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哲学蕴意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哲学解读,有利于阐发其理论价值,彰显它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哲学意蕴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蕴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从客观上彰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以普遍联系的方式存在。如此说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发展,而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性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对它加以把握,而人的发展是处于社会发展之中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将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共同发展。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能等同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与条件,没有经济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只是空谈。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社会经济越发展,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越全面,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丰富,越能促进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是社会发展的能动主体。但是由于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中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随意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已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背离它,同时要看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足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求与需要,改善人民生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以人为本思想确认“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这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从哲学层面上讲,在社会实践中,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人能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客体而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论中,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逻辑主体”、“实践主体”,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这表现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于对象之中,这一本质力量又通过对象物的内化而得到发展与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要以某种方式满足自身或他人的一些需求,来促进其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实践活动本身的客观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是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它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说我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只有坚持“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发展哲学,才能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完整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论述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明确了“人”——最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把握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注重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上的基本要求。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主体, 还是发展成果的最终享用主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才能使发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社会发展回归主体本质力量的发展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以人为本”思想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问题,始终从人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幸福与发展,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
  (三)以人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以人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自然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经过商品经济下物的依赖关系,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从主体角度出发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根本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主体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能否为主体的发展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主体的生活幸福渴求与需要。从这个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现实途径。它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完整内涵,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的, 着眼于现实, 处理和解决当前国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那些新矛盾、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当代演绎, 蕴涵了丰富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陈曙光.关于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J].哲学研究,2009.3
  [ 2]李世坤.对“以人为本”两种诠释的剖析[J].学习与探索,2006.3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4]刘宏军.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 5]傅鹏.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属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9,11.
  [ 6]王月平.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前沿,2009,12.
其他文献
【摘要】:汉语作为孤立语的代表,它缺乏词形变化,词的词序很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等,而这些特点给汉语应用和普及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推广汉语,研究汉语语言系统,本文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着眼,通过比较、对比、分析方法,联系发展全面的看待汉语的优点和缺点。在肯定汉语长远意义价值同时,力求科学的寻找出汉语优点更好的发扬方式以及汉语的缺点的相对解决办法,对待那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另辟蹊径,分析其产生的
期刊
【摘要】:民歌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绝大部分民歌都富含哲理性,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性。本文结合藏族同学的行为、知识面、性格等特点,阐述通过经典民歌的教学和课外辅助手段,在歌唱、欣赏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入德育教育,以达到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文化素养、性格心理、艺术素养、道德品质、国家认同等方面得到提升。  【关键词】:内地中职西藏生;民歌教学;综合素质  一、教学中的基
期刊
【摘要】:冯友兰先生在《心猿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人思维的自我意识。觉解不同,人生境界不同。竭力登之垄岗之上,左右张望,以罔市利,此乃功利境界。“存其心养其性,“尽其心知其性”者,此乃天地境界。然则,如何“存其心养其性”其首要一点则是孟子所言之“不动心”。  【关键词】:不动心;养
期刊
【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要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汉字难学成为留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让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发挥内在动机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对外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掌握汉字。本文简要分析趣味性汉字教学的必要性,并试列举出趣味性汉字教学的几种方法,希望对汉语教师汉字教学以及学生汉字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和问题逐步呈现出来,致使更多的学者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教学评价机制的问题。然而只有充分的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构建未来。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学评价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及主要成果。  【关键词】:教学评价;发展历史;发展现状  一、引言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了解教学评价
期刊
【摘要】: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大学英语教改就是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网络教学方式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改,更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改;网络教学;举措  一、阐释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英语交际法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而开始对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
期刊
【摘要】:艺术史家称蒙克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其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最真实精神面貌。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他是哲学家式的艺术家,尘世的悲哀凄苦、无处不在的死亡、灵魂深处的恐惧、邪恶残忍的女性与无助扭曲的情欲贯穿其一生的艺术主旨,用“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这些由来已久的概念来阐述蒙克的艺术,并不足以概括其全部本质和内涵,他用激烈扭曲的笔触和极端的主观意识开辟了新的艺术道
期刊
【摘要】:荀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观念和意识,是先秦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是我国传统生态意识的源头和体现,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我们应该分析、阐释和借鉴这些思想, 寻找到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启示,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荀子;思想伦理;生态文明  一、引言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荀子及其哲学思
期刊
【摘要】:中国、苏联和南斯拉夫同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理论。本文通过对三种理论和基于该理论建立的政治制度的横向比较,从历史与国情的角度分析各自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历史;国情  在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由二十多个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苏联、中
期刊
【摘要】:硝烟弥漫的英法百年战争,发生于1337年-1453年。交战双方是英格兰和法国之间,后来又加入勃艮地等。它乃世界最长的战争之一,断续长达116年,不少新的战术和武器因而发明。《加莱义民》群像雕塑就是取材于此事件突出表现小人物在为国赴死时内心纠结却又义无反顾的情感表达。罗丹用写实手法纪念了历史性的一刻,烙印在时代上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加莱义民;精神内涵  加莱义民青铜雕像,法国雕塑家
期刊