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时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了一些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看看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他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他算一类。”学生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这样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显得理所当然。
二、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就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既推导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课后我设计一个这样的实践活动:“香烟盒每包长8.5厘米,宽5.5厘米,高2厘米。卷烟厂10包香烟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请到商店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店里的一条香烟(10包)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操作活动:用数字卡片2,3,3,5,0摆出不同的四位数。一共有几个?
五、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当然,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他方面,培样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
总之,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提供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就能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责编钟岚)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时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了一些立体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看看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他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他算一类。”学生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这样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显得理所当然。
二、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就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既推导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课后我设计一个这样的实践活动:“香烟盒每包长8.5厘米,宽5.5厘米,高2厘米。卷烟厂10包香烟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好,为什么?请到商店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店里的一条香烟(10包)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操作活动:用数字卡片2,3,3,5,0摆出不同的四位数。一共有几个?
五、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当然,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他方面,培样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
总之,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提供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就能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