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以和生活开玩笑,但要知道哪些玩笑不能开。
母亲说:每月一千块零花钱,女儿还是偷东西。
邓琳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愤怒。
“想起来就丢人。”好半天,她才终于开了口,“昨天是礼拜天,我和佳佳——就是我女儿,去我家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超市的保安叫住了我,让我到他们办公室去一趟,我还朝人家发脾气。没想到,到了那里,人家让我看录像,录像上明明白白地显示,佳佳竟然偷人家超市的东西,而且不是第一次!她去偷人家不值几块钱的润唇膏、指甲剪,我真替她臊得慌!”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问她:“你们家庭条件怎么样?佳佳平时的零花钱多吗?”
“不瞒你说,我们家不缺钱。每月给她的零花钱不下一千块,足够她买这些东西的了。再说了,润唇膏和指甲剪这种东西,她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没人会阻拦她,犯得上去偷人家的吗?”邓琳边说边摇头:“这丫头自从上了高一,变得越来越怪,喜欢看恐怖小说、惊悚电影,把自己吓得不敢睡觉,成夜不敢关灯。可怕归怕,过不两天,她准又去找来看。”
“那佳佳和你们夫妻的关系怎么样呢?”我又问。
“她放学回家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吃饭都叫不出来。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她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佳佳和班上的一个男生走得挺近。我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她怀恨在心,成天对我横鼻子竖眼的,像跟我有仇似的。她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望着邓琳求助的目光,我说:“约个时间让佳佳到我这里来吧。”
女儿说:父母是程序员,我只是台电脑。
“你是我妈雇来教育我的吧?”佳佳懒懒地伸展着四肢,靠在沙发上,带点调侃的口气向我发起了挑战。
16岁的佳佳比我想象中的成熟,是个十足的时尚女孩。我知道,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权威是她们最想挑战的东西。
“唉,你说现在有些家长也真是,把孩子喂饱了,就送进学校让老师看着,然后就认为你理所应当地长大成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我也给她调侃了回去。
佳佳的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还真让你说对了,我爸妈就是这么做的。”
“那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
“比如我的成绩啦,穿什么衣服啦,还有就是我有没有男朋友啦。”
“你对这些不感兴趣吗?那可是你的成绩、你的衣着、你的男朋友啊。”我继续和她开着玩笑。
“那倒也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当然在乎,但他们也不能把什么都往这上面扯吧?就说上初三那年,我们班上有个男生追我,说实在的,我心里挺看不上那家伙的。但这小子一天到晚地像个跟屁虫一样粘着我,送我这个送我那个,我不要,他就哭天抹泪的,我真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就去问我爸该怎么办,你猜我爸怎么说?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这小子有没有占我便宜,接着就说不能因为这事影响学习,建议是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别的都不考虑。我其实就是想跟我爸要个主意,怎么把这傻小子打发了又不得罪人。他跟我谈学习干吗?结果是主意没讨着,白挨了一顿训。”
看我点头,佳佳继续抱怨:“还有更变态的呢。我上高一后参加班长竞选,我在班上成绩不差,也下了血本拉了票,结果还是失败了。这次我又鼓足勇气问我父母,可人家二位异口同声地说:‘竞选什么班长!考个好大学比什么都强!’”佳佳叹了口气,“我觉得我父母根本没把我当个人养,他们只把我当成一部电脑,充上电,装上软件,每天晚上看一眼,只要没磕没碰没染上病毒,就关机睡觉。”
我停了停,说:“我知道你与电脑的区别大了。电脑是麻木的,你是有感觉的。在得不到别人关注时,你让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感觉,比如恐惧。看那些恐怖故事、惊悚小说,一定很过瘾吧!把自己吓得哆哆嗦嗦,知道自己在颤抖,就知道自己还有感觉。”
佳佳笑了笑,脸有点红:“其实我也觉得找这种刺激挺无聊的。开始是挺过瘾的,有些欲罢不能,后来越看越无聊,吓来吓去就这么几个套路。你说,他们怎么就变不出点花样来呢?”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实话实说,你还记得第一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什么吗?”
“哈哈哈。”佳佳再也憋不住,大笑了起来,“那是我爸的一条破腰带。我故意给他藏了起来,没想到惹得我妈怀疑我爸在外面有什么事,两人为这事吵了三天。哈哈,真好玩。”
“你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吧。”
“是啊,反正觉得耍他们一次很痛快的。平时我说话总没人理,我心里一憋闷,就特别想捣捣乱。”
“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刺激吗?”
