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驭繁,回归自然本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cou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一个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升专业素养,有效控制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得有一种荣辱系我的使命感,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要知道,提高自己,方能提高他人。对于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于漪老师曾说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师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不仅要课业教授的好,还得懂得从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那么语文教师应将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提高思想、学识、能力放在首位,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影响学生,成为“一桶水”,而且是鲜活、常流不止的水。另外,要积极参与学校培训、公开课,提升专业水平的提高。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学习不断积累形成的。古语有“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头脑中的知识如果不补充终会有枯竭之时,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自己汲取新知,这样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才能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传递给学生。总之,语文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故要自强不息。
  二、紧密围绕课本,注重情感领悟
  语文教学应该强调用优秀文学作品自身的感情、语言、思想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文本对话,就是与作家心灵撞击,进而由作品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生存智慧等。教师要落实语文文本,紧紧围绕课本主题引导学生去领略文章中迷人的美。课本中有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文中每一个真善美都应该激发学生去欣赏、咀嚼,使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鼓励学生多朗读、品味课本中的描写,人物关系与主题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强围绕课本的重点内容而展开,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要学会什么,教学目标得以在课内落实。比如在教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故乡》时,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没觉悟的农民形象,苦难的生活把聪明机敏的闰土变成了呆滞麻木的闰土了,少时的勃勃英气荡然无存,作者用简洁却犀利的语言精准地表述了闰土的变化,那种准确传神的语言和外貌描写都是需要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领悟的。
  三、立足听说读写,夯实语文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现代语文教学又太注重课堂整体的丰富性,忽略了听说读写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在不断地接受语文教育,但似乎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实质上,如果把出众的语文素质比作是一朵盛开的鲜花,那么听、说、读、写就是它的四个花瓣,没有了绚丽的花瓣,花朵还可能绽放出美丽吗?所以,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老师应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试图以语文新课型“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作为语文实践课的着力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例: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内容有个“听”的了解,紧接着可以请学生“说”出她对作者感情的初步理解,随之过渡到全文的学习,课堂中除了注重难点字词的基础学习、知会山、海的象征意义以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最后请学生“写”读后感,夯实基础。
  四、力求删繁就简,教学返璞归真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求形式简约但内蕴丰富的课堂,回归课堂本色。简明、高效课堂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确立简洁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切入点,确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可,不需要一味盲从地追求全面开花。其次,课堂语言力求简练。简要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教学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现在,教师通常习惯设计故事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殊不知故事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变成了故事课,这样的本末倒置的方式笔者不太赞同,故事教学固然好,但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再者,教学方法力求简化。现在的公开课过于追求丰富,环节多形式多,其实只要课堂设计有深度,语言有准度,训练落到实处,“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色”的课堂一样让人迷醉。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强调简约的自然真实之美,追求省时高效的教学理念,达到全文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感悟诗意感悟生活的高品质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宁海县越溪乡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集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是拈取原有的诗文并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具有新意的对联,杭州西湖花神庙的一副对联就是典型的集句联。本文着重欣赏这副对联。  【关键词】集句联 艺术感染力 陶冶情操 杭州西湖花神庙 颂春之歌  集句联就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中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
为了达到生态作文的目的,笔者以“高中生态化写作研究”为题,从“规范语言”、“积累素材”、“关注生活”、“真情实感”等方面进行了微观研究,学生文风得到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生态化写作的良好习惯。  一、着眼“光明”,思想健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中学生不仅会看到一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事情,也会耳闻一些社会上消极颓废的东西。年轻的他们,容易走向极
[摘要]作文训练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中之重,针对高考作文复习,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专题阅读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复习 写作性 专题阅读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的高考备考过程中,写作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它虽然是被公认的重难点,但对付的方法不多,效果亦不明显。而从现在各种备考资料的相关表述来看,更多的谈的也只是方法技巧等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自尊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均隶一“变”,四变合一
[摘要]《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高中课本所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此折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但作者却在此折中写了“绕后街”一节,许多学生对此不解。本文从表现人物性格、提示主题、渲染气氛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窦娥冤》 人物性格 提示主题 渲染气氛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
【摘 要】《过去的教师》收录了大量近现代名家古学时代的先生们的故事。前辈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给今天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参照系。  【关键词】《过去的教师》 作文教学 启示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一书,收录了大量近现代名人大家回忆自己求学时代老师的事迹。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当我面对此书,重温前辈如何求学、敬业、处事时,不禁心动神摇,感慨万端。读完后,笔者发现,无论是从事人文
【摘 要】课堂观察是一种新的课堂评价体系,它是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改变了传统听评课制度的形式化、任务化、客套话,观察者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准确地评价出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善意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观察 听评课 专业活动 教师成长    从教十多年,上过、听过也评过一些公开课,传统的听课评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十年,一直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渗透。现从《提醒幸福》的阅读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探索。  一、设置镜头,从文本切入生活,打开学生情感大门  文本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体现,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必须从中找到生活的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意蕴。我在教学实验中做了第一种设计尝试:  镜头一:文本搜索,阐释富有深意的句子,并进行对比理
【摘 要】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08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江西省高中选修课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本文立足于江西省部分中学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教学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选修 个性发展 教学现状 反思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为培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千篇一律的现象,从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评价标准、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累以及学生不善于思考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围绕“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抒发真情”这一问题在改变旧有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师生感情沟通、重视阅读积累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新课标 观察 感悟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