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之探寻“狩猎部落”踪迹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北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的地方”之意。“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常年居住在林海雪原深处,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中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原始民族文化现象。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的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基本上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几百年来,内蒙古根河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以其独具魅力的民族特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历史学家、民族学者和旅游者前来观光考察。目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总人数234人,在距乡定居地30公里到200公里的山林中,还存有6个流动的猎民点,有30多名习惯于打猎和放养“驯鹿”的猎民,沿袭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保留着粗犷的民风、民俗。
  今年10月,我同敖鲁古雅鄂温克乡党委书记卢春山先生谈起敖乡的前景,他兴致勃勃的说:“敖乡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并且要挖掘已经流失的鄂温克文化。从总体上来讲,敖乡的鄂温克族人群趋于减少,出生率不高,受高等教育的人屈指可数,几百年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不可能短期内改变,向现代文明进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他们喜欢森林、喜欢大自然,信奉萨满教,喜欢远离喧嚣。”
  一年多来,乡党委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旅游开发上来,建立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培养鄂温克族自己的歌手、舞蹈演员,举办鄂温克服饰大赛,把几近流失的民族文化搬到舞台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从鄂温克老人口述和可查到的历史资料中挖掘整理,现已抢救出“祭火神仪式”、“跳萨满神舞”等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
  有20多种旅游观光项目供游客选择,“烤鹿肉”、“烤列巴”、“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等项目游客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做。“迎游客仪式”、“鄂温克民族婚礼”、“篝火舞”、“民族民间广场舞”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你也可参与其中尽兴,领略原始氏族时期的粗犷、豪放。
  在卢书记的陪同下,我参观了一处鄂温克族旅游景点。在那里,我品尝到了带着浓郁香味刚刚烤出炉的“列巴”和“鹿肉串”,鄂温克族大妈告诉我,这里的“列巴”都是用鹿奶合面粉烤出来的,所以味道跟市场里的“列巴”不一样,有着独特的鹿奶味道。在烤箱不远处,有几个“撮罗子”,鄂温克语为“西格勒柱”,是用落叶松小杆搭建的房子之意。卢书记告诉我这些“撮罗子”是电影厂拍片子留下的道具,真正的“撮罗子”是用桦树的树皮和去皮的落叶松小杆搭建的。“撮罗子”有大有小,小的可住三至五人,大的可住七至十人。
  鄂温克人的好伙伴“驯鹿”,伴随着这个民族走过几百年的历史。 “驯鹿”的形态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肩、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鄂温克语称为“奥莱”,俗名“四不象”。我国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就是“驯鹿”,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神兽”,《春秋》中谓之“麟”,即麒麟中“麟”;“驯鹿”性情温和,易饲养和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于在大兴安岭高寒地带繁衍生息,其毛色有褐色、灰白色、白花色和白色,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论雌性、雄性均生茸角。“驯鹿”行走敏捷无论是枝繁叶茂的森林还是高低起伏山地或沼泽它都穿行无阻如履平地。“驯鹿”是猎民运送物资的工具,一头“驯鹿”可驮运30—70公斤的物品,迁徙时,主人牵着项部挂着铜铃的头鹿,“驯鹿”连着“驯鹿”最长的“驯鹿”队有驯鹿超过15头。猎民饲养的驯鹿,游客可以随意抚摸和亲近它,在旅游点我靠近两头成年驯鹿和当年出生的小驯鹿,你可随意抚摸它们的确很温顺,没有攻击人的倾向,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鄂温克人对火神特别崇拜。鄂温克人敬火如神,吃肉、喝酒时都要先敬火,祈求得到火神的保佑。在举行婚礼时,大家围着熊熊篝火举行仪式,向火神敬酒,然后向双方父母敬酒,即使搬家也不忘保存火种。敬火神仪式原始自然,神圣神秘,尊贵的客人可以接过鄂温克猎民手中的圣火,点燃篝火,还可以得到火神赐予的甘醇烈酒。
  鄂温克猎民近几年住进了根河市政府为他们盖好的颇具民族特色的猎民住房,筹建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狩猎文化博物馆和民俗村,将鄂温克猎民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精华保护下来,成为研究、了解、认识猎民的窗口。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猎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每年前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古湾、香港、深圳、北京的游客居多,专家、学者、记者、摄影爱好者也占不少份额。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1—9月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全部由猎民个人分配,乡政府给予价格上的指导。