“嗯……挺害怕的。”佳佳的脸彻底红了。
“嗯。我现在明白你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恐怖小说让佳佳害怕,于是佳佳有了感觉,很爽;给父母捣乱让佳佳反击了父母的古板与专制,于是佳佳觉得有了些发言权,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弄生活了,很爽;偷拿别人的小东西,得手了,让佳佳获得成就感,总算有了掌控的体验,原来连规则都是可以耍着玩的,于是为人处世也有了自信,很爽。你的问题是你到了寻找‘自我’的年纪,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寻找‘自我’罢了。”
听了我的话,佳佳沉默了许久。我拍拍她的头,说:“回家告诉你的‘程序员’,也就是你的父母,他们该接受培训了。”
父亲说:及时给女儿反馈,帮助她找到自我。
陈显进来时,一脸的不耐烦:“偷东西明明是道德问题,教育教育就行了,犯得上找心理医生吗?女人真是莫名其妙。你能告诉我,我女儿跟你说了些什么吗?”
我笑了笑:“对不起!我恐怕不能告诉你。这是职业道德。”
陈显深吸了一口气:“那好吧!你认为,我女儿怎么了?”
“绝望!”
“她?她有什么好绝望的?”
“她绝望,是因为她认为父母不可能从灵魂层面关心自己,不可能帮助自己继续成长。佳佳需要父母指点她,帮助她,陪她找到‘自我’。”
“你能不能说明白点?”陈显有些糊涂。
“16岁的她正处于青春期。佳佳有想法,但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她想要的反馈。比如,男孩子追她,她不知道该如何礼貌地拒绝;竞选班干部,她不知道应该怎么拉票,怎么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当她试图向父母请教的时候,得到的永远是‘努力学习’之类的大口号。没人给她出主意,没人和她一起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从父母身上找不到,必然会去外边找。佳佳为什么喜欢恐怖小说?是因为恐怖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她偷家里的东西,是想打乱家里的秩序,获得一种掌控感;她偷外面的东西,能让她感觉紧张、刺激。这是一种心理满足。开始的时候,她可能是偶尔通过这种畸形的方式得到了一点儿关注与成就感,觉得心里很爽,没想到最后上瘾了,欲罢不能。”
陈显有些不知所措:“那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她找回‘自我’呢?”
“以前,佳佳觉得父亲不能为她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建议。现在,你可以从这里入手,打破她的印象,让佳佳觉得父亲可以提供而且愿意提供关注和指点。这时,她自然会回到你的身边,会向你求教经验和智慧。在这种积极的互动中,你就有了影响和改变她的机会。”
“那时,她的小偷小摸习惯就……”陈显还是惦记这事。
“这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佳佳从正常的渠道重新获得了掌控感,获得了自信和趣味,才能从这种怪癖中走出来。这需要你的努力。”
摘自《祝你幸福·知心》 编辑/刘杨
母亲说:每月一千块零花钱,女儿还是偷东西。
邓琳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我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愤怒。
“想起来就丢人。”好半天,她才终于开了口,“昨天是礼拜天,我和佳佳——就是我女儿,去我家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超市的保安叫住了我,让我到他们办公室去一趟,我还朝人家发脾气。没想到,到了那里,人家让我看录像,录像上明明白白地显示,佳佳竟然偷人家超市的东西,而且不是第一次!她去偷人家不值几块钱的润唇膏、指甲剪,我真替她臊得慌!”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问她:“你们家庭条件怎么样?佳佳平时的零花钱多吗?”
“不瞒你说,我们家不缺钱。每月给她的零花钱不下一千块,足够她买这些东西的了。再说了,润唇膏和指甲剪这种东西,她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没人会阻拦她,犯得上去偷人家的吗?”邓琳边说边摇头:“这丫头自从上了高一,变得越来越怪,喜欢看恐怖小说、惊悚电影,把自己吓得不敢睡觉,成夜不敢关灯。可怕归怕,过不两天,她准又去找来看。”
“那佳佳和你们夫妻的关系怎么样呢?”我又问。
“她放学回家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吃饭都叫不出来。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她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佳佳和班上的一个男生走得挺近。我说了她几句,没想到她怀恨在心,成天对我横鼻子竖眼的,像跟我有仇似的。她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望着邓琳求助的目光,我说:“约个时间让佳佳到我这里来吧。”
女儿说:父母是程序员,我只是台电脑。
“你是我妈雇来教育我的吧?”佳佳懒懒地伸展着四肢,靠在沙发上,带点调侃的口气向我发起了挑战。
16岁的佳佳比我想象中的成熟,是个十足的时尚女孩。我知道,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权威是她们最想挑战的东西。
“唉,你说现在有些家长也真是,把孩子喂饱了,就送进学校让老师看着,然后就认为你理所应当地长大成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不是太一厢情愿了?”我也给她调侃了回去。
佳佳的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还真让你说对了,我爸妈就是这么做的。”
