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逐步深入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较常见: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内容做得远远不够,文本的感知过浅,表现在第一课时僵化地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脉络,导致课文内容的感知在低水平徘徊,最终使得第二课时要么语言品味无法深刻,要么教学内容被迫减少。
  这令人着急,促人深思,也召唤着我们去探索解决路径。
  那究竟怎么做呢?下面,我结合《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的尝试来谈一谈。
  一、关注“陌生”词语,深入感知文本个性
  第一课时必须让学生深入感知文本的某一“独特性”。“独特性”可以是文本体裁方面的,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特殊地点、时间等等。而文中别具特色、较为陌生的词语系列,往往是感知文本“特殊性”的最佳切入口。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我首先板书“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准后,让学生说说这个名字与盘古等名字有什么不同。有的说这个名字字数多,有的说这个名字肯定是一个外国名字。我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让他们继续发现课文中类似的名字,学生一一找到:阿波罗、赫拉克勒斯、宙斯。
  学生读毕,我说:“这些都是神的名字,而且是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板书:希腊神话)。同学们,文中除了神的名字,还有两座山的名字,你能找出来读准吗?”(高加索山、奥林匹斯圣山)
  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词语对于学生是陌生而又特别的,借助这些词语的朗读、梳理,明确这是一篇希腊神话故事,于是学生在词语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知了希腊神话这一体裁,阅读兴趣也变得更为浓厚。
  二、做到“点面结合”,深入感知词语意思
  对词语意思的准确、深刻理解,是感知课文的基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是感知课文的基础。一个是对课文“点”的感知,一个是对课文“面”的感知,两者的教学不应该分开,也不可能分开,否则无法深入。
  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有一个生词“惩罚”。这个生词的本意学生早已心知肚明,但词语的语境意还是需要深入感知的。于是,我让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宙斯是怎样“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接着,其他学生把自己的“发现”朗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相机教学了“啄”。然后,我请他们说说父母是怎样惩罚自己的。我小结:“看来,惩罚是有轻重的,宙斯对普罗米修斯的惩罚显然很重,甚至可以说是极其严重。”最后我请三位学生按“由轻到重”的顺序再次朗读第六自然段。
  以上案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惩罚”这个“点”的感知,笔者运用文本资源,让学生对第六自然段这个“面”进行充分感知,一箭双雕,解词与朗读指导双重任务皆完成,对课文“受罚”部分的感知深入了许多。
  三、引导“造句、比较”,深入感知文本情景
  不只是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时才需要感知词语的“画面感”,其实,第一课时读懂词句时也需要。如果在深入感知某些词句时,学生的体验、经验被充分地尊重、唤醒,那么,词句里的画面便能较为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一句中的“获得”是生词,我请同学造句,我最近表现比较好,获得了老师的表扬;由于积极争取,我获得了出去旅游的机会;我获得了一顿暴打……其中“我获得了一顿暴打”引起哄堂大笑。我问笑为何故,却无人讲得清楚。于是让同学们思考:他这句话应该把获得改成什么词?同学们改的词是“遭到”,至此,同学们豁然开朗。我追问:“赞美你想要吗?表扬你要吗?机会你要吗?那暴打、批评你要吗?”我顺势小结:“获得的东西都是令人向往的。你看普罗米修斯获得的是什么?”“自由!”学生再次齐读,对于“获救”部分的欢快情景已经有了一种较为深入的感知。
  四、用好“课题”资源,深入感知文本脉络
  第一课时必须深入地感知课文脉络。课文脉络,既指藏在全文的“框架”,也指化在某段中的“结构”。深入感知脉络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以“课题”为“线索”梳理文本脉络,往往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功效。
  课始,揭课之后,引导质疑。“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这一问题引起激烈讨论,他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人类没有火,生活非常困苦。(外因)第二是普罗米修斯有同情心(内因)。
  “怎样盗火的”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而“盗火之后怎么样”这一问题是最复杂的。但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之后,他们发现,盗火之后,人们欣喜若狂;宙斯大发雷霆;普罗米修斯受罚;赫拉克勒斯英勇相救。
  此时,我进行小结:“为什么盗火,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怎么盗火,就是——经过。盗火之后怎么样,就是——结果。按理说,经过应该写得非常详细,但是,现在是什么写得最详细?(结果)。请大家把“结果”部分再朗读朗读,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写?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抓住“课题”,以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既是一种深入感知的手段,也是一种“理清脉络”的方法渗透。
  参考文献:
  孔令香.“整体感知”知什么.语文教学之友,2012(3).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上海新侨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素质状况,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质健康;原因分析;对策  1.前言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进行组织推广,在试行中取得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是当前语文课堂的一种走向。王崧舟老师的观点精辟而独到,他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案例】  前几天,在学校里上了一节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整节课,我努力体现着语文味。学生主要进行两个活动:(1)根据课文内容品味“了不起”。(2)习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根据
摘 要:教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新课标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美术课程的改革,教师的示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示范,而是将单一的老师讲解示范变为多元、有效的示范。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拿起手中的画笔,灵活有效地运用示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科学示范;多元有效  一、教学示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由繁入简才能够清晰明确,“大道至简”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分析了简约设计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小学语文简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简约;设计;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课堂教学模式已趋于成熟,教师也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构建。但是,有些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得语文课堂设计越来越复杂,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学生迷失在眼花缭乱的语文教
摘 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由于缺少亲情呵护,他们往往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对此,教育者负有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方法  作为一名农村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不少留守儿童。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关注,现就这方面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缺少呵护的“花儿”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
摘 要:高效课堂是教师面临的又一次自我挑战,教师应以怎样的状态进入这个领域呢?对高效课堂的点滴感受进行了分享。  关键词:课堂;高效;实践;收获  同本人一样扎根在山村小学的教师已经历过多次教育教学改革。综观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虽然初见成效,先进理念与好方法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结合,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浪潮:国内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高效课堂。这种改革事关千万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事关千万个孩子的前途
摘 要:自从江苏高考英语考查任务型阅读以来,已经五年过去了。其中,任务型阅读的考查特别重视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和课标教材采用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剖析这五年来任务型阅读的考查特点、考点类型、考查方法,在牛津英语课文教学和练习设计方面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与创新。 
摘 要: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分级阅读;策略;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如何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树”——《分级阅读》指导幼儿进行阅读?采用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来设计、组织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呢
对于作文教学,张志公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小学生完成的作文可以分为两类,即训练性作文和生活作文。训练性作文是学生在课堂中为学习某一作文技法,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作文,多以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为主。生活作文是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主动选择与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依
摘 要:以教师利用材料的隐性指导为视角,多方面阐述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活动材料;自主阅读;隐性指导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班级活动环境,投放相关材料,在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意愿的基础上,让其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以操作摆弄物品这样的方式,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既是幼儿的“活动区”,也是幼儿的“学习区”。在本班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