画册小样。他长发,魁梧,体重90
期刊
那一年我参加高考。在一首著名歌曲《披着羊皮的狼》的背景音乐下,我完成了我的高考。去的时候是这歌,我听得很坦然,回来的时候听得很淡定,淡定得差点掉泪了。整个过程他没有参与,回来的时候我娘在胡同口等候多时了,我笑了,仅仅是因為我妈在,她也笑了,因为我回来了。  “考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平常的一半水平吧。”  “没关系,不行咱再考一次。”  接下来是晚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我听到那熟悉的一声亮嗓(这
期刊
死亡,是高悬在人类头顶上,不可言说的大悲。这悲是无心而静谧的,一如十字架下的冥思,秋日凋零的树叶……当我们看到生命在与死亡相杀伐、搏击而争夺共同的猎物——人生意义时,我们难道会无动于衷?生命的不可逆转性,以及“生年不满百”的短促性,使人们对生命更加珍惜。  死亡其实可以看作是对生的拯救。  没有死亡这个事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警策着我们,生命岂不成了茫茫无期的囚禁?生命以死亡的方式显示着对人类欲望
期刊
每到八月份孩子们总是显得异常兴奋,尤其是随着23号的日益临近。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那艘载着雨果教授星际动物园的银色巨型飞船就会降落到芝加哥地区,在这里进行六个小时的巡展。  天还没有破晓,人们便四面八方闻讯赶来。他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里面有孩子也有大人。每个人的手里都攥着他们的美钞,带着一份好奇心等待参观雨果教授今年给他们带来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在这里有幸看到了来自金星的
期刊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
期刊
清朝美食家袁枚写过《随园食单》,其中有一章名为“戒单”,其中有一戒是“戒耳餐”。袁枚所指的耳餐是:“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我倒是想把“耳餐”这个概念延伸一下,那些讲究形式,触动听觉的热热闹闹的菜品可以称为“耳餐”。美食从来不单纯是一个味觉概念,还涵盖着视觉、嗅觉,当然还应该有听觉。犹如川菜之中的鸡豆花,鸡肉打成蓉,做成粥,洁白
期刊
现在的家庭,镜子越来越多了,哪家也有个十面八面的。可是细细想来,这情况又好像有点不大对头。因为,从实用的角度说,镜子就是帮助人们修理边幅、整顿仪容的,其并无装饰装潢的意义。因此,客厅里放一面,一家三口足够用了,弄那么多干嘛,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在古代,镜子是稀罕之物,那时以铜为镜,能够“对镜贴花黄”的多半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到了明末清初,玻璃镜子才传到中国,《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