“那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
“比如我的成绩啦,穿什么衣服啦,还有就是我有没有男朋友啦。”
“你对这些不感兴趣吗?那可是你的成绩、你的衣着、你的男朋友啊。”我继续和她开着玩笑。
“那倒也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当然在乎,但他们也不能把什么都往这上面扯吧?就说上初三那年,我们班上有个男生追我,说实在的,我心里挺看不上那家伙的。但这小子一天到晚地像个跟屁虫一样粘着我,送我这个送我那个,我不要,他就哭天抹泪的,我真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就去问我爸该怎么办,你猜我爸怎么说?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这小子有没有占我便宜,接着就说不能因为这事影响学习,建议是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别的都不考虑。我其实就是想跟我爸要个主意,怎么把这傻小子打发了又不得罪人。他跟我谈学习干吗?结果是主意没讨着,白挨了一顿训。”
看我点头,佳佳继续抱怨:“还有更变态的呢。我上高一后参加班长竞选,我在班上成绩不差,也下了血本拉了票,结果还是失败了。这次我又鼓足勇气问我父母,可人家二位异口同声地说:‘竞选什么班长!考个好大学比什么都强!’”佳佳叹了口气,“我觉得我父母根本没把我当个人养,他们只把我当成一部电脑,充上电,装上软件,每天晚上看一眼,只要没磕没碰没染上病毒,就关机睡觉。”
我停了停,说:“我知道你与电脑的区别大了。电脑是麻木的,你是有感觉的。在得不到别人关注时,你让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感觉,比如恐惧。看那些恐怖故事、惊悚小说,一定很过瘾吧!把自己吓得哆哆嗦嗦,知道自己在颤抖,就知道自己还有感觉。”
佳佳笑了笑,脸有点红:“其实我也觉得找这种刺激挺无聊的。开始是挺过瘾的,有些欲罢不能,后来越看越无聊,吓来吓去就这么几个套路。你说,他们怎么就变不出点花样来呢?”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实话实说,你还记得第一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什么吗?”
“哈哈哈。”佳佳再也憋不住,大笑了起来,“那是我爸的一条破腰带。我故意给他藏了起来,没想到惹得我妈怀疑我爸在外面有什么事,两人为这事吵了三天。哈哈,真好玩。”
“你总算出了一口恶气吧。”
“是啊,反正觉得耍他们一次很痛快的。平时我说话总没人理,我心里一憋闷,就特别想捣捣乱。”
“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刺激吗?”
“嗯……挺害怕的。”佳佳的脸彻底红了。
“嗯。我现在明白你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恐怖小说让佳佳害怕,于是佳佳有了感觉,很爽;给父母捣乱让佳佳反击了父母的古板与专制,于是佳佳觉得有了些发言权,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弄生活了,很爽;偷拿别人的小东西,得手了,让佳佳获得成就感,总算有了掌控的体验,原来连规则都是可以耍着玩的,于是为人处世也有了自信,很爽。你的问题是你到了寻找‘自我’的年纪,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寻找‘自我’罢了。”
听了我的话,佳佳沉默了许久。我拍拍她的头,说:“回家告诉你的‘程序员’,也就是你的父母,他们该接受培训了。”
父亲说:及时给女儿反馈,帮助她找到自我。
陈显进来时,一脸的不耐烦:“偷东西明明是道德问题,教育教育就行了,犯得上找心理医生吗?女人真是莫名其妙。你能告诉我,我女儿跟你说了些什么吗?”
我笑了笑:“对不起!我恐怕不能告诉你。这是职业道德。”
陈显深吸了一口气:“那好吧!你认为,我女儿怎么了?”
“绝望!”
“她?她有什么好绝望的?”
“她绝望,是因为她认为父母不可能从灵魂层面关心自己,不可能帮助自己继续成长。佳佳需要父母指点她,帮助她,陪她找到‘自我’。”
“你能不能说明白点?”陈显有些糊涂。
“16岁的她正处于青春期。佳佳有想法,但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她想要的反馈。比如,男孩子追她,她不知道该如何礼貌地拒绝;竞选班干部,她不知道应该怎么拉票,怎么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当她试图向父母请教的时候,得到的永远是‘努力学习’之类的大口号。没人给她出主意,没人和她一起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从父母身上找不到,必然会去外边找。佳佳为什么喜欢恐怖小说?是因为恐怖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她偷家里的东西,是想打乱家里的秩序,获得一种掌控感;她偷外面的东西,能让她感觉紧张、刺激。这是一种心理满足。开始的时候,她可能是偶尔通过这种畸形的方式得到了一点儿关注与成就感,觉得心里很爽,没想到最后上瘾了,欲罢不能。”
陈显有些不知所措:“那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她找回‘自我’呢?”
“以前,佳佳觉得父亲不能为她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建议。现在,你可以从这里入手,打破她的印象,让佳佳觉得父亲可以提供而且愿意提供关注和指点。这时,她自然会回到你的身边,会向你求教经验和智慧。在这种积极的互动中,你就有了影响和改变她的机会。”
“那时,她的小偷小摸习惯就……”陈显还是惦记这事。
“这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佳佳从正常的渠道重新获得了掌控感,获得了自信和趣味,才能从这种怪癖中走出来。这需要你的努力。”
摘自《祝你幸福·知心》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