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72-0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比过去的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更符合课改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改实验的面貌: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体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中。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坚持学生主体性”为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在多年的实践中,在精读教学设计上摸索出“读—品—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课堂教学“求实”、“高效”、“出新”,我称之为精读教学设计三部曲。下面,我将结合课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读”即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我深以为是。读为先导,通过“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力求理解文章“寫了什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序幕。不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不读,也不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读,更无法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老老实实读文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在设计“读”这一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导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炼观点,体验情感,培养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文本。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读文本时,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默读课文,划出叙写老王的内容,思考: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边,你会怎样看待他?
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形象,学生通过归纳、分析、交流,读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读出了老王的善良、质朴、厚道、仁义,感受到老王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坚守了做人的本分,保持了心灵的高贵。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王产生了同情、敬意,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
我适时抛出第二个问题:再读课文,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较深刻的认识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博爱。她不仅给了老王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帮助,还给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学生也意识到写这篇文章是在赞美善良人性的美丽,呼唤社会的良知,倡导社会对弱视群体的尊重与关爱,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地暗示。
通过这样的“读”,学生感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分析思考的习惯,为下一步的品味、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品”,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审美情绪,欣赏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艺术表现手法、经典语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基于此,在精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以“品”为着力点,通过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自己喜欢的精彩段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我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鼓励他们“咬文嚼字”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发现语言规律,提高语言鉴赏水品。在设计《安塞腰鼓》时,通过让学生品读成群的短句,大量排比句,感受这些句子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激情和热烈的气氛,领略这些句子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在“品析”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大都找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悟出这段话的感人之处在于动词的妙用:“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写出了想象中的吃力;“缩”既细腻准确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倾”说明他身子肥胖,爬的费劲、用力。这一系列动词,细致的描绘了父亲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正因其艰难,爱子之情愈加感人至深。品这一语段,让学生悟出了动词的情味和表现力。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我引导学生品味“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启迪的句子,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人生智慧,从而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
有了第二阶段的品味、感悟,学生才能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的情况下体会语言的魅力,潜移默化,逐步提高语言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3 “写”即由学生将阅读感悟、阅读产生的联想想象、个人创意、诉诸笔端
“写”应该是读的归宿。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写,深化读的内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万卷,实际上说的是读的深透,品出个中味,而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下笔”写,学会表达。只有设计好“写”这一环节,学生才能把悟出的语言感觉习得为自己的能力。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仿写、变换角度写、补白、自创名言、自编小诗、对联等。《理想》一课,有一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我让学生仿写两句,以训练联想和炼句能力。学生写出了“理想是云,化成绵绵细雨,理想是雨,滋润干涸的土地”等句子;学习《珍珠鸟》,我让学生以小鸟为第一人称的角度改写课文,进一步体会鸟儿与人亲密的情谊;学习《羚羊木雕》,我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改写课文,通过对比,体会倒叙的好处;学习《石壕吏》,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两个差役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补写出来,丰富“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的细节,学习《盲孩子和她的影子》,我让学生根据童话内容,创作以“爱”为主题的哲理性名言,学生写出了“点燃爱心之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我付出,我快乐”等句子。写的环节,最能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读—品—写”作为精读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有时是仅仅交融在一起的。读中有品,写中有悟,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实实在在读文本,快快乐乐写心灵,真真切切感受语文的魅力,将是我不变的追求。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比过去的教材把阅读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更符合课改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改实验的面貌: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体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设中。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坚持学生主体性”为原则,以“问题”为核心,在多年的实践中,在精读教学设计上摸索出“读—品—写”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力求课堂教学“求实”、“高效”、“出新”,我称之为精读教学设计三部曲。下面,我将结合课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读”即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他的教育感言中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我深以为是。读为先导,通过“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力求理解文章“寫了什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序幕。不读,就谈不上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不读,也不能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读,更无法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老老实实读文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之一。教师在设计“读”这一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导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意,整合信息,提炼观点,体验情感,培养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探究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文本。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读文本时,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默读课文,划出叙写老王的内容,思考: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生活在你身边,你会怎样看待他?
用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形象,学生通过归纳、分析、交流,读出了老王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幸,读出了老王的善良、质朴、厚道、仁义,感受到老王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坚守了做人的本分,保持了心灵的高贵。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王产生了同情、敬意,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
我适时抛出第二个问题:再读课文,你发现作者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读文本,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读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爱,较深刻的认识到作者的善良、正直、博爱。她不仅给了老王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帮助,还给了他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学生也意识到写这篇文章是在赞美善良人性的美丽,呼唤社会的良知,倡导社会对弱视群体的尊重与关爱,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地暗示。
通过这样的“读”,学生感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分析思考的习惯,为下一步的品味、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品”,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审美情绪,欣赏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艺术表现手法、经典语句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于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基于此,在精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以“品”为着力点,通过品读、品味、品析,积累自己喜欢的精彩段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我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鼓励他们“咬文嚼字”大胆交流自己的感悟,引导他们发现语言规律,提高语言鉴赏水品。在设计《安塞腰鼓》时,通过让学生品读成群的短句,大量排比句,感受这些句子磅礴的气势,奔放的激情和热烈的气氛,领略这些句子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在“品析”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本文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大都找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悟出这段话的感人之处在于动词的妙用:“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写出了想象中的吃力;“缩”既细腻准确的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倾”说明他身子肥胖,爬的费劲、用力。这一系列动词,细致的描绘了父亲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形,正因其艰难,爱子之情愈加感人至深。品这一语段,让学生悟出了动词的情味和表现力。学习《荒岛余生》一课,我引导学生品味“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和“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等含有人生启迪的句子,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人生智慧,从而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
有了第二阶段的品味、感悟,学生才能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材料的情况下体会语言的魅力,潜移默化,逐步提高语言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3 “写”即由学生将阅读感悟、阅读产生的联想想象、个人创意、诉诸笔端
“写”应该是读的归宿。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写,深化读的内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万卷,实际上说的是读的深透,品出个中味,而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下笔”写,学会表达。只有设计好“写”这一环节,学生才能把悟出的语言感觉习得为自己的能力。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仿写、变换角度写、补白、自创名言、自编小诗、对联等。《理想》一课,有一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我让学生仿写两句,以训练联想和炼句能力。学生写出了“理想是云,化成绵绵细雨,理想是雨,滋润干涸的土地”等句子;学习《珍珠鸟》,我让学生以小鸟为第一人称的角度改写课文,进一步体会鸟儿与人亲密的情谊;学习《羚羊木雕》,我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改写课文,通过对比,体会倒叙的好处;学习《石壕吏》,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两个差役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补写出来,丰富“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的细节,学习《盲孩子和她的影子》,我让学生根据童话内容,创作以“爱”为主题的哲理性名言,学生写出了“点燃爱心之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我付出,我快乐”等句子。写的环节,最能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读—品—写”作为精读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有时是仅仅交融在一起的。读中有品,写中有悟,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实实在在读文本,快快乐乐写心灵,真真切切感受语文的魅力,将是我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