  当你想远足时,不要忘了到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乡去看看,领略一下那里特有的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金秋10月,北京世界公园的“动感非洲欢乐周”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今年北京世界公园管理部门专门为旅游纵览杂志社在公园设立杂志宣传展台。我们参与活动的主题是让《旅游纵览》杂志走进“非洲欢乐周”。  世界公园是亚洲大比例缩微主题公园之一,汇集着世界近50个国家110处人文自然景观,主要景点有法国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英国伦敦塔桥、大本钟、美国白宫、非洲马里草屋、埃及金字塔等,景点仿建逼真、精致,生态环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文化的坐标上,有哪一座山能越过泰山?  泰山在我的心底一直是神圣的。泰山又称“岱山”、“岱宗”、“东岳”,主峰1545米,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它是一座文化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景观意义的山。  对泰山我一直没有急于拜访,一来泰山离我们江苏实在很近,似乎可以随时去;二来我对泰山有一种奉若神明的敬仰,怕急急匆匆的状态下,会忽视它的博大渊深。在我看来,泰山不是可
期刊
久闻大漠中的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欣赏她,拍摄她是我早有的夙愿。  “十一”黄金周我们旅游纵览杂志社集结了八名摄影家,找了两部车,自助自驾游到达了胡杨树最集中的地方——内蒙古(达来呼布)额济纳旗。  我们自秦皇岛出发,途经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日行一手多公里,当天便到了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临河歇脚住宿。第二天喂饱了肚子,车加满了油,便开始向沙漠进发。车行一小时以
期刊
去沈从文墓的那天是一个下午。  上午拜谒沈从文故居。在故居的墙壁上,看到一帧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生活气息很浓的照片。那是一九八二年,沈从文返回故乡的途中游览张家界金鞭溪,白发苍苍的沈从文坐在潺潺流水的溪边石子上微笑着,张兆和看到沈从文的衣领没有翻好,上前弯身轻轻地给他整理,摄影者凝固了这个动人的瞬间。据说这是沈从文生前最喜欢的一帧照片,因为这里一切都表现了平实、自然。崇尚自然是沈从文的审美标准。记得
期刊
10月7日,受长江三峡九畹溪旅游公司邀请,我去九畹溪体验其下端的峡谷观光游,观看“十一”黄金周期间新推出的表现屈原生平历史的大型水上舞台剧《礼魂》。  九畹溪我去过多次,它是屈原故里秭归境内的一条长江支流,两千多年前屈原曾在此开坛讲学、植兰修性,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九畹溪景区以惊险刺激的漂流而名声远扬,但漂流仅仅适于夏季。为改形式单一的“夏季漂”为内涵丰富的“四
期刊
长白山令人产生敬畏,她神秘莫测,天池中的水怪绝非空穴来风。睡眠中的活火山随时有喷发的可能。亿万年的天地造化,人称“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惟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其海拔和面积超过国内的一般名山。泰山的海拔为1524米,衡山为1290米,嵩山为1440米,华山为2083米,黄山为1873米,而长白山为2749米,为国内群山之冠,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黄山全区面积22
期刊
旅游,是人们的时尚追求,也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人生有限,自然无穷,一个人在其有限的一生中要想涉足所有的景点,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这就决定了出游对地点和线路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中国西部城市重庆,山川形胜,异彩纷呈,是人们一生中最值得游览之地。重庆位于长江中上游,主城区依山而建,两江环抱,是一座同时兼具“东方元素”和现代化风格的西部时尚魅力之都。1997年直辖后的重庆,极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期刊
素有“齐鲁大地”之称的山东,有着奇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就令我心驰神往。今秋,在短短五天内,我游览了一趟临沂王羲之故居和青岛栈桥,体验了古典与现代两种不同风格的美。    书圣故里墨香浓    旅行的第一站、是山东临近。临沂古称琅琊,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的故乡,自然是人文与历史都十分厚重的地方。  特意骑着自行车,辗转穿过许多小街小巷,来到了一条叫做洗砚池的小街。王羲之故居就在这条
期刊
本刊讯(鲁菲)7月2日,“2005亚洲小姐竞选”中国北方赛区的北戴河选美活动正式启帷。  自1985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亚洲小姐竞选活动已成为香港和广东地区无可争议的魅力盛典。去年,活动主办单位一一亚洲电视国际推广有限公司首次将这一活动拓展到全亚洲范围,并在杭州设立了主赛区,以此作为入主内地市场的第一步。今年,以“青春爱心,美冠亚洲”为竞选主题,亚视与中华爱心基金会等单位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辐射范围,
期刊
太姥山主峰东狮山有许多八仙的美丽传说,“仙掌泉”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景点之一。仙掌泉在蟠桃溪的上方,泉下建有飞亭,名曰“仙泉”。据有关资料介绍:相传八仙曾游东狮山,适逢炎夏,吕洞宾随手插入岩石中取水解渴。从此后,岩中留下巴掌大的孔穴,泉水汨汨,终年不断,“仙掌泉”因而得名。对此传说我本无异议,只是今年“十一”陪同宁德作家采风团去实地察看之后,才敢怀疑那泉穴并非吕洞宾所留。黄金周后,我偶尔翻阅了中华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