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到神话:试论西班牙文学长廓中的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采访人(问):潘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课题组的采访。请问您是怎么开始从事日本古典文学教研工作的?您在日语系是元老级的教师了,能否请您谈谈日语系当初的一些情况? 潘金生教授(答):我于1960年毕业留校后,主要担任教研室秘书,做些行政工作。其间也曾参加一些低年级的教学辅导,以及编写、翻译、进修、实习等工作,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一边工作,一边教课。当时国内能教古典文学的老师非常少,日语系也只有刘振瀛先生一个人能够担当古典文学的教学。
采访人(问):刘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接受这次访谈。在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学习之前,您是在哪里读的中学? 刘意青教授(答):我于1959年考进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考大学前,我在北京女一中学习,由于我的外语成绩比较好,于是就想上外语专业。当时报考外语专业就几个选择:在北京,外语专业比较好的学校就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北京之外,还有复旦、南开和中山大学等。
2007年12月22日-23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师大、华中师大、广西师大、天津师大、青岛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等研究机构、高校和出版界的学者50余人与会,并提交30余篇论文。
对思想理性的追求既是法国左翼文学的鲜明特征又是它潜在的主题,本文梳理这一主题演绎的艰难发展历程:早期的理性反叛滋生于浪漫主义的“固守”与“创建”、巴黎公社文学的“创造”与“破坏”的双重矛盾之中;发展和鼎盛时期则以“开明”实现文化“突围”,以“战争”消融政治而突出了思想理性的反思;“二战”后政治信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理性的迷惘,但在反叛传统与悲观绝望中却不失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正> 我们利用全国1991年赛艇锦标赛机会对参加比赛的部分省市运动员在赛艇测功仪做了测试,把运动员测试结果与优秀运动员标准技术指标做了对照比较,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1 赛艇测功仪在赛艇测功仪上,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定时测验,并通过计算机采集显示打印划船过程中运动参数,如:功率(w),桨入水角(θ?),桨出水角(θg),桨频(Sf)和桨柄速度等。由此诊断赛艇运动员的技术,给教练员指导训练、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礼拜天早晨》是反映作者关于宗教、信仰和人生的哲思的名作。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看到:本诗体现出多种张力,彰显出作者对传统宗教的怀疑、对真正信仰的追寻、对神圣价值的向往以及对现代人的人生意义与心灵归宿的关注。
亨利·詹姆斯借助隐喻达成了《圣经》与《金碗》“语境间的和解”。《金碗》的隐喻不仅在修辞学意义上完成了对《圣经》的“重述”,更是詹姆斯语言观与真实观等小说理论关键理念的具体实施与体现。《金碗》的隐喻维度在宗教伦理、哲学认知和文学实验等界面贯通一气,纯粹经验主义的感知形态与形而上的超验思维融为一体,成为詹姆斯以隐喻为媒进行的“文学形式的意向结构”实验。
英国当代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黑维纳斯》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情妇让娜·杜瓦尔为主人公,通过书写杜瓦尔的人生故事,不仅拷问了将东方和女性“他者化”的殖民主义表述体系,还使被边缘化的“他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